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四 11/12/2001
本科是要求我们一同创造。之前,大家学习了基本的西方礼仪知识,亦学习了东正教的礼仪。本科是在以上的基础上,希望进行一些综合的功夫。除了在此上课外,我们亦会进行实地的考察。
本科是七件圣事的综合。开始前,了解一下大家背景。
礼仪不是重复过去的事实,而是把救恩史用当代的方式,告诉大家已经应验了,最能表达是耶稣在纳匝肋进入会堂,翻开书卷,诵读经文后说这已经应验了。在无证儿童一事上,让我们反省一下礼仪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无证儿童在法理上没有权读书,因为他们没有交税,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不过,一个社会不仅是有权利与义务,更需要有道义。正如一个人叩门说几天没有吃东西,你没有义务给他东西吃,但是有道义。没有道义,就要受到审判了。故此,这群无证儿童读书,是基于道义。如果他们在这个正在成长的年纪,一直没有机会上学,便没有发展的机会了,变得流离失所似的。所以,如果他们叩门说要读书,我们有道义给他们读书。
如果一个礼仪不能指出今天所言的已经应验,本身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刚过去的主日告诉教友,我们要履行公义,否则,我们就要面对审判了。如果我们不能给这些无证儿童公义,我们也要面对审判。
除此之外,主日的经文要求人悔改,因为天国临近。这一点,我们可以与今天教宗的说话有关。今天,谁是恐怖分子呢?有一个小朋友说他爸爸,很有趣。可以说,除了拉登,布殊也可以是恐怖分子;沙龙固然是,巴勒斯基的好战分子也是。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全球性的“作孽”。所谓“作孽”,就是我们自己把恐怖分子制造出来。拉登固然是美国培养,而拉登所以反美,又在于美国包庇以色列。所以,我们不是由于个人的犯错,而是错误(罪)的氛围,已经完全包围着我们了。这个“作孽”如何解决呢?唯有悔改。所以悔改,就是教宗今天的说话,要我们守斋。这个守斋,是希望我们清心寡欲,是自己和自己和好,是自己和其它人和好,是自己和天主和好。守斋是天主教教理1414-1439。这个补偿和教宗的道歉有关。教宗传送出一个电邮给世界各地,其中教宗言如果问题掩盖了是不得痊愈的,唯有经过悔改,我们才能够净化记忆。唯有真正面对罪过,我们才能真的悔改,于是可以向人认罪,并请对方原谅,这种罪孽才可以真的化解。
如果主日的道理可以朝向这两个主题:审判与悔改,就是真的令礼仪的目的在今天临现了。
再谈下去,我们为什么要办学呢?昔日是因为没有人办学,今天我们仍然继续办学,是在于要人在道德伦理上有所分辨,更进一步达到内心的开放,面对上主的召叫,这是我们学校的目的。
我们的礼仪,是一个行动、标记,而告诉你救恩在今天已经实现。当然,以上的道理不是绝对,可以举一反三,甚至信徒可以自行反省并有所得着。例如上一个主日,有一个教友就提出三个要点:要悔改、要渡简朴的生活、要传福音。其中发挥了第二点,让他明白到简单的生活,虽然收入不多,却可以和家人一同开心地生活。这又可以结合教宗的说话:我们守斋,可以想想什么才是我们必须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
因此,即使主日弥撒,也要和生活结合。
那么说,主日讲道中有教友分享,岂不是违反八部文件?不是的,因为对话式的讲道并不是犯规。
那么说,礼仪岂不是很活?是的,因为我们自己令礼仪变闷。神学是学习如何爱人,因为神学就是学习神,而神就是爱。所以,神学应该是众人皆知。
在天主教教理1189条中,任何礼仪都是由标记和象征组成,而它有三个层次的,首先是大自然的行动、再是日常生活的东西、最后为神采用。如饼酒是人日常生活的东西,耶稣采用之,采用餐宴的方式表达人神的关系。我们今天难以明白礼仪,首先因为我们破坏了大自然。我们吃面包,难以享受大自然的甘甜,因为我们不是亲手造出来的,而是即食的居多。即食性,令我们感恩心很弱。我们吃饭前祈祷,泰半只会感谢天主,不会感谢制造者、准备者等等。因为我们觉得是我们自己用钱买,于是只觉得是交换,而不会尊重对方、尊重大地。
由于我们破坏了大地,所以感受不到“大地的出产,劳苦的成果”。面对这些问题,基督徒有挑战,可能有一天,我们就要学习自耕自足,如隐修院;堂区可以也要组织若干活动,令人明白到对大地的尊重。
又如“劳苦的成果”,我们呈献在祭堂上,有什么是自己劳苦的成果呢?东正教礼仪中的饼,是自制的,感觉是否很不同呢?往昔,甚至是每家供应一个饼,由每块饼中取出一片,代表耶稣、玛利亚、圣人、亡者等等。感觉是否不同呢?
