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兄弟姐妹:上一个主日,主耶稣邀请我们到他那里去,卸下自己的重担,背起他的轭,学习他的良善心谦。倘若我们不卸下自我得失的重担,就不可能背起基督的轭,就不能参与他爱的使命。这个爱的使命要求我们不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但愿意为他人的好处而牺牲和付出自己的利益。
今天的读经一章节取自《依撒意亚先知书》的第二部分,先知以安慰的话来宣讲重建耶路撒冷的消息。他持续地催促充军远方的以色列子民要信赖天主将会引领他们 回到福地。先知也宣称俘虏他们的那些人所信奉的神是无能的,而以色列的天主却能藉着最卑微的仆人成就伟大的事。先知也以天主深爱着他们的信息来鼓励他们。 今天我们所听到的神谕就是《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二部份的结束。先知提醒选民天主圣言的大能。
与依撒意亚先知同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依赖季节性雨季的气候中。他们了解水在干旱土地上所能做出的改变能力。依撒意亚先知经常以大地和植物的形象来强调他 的信息。其中以第五章的葡萄园寓言诗最为出名。在本经书开始的神谕中,他把没有信德的人比作是寸土不生的园地。在这个章节中,先知再次转向那降自天堂的赐 予生命能力的雨水。它使干旱的土地再度成为肥沃的良田。
依撒意亚宣称,天主的圣言,也能对我们的灵性生命有戏剧性的影响。在选民被充军流放的时刻,他们失去了生活中的希望。如果他们愿意让天主的圣言进入他们的 心中,那么一切都将会有所改变,天主会引导他们找到生命。天主宣称他的圣言不能空空地回到他那里去,而必须实行他的旨意,完成它应有的使命。
保禄宗徒在今天的读经二中告诉我们,因人类的罪恶和败坏,整个受造界都在受苦。当我们环顾目前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自私和贪婪已经给这世界带来 了许多战争和灾害。尤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藐视和剥削,让整个地球陷入各种大自然的危机之中。如果人类要继续在地球上存活,我们就需要纠正生活方式。身为基 督徒的我们,有责任去维护整个受造界的正常秩序。使这个充满痛苦的世界,因着基督的救赎,成为带给整个受造界永恒光荣的保证。
今天的福音章节取自玛窦福音的第十三章。这一章收集了许多比喻。多数的圣经学者认为,在两千多年前,主耶稣就是以比喻的方式来教导和宣讲天国的。主耶稣使 用比喻的焦点在于呈现天主的国。藉着各种比喻,他使天国这一事实,在其生命和使命中呈现出来。在今天的章节中,我们听到了有关撒种的比喻,还听到主耶稣用 比喻来教导的理由,以及对于这个比喻的诠释。
这个撒种比喻的焦点在于被撒的种子。在巴勒斯坦的农夫,由于其耕种方式的不同,他们先撒种而后犁地,因此造成种子撒落各处。有些种子会掉落在肥沃的土地 里,而另一些则不会。这个比喻的重点不在于种子的成长和其产量的多少。这个比喻是在强调撒种的必要性。身为门徒所能做的,就是撒种。门徒没有使种子生长的 能力;只有天主才有这个能力。这里提到的撒种,是一个由信德来驱动的行为。
在这章节中,主耶稣也解释他用比喻来教导人们的原因。玛窦如此记述,很可能是在反映玛窦团体的福传事业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许多犹太人拒绝接受主耶稣的教 导。这令他们感到震惊和失望。外邦人似乎比主耶稣的本族人对他的教导更有兴趣。最后玛窦这么总结说:“有些人被赐予了解天国奥迹的恩宠,而有些人则没 有。”也就是说,有些人对天国的奥迹敞开他们的心胸,而有些人则呈现出心硬的态度。
在解释这个比喻时,其重点是放在四种土壤上,它们分别为:硬土地、石头间、荆棘中、以及肥沃的土壤。种子的收成就完全基于土壤的种类。越是好的土壤,种子就会长得越好。这就是天国的状况。
藉着三篇经文的启示和光照,我们做出了以下三点反思:
(一)我们的福传使命不是一项讲求成功的使命
当 耶稣基督在选民当中宣讲天国时,真正把他的话听进去的只是少数的犹太人。可是他没有因为这个小数字而放弃宣讲。他清楚地告诉我们,尽管我们做出不少的努 力,人们仍有理由因着他们所处的不同状况而拒绝接受我们所宣讲的福音。我们千万不可因为人们对我们宣讲的冷淡反应而放弃这项重要的使命。即使是在那些把主 的话听进去的人当中,也可以在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别。就如主耶稣在比喻中说的:那听了道而了解的,结出果实来,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三十倍 的。我们要时时记住,只有天主才能令种子生长,我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撒下福音的种子。
(二)我们该时时准备自己的心灵以聆听天主的话
让 我们也在聆听了主的这个撒种的比喻后作一个反省。我们到底是如何接受了天主的话语呢?我们是否天天准备好自己的心田,犁出一片好田地来使福音的种子生长发 芽呢?福音的种子是否有在我们的心田里扎根、成长和结果实呢?天主不愿意他的话语白白地返回他那里。我们聆听了天主的话语之后,在生命中是否有所改善,结 出圣善的果实呢?我们是否在生活中努力地撒出福音的种子呢?让我们时时准备好自己的心田接受福音的种子,同时也再次燃起我们心中福传的热火,不计成果,努 力撒出福音的种子。
(三)人类的败坏造成世界的痛苦
保禄宗徒提到的“受造之物被屈伏在败坏的状态之下……,一切受造之物都在痛苦 呻吟”。人类的罪恶给这原是美丽的世界,带来了许多的痛苦。人的贪婪和自私,使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受到了莫大的伤害。为了经济利益,我们破坏大自然环 境,过份开采、砍伐和捕抓;强权的国家制造出具有极大杀伤力和破坏性的武器;我们的这些行为令到生活环境被破坏,许多生物濒临绝种,世界不时在面对自然界 灾难性的反扑。身为基督徒,我们这些领受了圣神的人们,该努力去还原这世界的美丽和富庶,摆脱贪婪和自私的束缚,活出心灵的自由,就是作为天主儿女的自 由。
