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私家见解

梵二神学思想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2009-01-18  来源:  作者:赵建敏 点击:


一、前言

每一个人都会生长于一定的文化中。文化无疑是对当今人类产生巨大作用的一种实在。它造就了较为固定的人格倾向,并且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人们往往用一个固定文化所造就的思维模式思考与评判。由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了人们的行动方式。一个从出生就在一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即使他能很融洽地生活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也很难完全摆脱熏陶其成长的文化的烙印。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但不止于此。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化,就会产生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在当今世界这个“小村庄”里,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文化遭遇。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学者们的意见不一而足。按照科洛博(A. L. Kroeber)和克拉克豪恩(C. Kluckhohn)的分析和研究,对文化一词的界定就有160种之多。1)对文化一词界定的不同必然产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本文的目的不是就此进行探讨,这是社会学家的研究范围。正如题目所示,这里所做的,是将梵二会议以来天主教神学思想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做一个介绍。希望能对天主教与文化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二、梵二会议对文化的界定

“文化一词从一般意义上讲意指使人类在其身体和精神品质上获得发展与完善的所有事物。人类藉着知识和劳动努力来征服大地。通过改善风俗与制度,促使囊括家庭的与公民团体的社会生活更加适合人性。在整个历史中,文化表达、传播并保存人类劳动的伟大精神阅历与愿望,其目的是要使许多人,甚至全人类获得裨益。因此,人类文化本身必然具有历史的和社会的幅度,而且文化一词常常有着社会学和人种学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才有文化多样性的说法。由于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事物、从事劳动、表达自己、崇奉宗教、形成风俗、制订法律和建立法律制度,以及研究科学、艺术和美术,才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安排生活环境的方法。于是,从这些传统就形成了每一个团体所固有的遗产。同时,也就出现了历史性的特殊环境。各民族各时代的人们被安置在这种环境中,并且从中获取可以促进文明的各种价值。”2)

从对文化的这个界定来看,文化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第一,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所涉及的最根本的是整个人的品质的发展与完善。这个“人”包含身体的和精神的两个部分。对任何一部分的偏废都是对整个人的否定。第二,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整个人的发展和完善,是通过家庭的和公民团体的社会生活来实现的。因此,文化必然与社会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整个人的品质得以发展与完善。第三,文化具有历史的和社会的幅度。这种特质是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历史的幅度形成文化的固有传统或遗产。历史的幅度使文化具有一种传统性或连续性。社会的幅度正是文化与社会生活产生的联系。社会的幅度使文化具有扩张性或发展性。文化的这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幅度,就决定了文化必然具有多样性、交流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第四,文化的组成因素包括人们如何使用事物、从事劳动、表达自己、崇奉宗教、遵守风俗习惯、制定法律及其制度等。第五,文化是人类生活和劳动的产物。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性的环境中,人们保存并促进这种人类的特殊遗产,而且祈愿它不断完善,以使人类获得自身的益处。

三、文化与人的关系

文化与人的关系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意义: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受造者。梵二会议的《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明确宣称: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在每一个固定的团体或民族中,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生活和劳动。在这种生活和劳动中,人们创造了自己这个团体行动和生活的某种习惯和标记。这种习惯和标记为某个特定的团体或民族所共有,并得到这个团体的认同。这些习惯和标记就形成了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当然,这些习惯和标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他们在本质上是这个团体或民族对某些价值的认同和追求。在这个团体或民族对这些价值的认同和追求的历史形成中,也会不断接受或扬弃某些价值观。在这种接受或扬弃过程中,团体或民族的某些习惯和标记因着其所基于的价值的接受或扬弃,也会不断被接受或扬弃。但是,某个团体或民族在其生活和劳动中也持续保留了一些其价值并将其遗留给后人。这就是某个团体或民族的文化遗产。通过产生、接受、扬弃和保存团体或民族的这些习惯和标记,人们创造了文化。正如科洛博(A. L. Kroeber)和克拉克豪恩(C. Kluckhohn)所承认的,文化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更深层行动的先决条件。

人类同时又是文化的受造者。每一个人都会出生在某个团体的特定的文化中。这种文化包含着这个团体所保留下来的习惯和标记,或者说就是这个团体的文化遗产。人成长中的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时期--要依赖社会中的这种习惯和标记。这个时期通常需要至少十六年,占去人生命的五分之一。这个时期,人缺少判断能力,所接受的就是团体或民族中的习惯和标记。这些习惯和标记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塑造一个人。而人则在这种文化遗产中成长并成熟起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时期所接受的习惯和标记不会改变。也不意味着在以后的生活和劳动中,人不会接受新的或扬弃旧的习惯和标记。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总是要受到某种特定文化的塑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成为文化的受造者。

无论从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意义上讲,还是从人是文化的受造者层面上讲,人类对文化都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认为,"在各个团体和民族内,意识到自身就是文化的创造者的男女人士,日益增多。"在这种认识之下,当人们考虑到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责任时,人们的责任心将大大加强。作为文化的受造者,人类要考虑到自己的后代子孙,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丰富美好的文化遗产。