以上是一些反省,我们今天如果真的要在信仰上的培育,不仅在于知识上(IQ),更在感情上(EQ),在危机处理上(AQ),在创造上(CQ),在灵性上(SQ)。本来,知识是最肤浅的层面。
入门圣事
一言以蔽之:做基督徒。在圣经中,做基督徒是否需要洗礼?十二位门徒是否有洗礼呢?可以说,在圣经中,没有强调门徒的水洗。在福音中,耶稣初期召叫的门徒,是否强调要洗礼呢?没有。他们跟随耶稣,放弃一切,但是有什么标记来表达他们是基督徒呢?例如匝凯,他和耶稣一同吃饭,就是他跟随耶稣的标记。同样地,在玛窦第九章第九节召叫玛窦,法利塞人指责耶稣,就是指祂与罪人一同吃饭。所以,最初的门徒,不是由水洗,而是在于与耶稣同餐共桌。所以,与耶稣同餐共桌,是代表释放,代表与主同行。
又如若望福音中的加纳婚宴,耶稣成为供酒者,即新郎,而众人成为新娘,因为是喝酒者。
最先提及洗礼,在何处?如果说是若翰(如玛3:11),我们要分辨,究竟是属于若翰还是耶稣的洗礼呢?其实,若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礼,只是一个准备,为后来圣神的洗礼作准备。
因此,若翰的洗礼用水,并且是为悔改;而耶稣的洗礼是用火和圣神,是净化的。
及至若望福音,更加没有若翰倒水到在耶稣头上。为什么这样写,因为当时关于洗礼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特别是用水洗,是当时的取洁礼很常用的。若望为面对这个问题,他不立时说明耶稣受洗,用上倒叙法,在后来才说明耶稣受洗,目的即在于突出若翰只是准备,而不是基督的受洗。跟住所写的,也不说人受水洗,而是写圣神临于耶稣的身上。若望借若翰之口,说明若翰的施洗,只是显示出耶稣,而耶稣却是以圣神施洗。
问题是:现在的洗礼,是若翰的洗礼还是耶稣的洗礼呢?是耶稣的洗礼。如何看出这点,让我们看看耶稣受洗的对观福音。在玛窦中,我们看到若翰拒绝向耶稣施洗,其实是解答当时玛窦团体的疑问,而全义,义是指信德,信仰天主。跟住,天开了,有风在水上,其实是呼应创世纪,故此是新的创造;而有鸽子在水面上,又是诺厄方舟的故事,故此是盟约之开始,是新的救赎。这是我的爱子是出自圣咏第二首,我要传报上主的圣旨:上主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所喜悦的。”依42:1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耶稣在洗礼中起来,就让我们明白到祂是传播福音的所选者。故此,耶稣受洗是神所显示的。耶稣受洗就是耶稣的就职礼,是表示祂的工作是传报真道,而祂的真道就是表示自己是天主子。
在马尔谷福音第十章可以让我们明白到耶稣如何理解自己的受洗。在三十二节中,耶稣预言自己传道就必死无疑,而在第三十五节,载伯德的儿子要求在耶稣的光荣中,坐在祂的左右边。结果耶稣就说他们不明白自己求什么,并说:“你们能饮我饮的爵吗?或者,你们能受我受的洗吗?”饮同一杯是同苦乐,关系密切的意思;受洗,则指是否能与耶稣一同传福音,承担相同的使命。故此,在马尔谷福音,领洗就是与耶稣同爵共洗了。我们这个课程重视圣经基础,历史往往略过,然后就是牧灵的工作。因为我们要实践所学。
