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向天国的悔改
主内的兄弟姐妹:
“你们悔改罢!因为天国临近了。”这是洗者若翰在旷野中的呼吁(玛三2);这也是耶稣基督在城镇中的宣讲(玛四17)。洗者若翰和耶稣基督都敦促人,要为迎接天国的来临而悔改,并接受洗礼。显然,领受洗礼是人们具体可见的悔改的行动,为“承认天主正义的要求”(路七29)。耶稣认同若翰的呼吁,赞同若翰的施洗(若三22;若四1-2),并且还对若翰称赞不已,说若翰比先知还大(路七26)。这是因为耶稣明认天主的救恩计划在他降生前已然开启,他来是为延续和完成这救恩计划,而非将它中断。耶稣教导人以他的来临重读天主在旧约中的许诺,在天主的许诺下生活,而非在其外徘徊。
福音清楚表明,若翰不是不明不白、毫无身份的人。他拥有传承天主救恩的确切资历,他是一位司祭。他更有依撒意亚先知的引荐,声明他是旷野中的呼声,是上主的先驱。他以来自上主的能力,为“要来的那一位”开辟一条平坦大路(依四十3-4)。虽然如此,若翰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他不是“要来的那一位”,只是祂的前驱,铺路者,引荐者。他“连提祂的鞋也不配”(玛三11)。“提某人的鞋或解鞋带”在犹太文化习俗中意指“被某人授权”,若翰的意思是说他不配做“要来的那一位”的代表。当他完成了他的使命后,就得引退,让“要来的那一位”亲自做更伟大的事业。他只能给人施行悔改的水洗,但“要来的那一位”却能给人施行圣神的火洗。水洗净人的表层,解除人外在的束缚;圣神的火则从内在净化人,使人神形康泰、脚步轻盈,尤如被圣神提携一般。若翰还明示领受圣神火洗的人也必充满圣神,不至于像空洞的糠秕那样被抛弃和烧毁。
无论如何,若翰确实有资格给人们引荐耶稣基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祂就是天主子”(若一29,34)。耶稣基督来给我们开启天国。在玛窦福音中,这天国不是一片疆土,而是天上的国度,也就是天主统治的领域,概括所有承认天主的权威的人。天国的“天”还指明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它不属于此世,也不建立在此世上。我们不必幻想天主很快就要来统治世界,立默西亚为世界的最高统治者。那是我们之前的问题,以为默西亚耶稣将以装备齐全的部队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谷十37)。由于天国远远超越此世的社会体系,因此天国可以成为人心的导向,并引导人努力悔改,修直此世的不公不正,向天国看齐。
人若愿意隶属天国,归向天国,就得全心全意,毫不迟疑地为天国而真诚悔改,不能同时事奉天主而又事奉世界(玛六24)。这就是若翰施行悔改洗礼的真意。若翰在施洗时,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杜塞人,犹太社会中有钱有权势的人,也前来领受他悔改的洗礼。然而,他们真有悔改的诚意吗?还是因为“全犹太以及全约但河一带的人”都来领洗(玛三5),所以他们也来凑热闹,赶上潮流?的确,悔改不能成为入流的时尚,洗礼不是大众化的运动。人必须为天国而悔改,为“承认天主正义的要求”而受洗(路七29)。
若翰不但不给法利赛人和撒杜塞人施洗,反而指责他们为“毒蛇的种类”,叫他们且别梦想逃避那即将来临的忿怒(玛三7)。身为亚巴郎的子孙不是得救的保证;天主的救恩不受亚巴郎限制。若人真诚悔改,就必须“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实”(玛三8)。对!要结出果实,凭结出的果实来辨别一棵树的好坏:“凡是好树都结好果子;而坏树都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也不能结好果子”(玛七17-18)。因此,仅仅悔改不够,单单领洗也不够;诚意必须用行动来表明,善意必须有善行的支撑。悔改和领洗只是新生命的开始。这新生命还得好好加以呵护,使之成长、茁壮、开花和结果。我们在悔改和领洗后,更需要警醒察觉天国的来临,更积极地在信德中生活,以更大的希望期待天国的实现。
将临期是悔改和希望的时期。在这主日的第一篇读经中,我们能迫切地感受到这份希望的气息。依撒意亚先知预言和平君王的来临。他将充满智慧和明达(依十一1-2),将以正义和忠诚(3-5节)来带领曾经彼此敌对的人们(6-9节),使他们和谐无间,如此他将成为万民希望的根柢(10节)。这是一个精力充沛和深具鼓励意义的预言,教人永保希望,信赖天主的作为。
为有信仰的人而言,天主的临在就足以驱除一切邪恶的势力。哪里有天主在,邪恶就无法存在!然而,必须有人相信并在这信仰中行动;必须有人期待和渴望天主的临在。这是天主临在我们中间的具体意义,不是一个乌托邦,幻想的完美境界。天主从不强制人接受祂,从不否决人的自由。当人敏捷察觉天主的临在时,他也将充满智慧和明达,不至于在邪恶之前惊慌失措。对天主的信仰让我们可以安心和耐心地在希望中期待天主。这就是洗者若翰要我们结出的悔改的果实;这也是圣保禄在这主日第二篇读经中要我们从圣经中汲取的教训,并“因着圣经上所教训的忍耐和安慰,获得希望”(罗十五)。因此,让我们在这将临期间,努力和真诚地悔改,坚信天主,并以完整的希望等待耶稣基督的来临。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文本源自梵蒂冈广播电台网页 http://zh.radiovaticana.va/articolo.asp?c=753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