四、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文化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因此,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的和社会的幅度。这种历史的和社会的幅度是文化所固有的一种特质。任何文化都离不开这种历史的社会的幅度。文化所具有的传统性或连续性就是文化历史幅度的体现。社会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这种发展不可能被阻止。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种文化的发展中努力去改善代表文化价值的风俗与标记,使文化更加适合于人性的生活。

文化与社会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对文化的影响比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更剧烈更迅速。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工业革命,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经济浪潮的冲击,科学的发展,交通和通讯的改善等等,都为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梵二会议对此认识的非常清楚:"现代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这也开辟了完善和推广文化的新途径。"3)人们使用事物的方式改变了。过去出行靠的是骑驴子,今天出行靠飞机。过去一封家书需要几个月,今天可以随时与家里人说几句话。过去人们劳动靠的是锄头和镰刀,今天的锄头和镰刀只能放在博物馆里了。人们劳动的方式改变了。过去人们接受的教育是能够读懂《四书》,今天人们需要第二外语来获得更好的工作。过去的妇女无缘于生产和劳动,因此男女可以"授受不亲",今天的妇女可以在劳动中发挥巨大作用,"授受不亲"根本就不可能了。因此风俗习惯就要改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也突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同。迅速变革和发展的社会往往使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显得非常滞后。因为文化所固有的传统性,在急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文化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特别在这种时期很容易就产生"文化忧思"。这种"忧思"常常是社会飞速变革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教会对此认识非常深刻:"在这种环境中,无怪乎那些感觉对文化的发展负有责任的人们,怀着更高的希望,并且面对当前要解决的诸多矛盾,而产生焦虑不安。"4)

另一方面,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可能会较社会对文化的影响更久远更深刻。文化对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久远。人们总是要试图保护祖传的文化遗产,使其不致被破坏或丧失。这种保护心理是完全正确的,也是为了其团体或民族的稳定,并且真正发挥自己文化遗产的智慧。在这种意义下,文化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人们需要研究并找到一种保持文化和社会平衡的张力。找到这种平衡的张力,接受新的价值,扬弃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旧的价值,才是治疗"文化忧思"的一济良药。这也正是梵二会议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如何促进新文化的活力与张力,又能不丧失对传统遗产的忠实呢?尤其迫切需要解答的,是如何把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与按照各地不同传统而研究旧文化的工作协调起来。"5)可见,文化与社会的这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平衡两者之关系,就成为学者们的责任了。

五、文化的多样性,交流性,传统性和发展性

梵二会议明确承认文化的多样性时说道:"教会虽常忠实于其传统,但仍能深入并生活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6)每一个团体或民族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中,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固有的文化传统。多民族的世界也必然带来多样的文化传统。这种多样的文化传统表现在其习惯和标记的多样性上。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表达自己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都在表现着文化的多样性。有的文化传统以摇头表示不同意,以点头表示同意,但是有的却以摇头表示同意,以点头表示不同意。文化多样性的产生是必然的。文化的历史和社会幅度也正是在文化的多样性中体现出来的。世界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的文化。"因为各民族及各团体间日渐频繁地接触,使每个人及整个人类日益发现各种不同文化所有的丰富的资源。"7)文化的多样性使这个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使人类更能彼此享受到智慧的结晶。"因此,在不违反个人和社会所有的特殊及普遍权利与公共利益的范围内,文化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并应该享有一定程度的不可侵犯性。"8)

文化本身具有交流性。一个团体或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自己,接纳和给予其他团体或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标记。文化的这种交流性与人类本身需要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人类是一种有社会属性的族群。这种社会属性就决定了人类需要交流和沟通。在人类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人类所使用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表达自己的方式就会不断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和沟通也就形成了文化本身的交流性。人类生活发展的愈快,文化交流则愈频繁愈深入。"现代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理应促使各国各民族的人民真诚而有效地交换意见。"9)文化的这种交流性是必然的。不去交流的文化或迟或早会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文化的这种交流性如同流动的水,如果将其封闭起来就会成为死水一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正是文化的这种交流特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可以丰富本身的文化。当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如何才能"不致扰乱各团体的生活、不致摧残其先人的智慧、不致危害各民族的固有特性"。10)文化如流水,强堵就会让文化失去生命力。如何疏导文化的交流,保证各团体的稳定,保留其文化所固有的智慧,才是应该思考的。

文化的传统性是显而易见。正如梵二会议对文化的界定所肯定的:在整个历史中,文化表达、传播并保存人类劳动的伟大精神阅历与愿望。这种对人类劳动的精神阅历的保存与传递正是文化传统性的所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人类劳动的丰富遗产。这种遗产是日积月累地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的产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累积。这种累积使文化产生了其本身所固有的传统性。文化的传统性既保护着文化遗产的不会轻易丧失,又使文化不断地更加丰富。因此,越是古老的文化其精神财富往往越丰富。但是,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文化的这种传统性有时也会成为文化发展的一种阻碍,使新的文化价值不能很容易地被接受。因此,梵二会议强调应该顾及到,既促进新文化的活力与发展,而又不致丧失对文化传统的破坏。