我强调不同层面的智能,不仅是智商,亦要关注到感觉、情绪等等。
第一代基督徒是否受洗,并没有记载,反而在召叫过程中,与耶稣共晋晚餐,又或离开原来的生活,与耶稣一同生活。
用火与水来净化,其实是源自人的生活经验。
在天国里,我们因圣神与火而重生。所以,在天国里的重生,是从上而生。所以在女人生之中,若翰是最大,因为他是站在天国的门前;但是,他还未进入天国。这种看法,本身很有末世的幅度。所以,耶稣受洗的一刻,就是末世的开始。当时,天开了,圣神如同鸽子在水上运行,是呼应诺厄的情况,代表再创造、再救赎。然后,言这是我的爱子,
每一本福音都面对洗礼的问题,因为第二代有洗礼。马10载伯德儿子就是与耶稣同餐共桌,但是实在是要实践耶稣的使命,才是真的受洗与领圣体。
马尔谷福音到耶稣升天时,有一段关于受洗的,不过这段是后加的,不是原始福音的内容,故容后再谈。
至于玛窦,亦是后加的,故此亦容后再谈。
路加福音:我们谈路加福音不能不谈宗徒大使录,而谈宗徒大使录不能不谈保禄。二者的思想有很密切的关联。
同样地,路加提到若翰用水作悔罪之洗,而预言耶稣用圣神与火洗。在十二章,有醒寤的字眼,具末世性;在四十九节,提到耶稣把火投到地上,这是有净化的象征。这个洗礼,是末世性洗礼,具有任务,就是传布天国了。到达这个阶段,路加福音就没有再提到领洗,到升天亦没有。
路加福音是一部言罪过的福音,因为它是向外邦人宣讲;亦是言宽恕的福音,因为外邦人亦可以得救的。这里指出,门徒就是见证人。
再下去,看宗徒大事录。宗第一章重复路加福音最后一段。德敖斐罗一名,是爱神者的意思。第四节,叫宗徒不要离去,等待。这里,门徒就是等待圣神的洗礼,获得净化,重新得加。
第二章:共有一百二十位门徒等待圣神降临,而一百二十是十乘以十二,都是圆满的数字。到达五旬节,圣神降临,伯多禄发言,引用岳厄尔先知的说话,“我也要倾注我的神”,是非常末世性的语言。所以,上主的时间已经来临,把世界完全翻新了。在这个过程中,耶稣就用火与圣神施洗。
在三十七节,听众心中剌痛,遂向伯多禄等问可以做什么,当时伯多禄就说他们应该悔改。不过,关键在于接受耶稣基督,所以要以耶稣基督之名受洗,并领受圣神的恩赐。当伯多禄这样说,我们要经历的与耶稣受洗时一样,但是,关键在于跟随耶稣基督。
同样,门徒等待圣神来临,而当圣神降临后,他们就四出宣讲,而这代表洗礼是人根本的改变,传达福音。
四十节,指出人领洗圣神的恩赐后,可以进入岳厄尔所言的世代,就是天国的世代,而脱离了邪恶的世代。
更重要是四十二节,“他们专心”这里是新天新地,是天上人间,不仅虔诚,而且相亲相爱。此处有两点注意:同餐共桌,不仅同耶稣基督,而且与众人;天国已经来临。
所以,路加的神学:做基督徒就是进入末世的经验,而这由悔改而来,归向耶稣基督,接受圣神,并与众人同餐共桌。这就是入门圣事了。
不过,要注意宗徒大事录中圣神,如在第八章十四至十六节,关于覆手。有人认为这里可以说明领洗与坚振可以分开,这是断章取义。这里想说明的是:我们是用水与圣神受洗的。所以,耶稣之名与圣神是并存的。