读经一(雨水使种子生长萌芽。)
恭读依撒意亚先知书 55:10-11
上主说:“譬如雨和雪从天降下,不再返回原处,只有灌溉田地,使之生长萌芽,偿还播种者种子,供给吃饭者食粮;同样,从我口中发出的言语,也不能空空地回到我这里来;反之,它必实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
读经二(受造之物,都等待天主子女的显扬。)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 8:18-23
弟兄姊妹们:我实在以为:现时的苦楚,与将来在我们身上,要显示的光荣,是不能较量的。凡受造之物,都热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显扬,因为,受造之物,被屈伏在败坏的状态之下,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使它屈伏的那位的决意;但受造之物,仍怀有希望,脱离败坏的控制,得享天主子女的光荣自由。
因为我们知道,直到现在,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叹息,同受产痛;不但是万物,就是连我们已蒙受圣神初果的人,也在自己心中叹息,等待着义子期望的实现,即我们肉身的救赎。
【长式】
玛13:1-23
撒种的比喻
有个撒种的人,出去撒种。
在那一天,耶稣从家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群众,集合到他面前。耶稣只好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耶稣就用比喻,给他们讲论了许多事,说:“看,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他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种子吃了。
“有的落在石头地里,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因为土壤不深,虽然很快发了芽,但太阳一出来,就被晒焦,又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便把它们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里,就结了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听吧!”门徒来问耶稣说:“为什么你用比喻,对他们讲话?”耶稣回答门徒说:“因为天国的奥妙,是给你们知道,而不是给他们知道。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夺去。为此,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因为他们看是看,却看不见;听是听,却听不见,也不了解;这样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依撒意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听,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为这百姓的心,迟钝了,耳朵难以听见。他们闭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了解而转变,使我医好他们。’“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是有福的,因为听得见。我实在告诉你们:有许多先知和义人,希望看见你们所看见的,而没有看到;希望听见你们所听见的,而没听到。“那么,你们听这撒种者的比喻吧!凡听天国的话,而不了解的,那恶者就来,把撒在他心里的夺去: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头地里的,即是指人听了天国的话,立刻高兴接受;但在心里没有根,不能持久,一旦为这话发生了艰难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荆棘中的,即是指人听了天国的话,却有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把话蒙住了,结不出果实。“那撒在好地里的,即是指那听了天国的话,而了解的人;他当然结出果实,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三十倍的。”
——上主的话。
【短式】
福音(有个撒种的人,出去撒种。)
恭读圣玛窦福音 13:1-9
在那一天,耶稣从家里出来,坐在海边;有许多群众,集合到他面前。耶稣只好上船,坐下;群众都站在岸上。耶稣就用比喻,给他们讲论了许多事,说:“看,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他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把种子吃了。“有的落在石头地里,那里没有多少土壤;因为土壤不深,虽然很快发了芽,但太阳一出来,就被晒焦,又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的落在荆棘中;荆棘长起来,便把它们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里,就结了果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的,听吧!”