文化既是人所创造,也就必然具有发展性。社会的发展使文化也在接纳与扬弃中不断地发展。虽然在这种发展中会遇到许多,诸如什么该接纳什么该扬弃的问题和矛盾,但是文化必须不断发展。不发展的文化就是一种死的文化。文化的发展性使得文化必须向前迈进。阻挡这种发展就会使本有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因此,必须按照文化发展性的必然,在接纳与扬弃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加适合人性,更能使人类获得裨益。

六、信仰与文化的关系

梵二会议明确宣称:"基督徒,在走向天国的旅程中,虽然他们应该追求并爱好这天上之事,但是这个责任并不减轻,反而加重,他们应该与人们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更适合人性世界的重大责任。"11)因着自己的信仰,基督徒的这种社会责任也就更为严重。在更适合人性的世界中,文化显然占有极为显著的位置。因此,信仰不但不应该,也不可能,与文化相对立或彼此排斥。那种把信仰与文化对立起来的态度显然是不恰当的。真正的信仰,正如梵二会议所指出的,可以"提供卓越的动机和扶助,以使基督徒用加倍的热诚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尤其可以揭示这伟大任务的充分意义。在人类基本使命中,使人类文化占有卓越的位置。" 12)可见,对基督徒来说,信仰为完善并发展人类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真实的动机,恒久的帮助,最终可以建设一个更适合人性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文化也应该更好地表达基督徒的信仰。"如果基督徒的信仰要不断地在文化中扎根,就必须寻找并发现新的表现方式。" 13)信仰不能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但在文化中表现信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梵二会议特别要求基督徒团体"藉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14)换句话说,基督徒的信仰要在本民族文化中发现其表达的方式。天主教传到中国以来,就不断地在追寻能够表达天主教信仰的表现方式。利玛窦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当然,在这个追寻的历程中,也有过失败的经验。反思这些经验教训,邓恩(George H. Dune)所言极是:当基督宗教面对一种根深蒂固的非基督宗教文化时,只有在保持信仰的纯洁和统一的同时,采用广泛灵活的适应政策,才能完成自己的救世使命。15)因此,就需要研究探讨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表达信仰的多种方式。借助着不同文化,信仰的丰富内涵才能表达的更加清晰。16)

因此,信仰为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动机和扶助,文化为信仰的表达与实现提供土壤与方式。梵二会议认为这种关系的结果是"教会本身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会更加丰富"。17)

七、福音与文化的关系

梵二会议完全拒绝了将福音与文化相对立的思想。梵二会议承认福音与人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福音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天主按照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将自己启示给人类。18)按照梵二会议的这个思想,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中都应该有天主启示的光照,尽管最终的最完全的启示--耶稣基督--是在犹太文化中完成的。这种理解就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发现福音的信息打开了通道。这种前耶稣福音时代的启示与各个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最完全的启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福音曾在不同文化中得以传播。19)这一点在天主教两千年的历史中已经得到验证,虽然有时会有失败的经验。耶稣基督的福音也曾在不同的文化中得以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谈论福音本地化。特别是在梵二会议后,这种福音本地化的努力与成果愈来愈强。按照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思想,福音本地化必须使福音真正进入到所在文化的内涵中,而且这种进入必须以了解所在文化的本质组成为先决条件,也要了解所在文化的特殊表达方式,并且真正尊重这个文化的的特殊价值观及其丰富的遗产。20)第三,按照梵二会议的观点,福音可以完善人类的生活及文化,净化并补足人类文化。21)这并非意味着福音要高于其它文化,相反,正是在福音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中,文化得以完善,福音得以表达。

注释:
1、KROEBER, A.L., & KLUCKHOHN, C.,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Harvard University,1952,p. 357f.
2、梵二:《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3号。中文为作者自译。
3、梵二:《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4号。
4、梵二:《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6号。
5、同上。
6、同上,58号。
7、同上,54号。
8、同上,59号。
9、同上,56号。
10、同上。
11、同上,57号。
12、同上。
13、S.C.C., General Catechetical Directory, 11 Apr. 1971, no. 2(b).
14、梵二:《教会传教工作法令》,15号。
15、GEORGE H. DUNNE, Generation of Giants ---- The Story of the Jesuit in China in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Ming Dynasty,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p.10.
16、JOHN PAUL II, The Christian Family in the Modern World, 22 Nov. 1981, no.10.
17、梵二:《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8号。
18、参阅,同上。
19、参阅,同上。
20、JOHN PAUL II, Catechesis in our Time, 16 Oct. 1979, no.53
21、参阅,梵二:《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58号。

上一篇:警惕农村地下教会进一步蔓延下一篇:简单谈谈历史上基督教与华夏文明的关系及其他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