到第十章,谈到科尔乃略受洗,就把次序颠倒,在伯多禄讲道时,圣神就降临了,出现各种异象,然后伯多禄才为他们水洗。
我们要明白:宗徒大事录这样写法,是想表达教会完全在圣神中,故此前后都可以,是一种象征。
路加福音的神学:悔改、领受耶稣基督之名,接受圣神,同餐共桌,是连贯一致的。所以,应当是领礼、坚振、圣体一贯进行。
至于保禄,背景和路加相似。保禄本来是迫害教会的人,后来皈化为被迫害的人。所以,保禄认为罪是重的,但是救恩更大。保禄领洗见于第九章,最后“叫你看见,叫你充满圣神”,重见光明,然后才受洗,然后吃东西,就得到力量。
因着这个背景,保禄言领洗,可见罗马书第六章:基督徒已死于罪恶;第七章:基督徒已脱离梅瑟法律。当时法律只是为制裁,故此脱离法律,就是脱离罪恶。第八章:基督徒在圣神内得胜罪恶和肉性。这是保禄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过自己愿意做的,做不到;他不愿做的却做了。最后,依靠耶稣基督才得救。罗马书第五章第五节:圣神就是天主的爱。第九章:保禄的忧苦;第十二章向天主献上我们的身体。我们要从整体看,不要只看第六章。
保禄认为,我们借着圣神获得罪之赦。第六章。因为我们与罪恶一同钉在十字架上,与基督同死同埋同复活,所以,按保禄的神学,洗礼池是十字架。最早期,教会的洗礼池是墓式,其后才是十字架。
第八章第五节至第九节[特别第九章]:同样地,强调领受圣神的恩赐。
所以,领洗是十字架,经历与耶稣同死同埋同复活,就可以进入圣神的恩宠。
8/1/2002
圣诞节有何新的礼仪经验?
有同学经验到在礼仪前有儿童话剧,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我们可以考虑,这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引言呢?会否令人更能投入礼仪?还是变成引言过重,而忽略了礼仪本身?
又如领圣体领圣血,个别堂区因只有圣诞瞻礼而有得领圣血,但是,领圣体者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异常举动,如何解决呢?这就在于长时期的训练,要习惯领圣血。
有人在澳门参与礼仪,经验了两语的弥撒,感觉很好,而且有共融的感觉。
有人在台湾参与弥撒,发现台湾没有假期,于是大家要多付出,亦是很好的经验。
有人在菲律宾,神父抱圣婴进场,很有趣,而且当地圣诞的装饰时间很长,由九月就开始的。事实上,圣诞日是有八日庆期的,而高峰在主显节;之后是耶稣领洗的庆节;复活节是五十日的庆典。因此慕道者应该参与庆典,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信仰。因为信仰是要在礼仪中经验,而不仅是明白的。
遇上一个年青人参与圣诞礼仪,原来是基督徒,就很喜欢圣诞的礼仪。可以说,一年一度参与圣诞庆典,其实证明了人需要庆典,因为人需要灵性、需要平安的感觉,所以前来参与礼仪,就是信仰种子的播种。
凡是庆节本身,如果能够加添一个意义,效果很大的。在天主教整个庆期,是向世界伸手的时刻。圣诞当晚的读经是否有影响你呢?