玛窦福音中的比喻
玛窦福音第十三章含有七个有关“天国”的比喻,全部内容被连续安排在常年期第十五、十六、十七主日中诵读。福音作者刻意避免使用“教导”、而采用“讲述”这个字,说明耶稣的比喻是一种“启示”,而非“教导”。在耶稣的话中,天国成为可以被认识和接受的“实体”,激发听众接受,在听众之内成长;换句话说,“天国本身”变成一种“语言的事件”。
福音作者并未单调地一个接着一个地叙述这些比喻;他在第一个比喻之后插入了一个相当长的反省,并且按听众的身份将比喻分为二部分:第一部份是耶稣公开地在群众前(1-35),第二部份则只在门徒团体中(36-53)讲述。广大的群众代表不信者,对他们而言,比喻成为一种人无法明白的奥秘语言,自然也不会相信;对门徒所象征的教会团体而言,比喻是一种启示的语言,传达只有信徒能够了解的内涵。
本主日的福音是著名的“撒种”的比喻,内容分为三段:比喻本身(3-9),耶稣说明比喻的用意(10-17),和比喻的解释(18-23);这三段内容也显示出这个比喻在初期教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
撒种的比喻(3-9)
类似这样简短的比喻,应该可以回溯到历史中的耶稣口中,其意义应该在宣讲天国的框架下来了解:比喻的重点并不在于“撒种者”或不同的“地形”,而是在于代表天国的“种子”。耶稣在宣讲天国的过程中,也许会遭遇到挫折,因为人们没有从他的话中查觉天国的临在。撒种的比喻先对“失败”做了相当详细的描述,但重点则是最后的丰硕成果。耶稣有关天国的宣讲,就有如撒下的种子是有效力的,因为天主一直在工作,不论有多少困难阻挠,天主的国都必要实现。
有耳的,听吧!
比喻表达出天国的两个特征:一方面天国的来临是天主的许诺和作为;另一方面,天国并不强迫人接受,因此比喻以“有耳的,听吧!”做为结束,这是一个呼叫,邀请大家相信、接纳福音喜讯。
为什么讲“比喻”?
耶稣对群众讲完比喻后,转而向门徒们解释他为什么说比喻(10-17),由其内容可以判断,这些话是针对不相信的犹太人而说的。这段经文反映出初期教会在复活事件之后,便开始把比喻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情况中。在犹太文化中,比喻的目的原本在于借用一些图像而更有效的阐明事物的意义,这应该也是耶稣说比喻的用意;但是,初期教会却把它用来解释一个难以理解的事实:为什么犹太人大多不接受耶稣的启示。
天国的奥妙是只给门徒们知道的,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夺去。”这个圣经中常见的“被动”表达方式,说明这是天主的作为:只有相信的人才会了解,而且天主要赏赐他们更深的领悟;那些自我封闭的人,不但无法明白,而且将陷入更深的无知中。
对玛窦而言,凡是不属于门徒的团体的人,便是不能明白的人。他们虽然看到、听见、也经验了在耶稣身上所实现的救援,但却封闭了自己的眼和耳。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因此耶稣只用“比喻”对他们说话。玛窦引用依六9-10,目的在于给予“百姓的心迟钝”提出一个神学性的解释。他认为犹太人民的硬心,正是应验了先知的话;换句话说,这原是天主的计划,使一切的理解及悔改成为不可能的事。
和眼耳被朦蔽的犹太人相对立的,是耶稣的门徒团体。耶稣称赞门徒们的眼和耳有福,因为他们看见并听见“先知和义人”所期望的,也就是在耶稣所实现的救援。初期基督徒肯定,门徒们不仅了解而且相信了这一切。
撒种比喻的解释
既然比喻的功用在于借助共同的日常生活经验,来说明较深奥的事理,因此比喻本来是不需要解释的。所以学者们大多主张,18-23节中的比喻的解释,应该是初期教会对撒种的比喻更进一步的应用。