礼仪的组成部份,要由内到外,也要由外到内。礼仪庆典是要透过一个标记,由标记触发出生命的回响,而这个共鸣令我们进入一个人生的领域,推动我们向前,并且影响其它人,这就是福传了。
礼仪就是把我们所学的一切,成就为属灵的领域,而这个领域就是透过礼仪表现出来。
以上所言,我们再带回入门圣事。
罗马书六及八章很有关系。六章言因基督而受洗,就是同死同葬。所以,按这个道理,领洗池应当是十字形或墓穴形的。而第八章强调与基督同生,就是活于圣神。我们最重要是第九节:至于你们,你们已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只要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谁若没有基督的圣神,谁就不属于基督。而到了十二章,就强调要奉献自己。因为基督最真正的洗礼是在十字架,故此我们要完成洗礼,就是要献上自己。在礼仪上,我们透过奉献来表达跟随基督,奉献自己的意思。故此,每一个感恩祭都是延续圣洗,而每一个感恩祭,都是让我们充满圣神,而合而为一。故此,圣多默堂一入门是十字领洗池,而跟着就是团体,祭台如两手伸出,代表奉献,形态亦合于古文的祭字。我们是按宗徒大事录、保禄的神学于圣多默堂。
在希伯来书讲及耶稣的降生与十字架是合为一谈。见第十章第五节至十节,言基督一进入世界(指降生),就说牺牲与素祭,非我所喜,而指出自己要承行天主的旨意,为天主准备一个身体,就是准备牺牲。可以说,因此,耶稣应该生于十字架或祭台上。所以,马槽应该放在那里呢?要明白,马槽是自五伤方济才出现的,可以说很后期的,然而,马槽是否能表达一个思想呢?按这段圣经,我们是否应该把马槽放在祭台上呢?
所以,礼仪与圣经分不开的。
问题:平安礼时神父可否放台握手?
答:问题不在于可与否。所谓平安礼,不是我们一般感情的交流。我们在领圣体前作平安礼,这在梵二前,是在擘饼后才作平安礼,因为是要表达共融。因为写礼规的人,是害怕神父不知所踪,所以划定范围。
问题:读经采用对答方式是否适合?
答:按儿童弥撒的礼规,圣周五的经文可以。不过,我们要小心,不要采用戏剧性的方式,因为可能令人以为这并非真实。
问题:念天主经时,摊开手还是合掌?
答:凡仪式,是身体语言。伸手和合掌只是一个表达。伸开手是仿照十字架的象征,是毫无保留的交付与接受,愿意给予天主的一切。
礼规让我们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彼此要做什么。
入门圣事的另一基础:若望。我们在那里可以看到若望关于圣洗。当中关于耶稣受洗,是采用覆述的方式,因为重点在于解决若翰和耶稣的洗礼的分别。故此,用若翰的口说出圣洗。若望福音第一章是想表达若翰是显示者而耶稣是显示的内容。
耶稣自己讲洗礼是在第三章与尼苛德摩的内容:我实在告诉你们,人除非从上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若望的看法有上下之分,上属于天主,下属于世界,也就是魔鬼。故此,我们要由天主再创造,才可以进天国。耶稣再说: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水和圣神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创世纪,故此是强调获天主重新创造,完全属于天主。故此由肉生属于肉,由神生属于神。
往后,他再说由圣神而生。风与圣神是同一个字眼,也就是要把自己完全交在天主的手上,好像随风而往,也就是承行天主的旨意,让祂带领你。
采用水一词,有何作用?除了强调创世,同时把风显出来,因为风吹则水动。再者,水代表生命。
再看第七章第三十七节。在庆节最后一日,耶稣说:信从我的,从他心中,流出活水的江河。因此,顺从耶稣的人,在心中有一股生命力出现,而耶稣如何解释呢?是指信仰祂的人,就要领受圣神,故此水,又是代表圣神。为水而重生,就是为圣神而重生。水和圣神都是同义词的重复。
为若望福音来说,表达圣洗的洗礼池要有活水,有风,而形状应当是圆型的,因为圆型是母胎,我们由母胎中再走出来,甚至有是子宫型的。
当然,若望十九章,也指出耶稣被矛剌透,流出血同水,但是这是应用,因为血是牺牲,水是生命,我们用此来理解圣洗,可以,但是意思和前面所说的水并不是完全一样。
东方教会倾向于若望的神学,故此他们早期并没有特别的方式言圣神的降予,因为他们在圣洗中把头按于水中,就是藉水与圣神而重生。不如西方教会以覆手来表达圣神。
西方教会强调理性,而东方教会强调经验。
15/1/2002
按保禄的观念,是线性的,按宗6、8、12,是由天主创造,耶稣拯救,圣神圣化。但是若望是由圣神与水施洗,而非线性,是漩涡式的。如果父是爱的源头,子是爱的行动,而通过他的行动,令爱给予人,这个接受就是圣神。故此,为若望而言,父子圣神,实质是圣神子父,因为我们如何获得圣神,来自子,而子的活水江河是来自父,所以次序应当如此。
格后13:13“愿主耶稣基督的恩宠,和天主的爱情,以及圣神的相通,常与你们众人相偕。”这句话就是感恩祭开始的说话,但是中文翻译不当,不能带出其行动的特点,指出与圣神的相通,当中既是人与父的相通,也是人与人的相通。东正教划十字,是父派遣子,祂死而复活,坐在父的右边,派遣圣神。
那么,圣神是否共发呢?要注意,希腊文中根本不是发的一个字,而是源的意思。源是根源的意思,而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父的,故此子固然源自父,圣神亦然。问题在于翻译为拉丁文时,方改为发。源是三位的内在关系,而发则是由我们的角度去看三位的关系,故此有这个分别,因为父爱子、子爱父的相向关系,把这份爱发给我们。所以,如果我们用希腊文念信经,不可以加filique,但是拉丁文本则可以。按天主教教理243-248的说法。看248条。礼仪时时都是一个综合,要把圣经、教义、伦理、灵修、祈祷统合起来,所以不得不处理这些问题。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线性与立体性的分别。我们现在看马尔谷福音。看谷16:15“然后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判罪。信的人必有这些奇迹随……’”这个说法和宗徒大事录相约,而这里信而受洗并没有提及因耶稣基督之名受洗的。我们明白,按基督的名字而受洗,就是与基督同死同葬同复活,因圣神而渡新生活。但是,没有这样说都是有耶稣基督、有圣神、有天主。
这里说不信的必被判罪,都绝对,大约都受到保禄的看法。这种说法,亦有点像若望福音中耶稣的说法,指信者都有活水江河,而且在若3:16“天主这样爱世界,甚至赐下了自己的独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丧亡,反而获得永生。”这里点明是信耶稣得永生。若3:17指出不信的人就要受审判了,可见马尔谷也受到若望传统的影响,不过,最重要是早期的思想,都有互相交流的情况,因为信仰是一致的。
故此,四部福音都是以圣神施洗。
最后看看玛窦的洗礼。看看廿八章,有些地方很奇怪。在16-20节“十一个门徒就往加里肋亚,到耶稣给他们所指定的山上去了。他们一看见他,就朝拜了他,虽然有人还心中疑惑。耶稣便上前对他们说:‘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的一切。’”,线性非常清楚,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能够这么清楚,一定不是早期思想,而是晚一点的,已经发展到清楚。所以到玛窦福音时,教会施洗已建立雏型了。