在这个解释中,重点不再是“话语”(种子);它寓意式的指出撒种者代表初期教会中的宣讲者,而种子的“命运”则被具体的用来描述听众对天国的话语不同的接受态度。整个解释中充满了警告及教导性的用语,“结果实”的意义不再是天国的圆满实现,而是指基督徒的忠实信仰和良好伦理生活。这一切所反映出初期教会的福传宣讲情况,在这个时期,天国即将来临的、紧迫的“末世思想”已经淡化,随之而来的具体问题是,该如何在现世中好好生活,因此福传的重点转移为“伦理劝导”。
初期教会把撒种的比喻应用到福传宣讲上,教会的宣讲者成为比喻的讲述者,其对象是则教会团体。比喻成为一个劝谕性的宣讲,积极肯定并激励基督徒善度信仰生活。
甲年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了解、热爱与行动(玛十三1~9)
张春申神父 着
今天的撒种比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如果我们比较有次序地,一层一层解释,一方面能够认清种籽象征的丰富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够知道好地应有怎样的条件。这都是耶稣讲了比喻之后,自己又给们徒详细说明的。
种籽落在路旁,飞鸟来把它吃掉,指的是听了天国的道而不了解。这表示耶稣所讲的道理,含有固定的意义,需要听者去了解。否则,种籽将被邪恶者夺去。原来所谓不了解,并非我们一般所说的不懂、不明白。假使这样,实在也没有什么过错。这里所谓不了解,乃是指听者有自己的成见,或者思想上的阻碍,根本不想了解来自耶稣启示的道理。这样的人由于自己头脑的顽固,听不下天国的道理,因此邪恶的势力不让所听的道理之意义发生作用;于是好像飞鸟把种籽吞了下去一样。
种籽落在没有土壤的石头地里,发芽而无法生根,指的是听了天国的道理而不热爱的人。原来天国的道理,不只含有应当了解的意义,而且要求人看出它的价值而热诚地喜爱。如果了解道理的意义,而不深深热爱;如果知道耶稣所讲的,而不肯定为自己具有永恒的价值,那么一旦遭遇困难,即使知悉道理的意义,可是由于从未放在心上,因而不能坚持真理到底;于是好像无根的芽,在太阳下枯干。
最后,种籽落在荆棘里窒息,指的是听了天国的道而束缚在世俗的焦虑和财富的迷惑之中,以致结不出果实来的人。原来天国的道理不只含有意义要人了解,含有价值要人热爱,而且本身便是力量,推动听者按照天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而将世上其它一切都置诸一旁;耶稣说:“你们先该寻求天主的国和它的义德”。为此,谁若听了天国的道理,而仍旧将自己的心分在世务的挂虑上,财富的渴求上,那么他事奉的已经不是天主,所以再也不能结出永生的果实来了。
今天的撒种比喻,经过耶稣自己的三层解释,于是,我们也能知道所谓好地指的是怎样的人。比较有系统地我们可以这样去发挥。好地指的是有信仰的人,他们听了天国的道理,相信这是天主借着耶稣的宣讲,所启示的救恩计划以及生活的要求。于是即使耶稣的道理与自己的思想不合,他们放弃自己的偏见,承认天主的思想不是人的思想,无条件地完全接受;任何邪恶的理论,再也不能代替基督的道理。好地指的还是有爱心的人,他们相信了天国的道理,由于这是耶稣所宣讲的,于是他们深深地热爱祂的道理,体验与感受天国的最高价值。从此任何艰难和迫害,不能使他们和基督以及祂的道理分开。最后好地指的也是有希望的人;他们唯一的希望是天国来临,在基督内期待天父的许诺。他们再也不为自己的生命忧虑吃什么或喝什么。天国的许诺是他们的力量,推动他们实践天父的旨意。
总之,好像是听了道理,在信仰中了解,在爱心中坚持,在希望中行动的基督信徒。他们会结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果实。至于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差别,这实在是天主的恩宠和人类合作之间的奥迹,我们不必再去探讨这个奥迹了;更重要的是在信、望、爱中生活基督的圣道。
反省:
1. 在耶稣的比喻中,我是哪一种地呢?
2. 我愿意成为“好地”吗?
3. 我如何方能活成“好地”呢?
祷文:
1、
请为基督徒祈祷。耶稣撒种的比喻,提醒我们反省自己的信仰状况。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赐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时时醒觉,让自己成为信仰的好地、沃土,让圣言的种子,在我们身上,结出百倍的果实。
2、
请为天然灾害祈祷。突发的天然灾害,仍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大陆的暴雨和超过人体的高温、越南的冰雹和龙卷风、美国的森林大火,都带来或多或少的灾害。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赐人类得以免除气候巨变和人为疏失所带来的天然灾害。
3、
请为年轻人祈祷。Lady Gaga本周访台,掀起旋风,许多年轻歌迷,争相模仿Gaga装扮,展现创意,让人惊艳。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赐年轻人,在生命的任何境遇中,都能常保鲜活创意,开展属于他们的真实人生。
撒种者去了田里
玛窦福音 十三 1~9(长式:玛十三 1~23)
薛恩博枢机 着 丁颖达教授 译
台湾教会于7/13庆祝中华殉道圣人节。经文请参考《中华殉道圣人九日敬礼及中华殉道节日弥撒》(台湾主教团出版)中华诸圣庆节主礼礼书。
中华殉道圣人节介绍
默想:
有耳的,听吧!耶稣常常把祂要对群众讲的话,用比喻的形式来表达。故事比抽象的说教更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有谁不记得那个回到慈父身边的浪子的比喻,或者是慈善的撒玛黎雅人的比喻呢?
就像今天的福音一样,群众显然喜欢听耶稣跟他们讲话和告诉他们比喻,而且他们不厌其烦地听祂长篇大论。耶稣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不光在于祂能讲栩栩如生的故事。祂在祂的比喻中,总是会提到祂听众身上的某个决定、某种转变。比喻应该触及心灵,唤醒人们改变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潜在意识。它们不会让你保持中立;它们明确地指出我自己所应当也能够改变的;它们给我自信,最后一定会成功。如果全神贯注地去听的话,我们就会发觉耶稣在比喻中总是讲论着“天国”,因为那意味着天主所做的工作,以及祂如何干预、帮助。
撒种者去田里播种。故事就这样开头的。全部的听众都明白这在讲什么,大家都知道当时是如何撒种的,因为圣地大部份的土壤非常贫瘠。然而耶稣讲的这个撒种者有着两种不同寻常的特质。他到处乱撒种,简直到了浪费的地步。其次,他在各种各样的土壤里撒种,在路上、在石头地上、在荆棘中,完全不合农耕的常理。种籽在那些地方很快地被白白浪费掉了,一点儿也不奇怪。不过,更稀奇的是,撒在好土壤里的种籽竟然产出无与伦比的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收成,而非当时的最高产量十倍。尽管撒在坏土壤上的统统徒劳无获,总体上还是远远超过自然律,获得了“超级丰收”。
我们就是土壤,撒种者是基督。天主亲自掌管收成的比例。
耶稣是在直接问我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你生命的田地看来怎样?是否让天主的话完全无法进入,如同被踩得硬帮帮的小径,种籽只能卧在上面吗?你生命的土壤是否只有薄薄的一层,仅够叫人短暂地高兴一阵子,当难度和阻碍随着气温升高,就缺乏耐力和持久力吗?或是你像荆棘丛生的土壤,稗草长得比好种籽快,日常生活的忧虑、精神涣散、私欲偏情,把天主的话语和善功抛到脑后吗?
这个非比寻常的撒种者故事,是耶稣为我们拿着的一面镜子。镜子里不加掩饰的形象,并非要我们自惭形秽,因为天主能改变我生活的土壤。祂能犁田翻耕,压碎我生命中的硬块,上下翻转我的生命,除去丛生的杂草,打造出肥沃的农田。我只要让祂来工作,向祂的圣言开放我自己,准备好让祂来翻耕我的生活。那可能是痛苦的,但只有经过这方法,我的生命才能生产丰饶。那正是耶稣来的原因: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反省:
1、
今日福音中耶稣提到“撒种”的比喻。我们就是土壤,撒种者是基督。我们是怎么样的一种土壤呢?我们准备好让天主犁田翻耕,压碎生命中的硬块,除去丛生的杂草了吗?
2、
福音中也提到种子落在地上的不同结果。让我们反省默想:我们是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天主圣言?我们努力地在生活中实践主基督的教导吗?
3、
在台湾,本主日庆祝中华殉道圣人节。我们感谢天主恩赐我中华教会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圣人、圣女,他们曾不畏强权暴力,甚至为坚持信仰,牺牲性命。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时,请默想中华殉道圣人们的情操,并请求他们为我们的需要代祷。
信友祷文:
1、
请为我们的教会祈祷。祈求天主恩赐每位天主子民足够的智慧与勇气,切实奉行主基督“往训万民”的命令,不畏艰难阻碍,忠实宣讲天主圣言,为和平正义发声,为信仰作证。
2、
请为所有的福传员祈祷。祈求天主助佑所有的福传员们,使他们从天主的圣言中获得所需的智慧,以言以行传扬天主的福音,使人认识福音的价值;并赐予力量,在福传路上勇于面对挑战。
3、
请为生活在今日价值观混乱、道德低落之俗化世界的信友祈祷。我们联合中华殉道圣人们向天主祈求,求主坚强我们的信仰,使每位信友在生活与工作中,清楚彰显自己的教友身分,勇敢地以言以行,为福音作证。
有耳的,打开心门听吧!
依 55:10~11
罗 8:18~23
玛 13:1~23
默想
玛窦福音记载七个天国的比喻,今日福音撒种的比喻是第一个。比喻是表达真理极有力的媒介,耶稣奥妙的道理,往往隐含在比喻中,留待人开放心灵去“悟”。今日撒种的比喻很妙,人可从撒种者、种子或田地的角度去悟。
谁是撒种者?他可以是基督,也可指为基督传福音的人。比喻中的撒种者,似乎很不小心,有浪费种子之嫌。为什么不选择好地才撒?基督并没有选择好地才撒,祂在不理想的环境中,仍旧去撒种。犹太人亡了国几百年,对天主许诺的实现,不是太热中;期待默西亚来临往往是挂在口边的信仰术语,人们寄望政治的改革多于属灵的皈依。耶稣并没有气馁,祂依旧去撒种。以后的撒种者也要如此,不论合时不合时,不要理会领洗数字显示成效如何低,尽管去撒罢。天主希望我们继续撒、撒、撒……。
较少人注意比喻中的种子本身。其实,种子非常重要,它是天主的圣言,是力量的泉源。撒种者要紧记,不要让成就冲昏了头脑,以为是自己的口才,吸引着听众,受欢迎的程度使自己飘飘然。改变人心的,是天主圣言。不管情况如何恶劣,天主圣言自有不可抗拒的能力。正如依撒意亚先知所说:“天主的话,不是空口白话,它必要完成我的旨意,执行我所指定的任务。”撒种者必须相信圣言的力量,天主自会照顾一切,谁能抵抗上主?
比喻的重心可能放在土地上。虽然撒种者是基督,作为种子的圣言有改变人心的力量,但作为土地的听众,他们的参与和接受程度,也影响着结果。天国既是一个奥秘,听众不能只是旁观者,旁观者不会明白奥秘;人必须参与奥秘,才能进入信仰深处。比喻提醒听众反问自己,究竟是哪一种土地:(一)路旁——这是完全的抗拒,这些人对基督本人或天主圣言有极大偏见,看圣经也只是存心找破绽,心态是:“从纳匝肋还能出什么好事呢?”(若 1:46)(二)石头地——这是肤浅的接受,带附和性质,有点趁高兴,人有我有,信仰只是生活上的装饰,天主在自己生命中的优次甚低,一有困难便先放弃。(三)荆棘中——有心接受,无奈抵挡不住眼前物质的诱惑。福音价值虽好,但不及物质财富那么实惠,感受那么强烈。反正福音价值是永久的,不在乎多等一会,待我建立好经济基础,一定会尊重它。这是现代人的诱惑。(四)好地里——开放接受天主的道,但也有程度上的分别,有一倍、有六十倍、有三十倍的果实。
今日,天主的话再一次来到我们心中。我们能是撒种者,也能是田地。至于果实落谁家,就要我们去悟比喻的话:“有耳的,听吧!”这句话充满玄机,双方都有主动;被动的听是不足够的,还要主动的打开自己的心,让天主的话印到自己的心上,接受它的挑战,才会开花结果。人人都有耳听,这是不够的,还要“有耳的,打开心门听吧!”
反省
1、
今日福音中耶稣提到“撒种”的比喻。事实上,在生活中你我都可能是撒种者,然而,做是一回事,做得好又是另一回事,我知道要怎么做一位称职的撒种者吗?请再默想本日福音,天主圣言会带领我们找到方向。
2、
福音中也提到种子落在地上的不同结果。请反省自问:我是否有每日读经的习惯?我是以什么态度面对天主圣言的来临?我是不是努力在生活中实践主基督的教导?
信友祷词
1、
请为教友的信仰生活祈祷。仁慈的天主,求祢赐给我们所需的恩宠,使我们主动打开心房,以虔敬的心迎接天主圣言到我们心中;也求祢以圣言净化我们,让我们积极地将所领受的与他人分享,帮助其它的人找到天主。
2、
请为宣扬福音的福传员祈祷。求主降福他们,光照他们,使他们从祢的圣言中获得所需的智慧和力量,并且以言以行去帮助其它人认识福音的价值,勇于面对生活上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