【门】一书,后半部是关于洗礼的训导,前半部是法典,中间很多相片。关于洗礼池,在于用的问题。回头说文献。基督徒入门圣事总论第五号(pp185):“洗礼是藉生命的圣言,施以水洗,涤除各种罪污,包括原罪和本罪,……洗礼是带来重生的水洗,由上而生的洗礼,……他们接受圣三的印证,进入……而得享这尊荣。”所以圣洗令我们进入圣三的生命力当中,重生,成为圣三的运作中的。因为我们愈在父内,我们愈是天主之子,我们愈是天主之子,就愈充满圣神。
本课主要是采纳圣经、文件与天主教教理,同时加入自己的牧民经验。
现在我们从历史去看这个问题,看看在过程中如何建立。
十二宗徒训诲录是叙利亚传统,因为圣殿被毁,基督徒南北流徙,北面就是叙利亚。这本书大概是一百年左右成书,有两条路的教导,窄路天堂,宽路地狱。在洗礼前两天禁食,而且不仅是领洗者,同时也是施洗者,甚至是团体中各有兴趣的人。这个禁食是祈祷,而这个祈祷亦是悔改。要明白,没有祈祷就没有皈依,因为没有祈祷就不能与天主有更密切的关系,进入基督的生命。这个禁食有点像
洗礼方式:因圣三并以活水施洗。同时,有感恩圣餐,只有领过洗的人才可以领受。
圣犹斯定,在一百一十五年左右写护教书,是巴勒斯坦人,因学问高,故在罗马教学,而回答不少教会问题,所以成护教书。首先,他要求领洗有真理的教导。按其书所言,要让慕道者明白我们所说的无一不真,而且要实行,并且教他们跪下祈祷,并且要禁食。洗礼时,是问信的,问慕道者是否信父子神。他称洗礼是重生和光照,因为在旧约中不可以称呼天主的名字,因为我们称天主的名字,就好似掌握了天主,但是重生和光照,让我们认识天主是我们的父亲,是要明白、建立这段关系。得到带入团体,然后拿礼物出来,参与感恩祭。
以上两书都重视慕道,重视皈依和祈祷,并且要分享。不过,在仪式上很简单,没有傅油。这样如何言圣神施洗呢?因为在言语中已有圣神,加上水亦是圣神。
跟着是宗徒传统一书。它影响最大的,如祝圣主教的祈祷文传入埃及,今天仍用,影响到整个东方教会,到梵二时罗马教会亦采用之,到圣公会亦采用了这个祈祷文,造成宗徒传承的有效。
该书谈及很多礼仪之事,又如第二式感恩经亦来自此书,而我们今天的入门圣事,是按此书。当时学道理是三年的,在教难时期都学三年,可见是重视生活而不是领洗。当时亦有甄选礼,由主教为他们祈祷、驱魔、禁食等等。今天,在慕道期要做些什么呢?在成人入教礼典十九号(pp202)中言,要完整的救恩史的理解,以及逐渐有心灵上的皈依。可以说一方面是理性的学习,以及感性的感受。以上是前半部份的慕道班应该做;还要祈祷及参与感恩祭,属于后期一点的慕道。还有的是要学习生活的见证,向教友宣示信仰的见证,这就近于领洗时,开始进入教会的核心。还有,当教友要小心,我们时时都是再慕道的,只要你参与弥撒,每一部份都是对信仰的认识,礼仪年本身都是再慕道。
到达一个阶段,三年的慕道期重视灵修的培训。
到洗礼时,要祝福水和油,以及弃绝魔鬼(Satan),傅油驱魔。继而三次问信而受洗,每次问完后再按头入水,而罗马教会到八世纪都是如此,反而少用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而是不能答问的人,如婴儿和病人。在水中出来后,神父傅油,而傅整个身体,只剩下头。穿衣进入团体,这时才由主教覆手然后傅油于头上。跟着就是感恩祭,当中除饼酒,还有牛奶和蜜糖,因为罗马传统是给新生儿享用,同时就是代表进入福地。
当中还有傅油的问题,驱魔时向西傅油,然后向东宣信。油是什么意思呢?油是来自犹太传统,同时也是罗马传统。油如何用?按天主教教理1293第2段,傅油就圣经上和古代,赋予健康的标志,它洁净,和滋润身体,为角力者和运动员傅油,它是治愈的标记,因为它医治人,它也带来美丽、健康的光采。
当时为了表达与魔鬼决斗,所以在入水前傅油,之后就代表圣神,故此又傅油。但是,如何理解主教覆头傅油?1291:第一次傅油,由神父立刻施行,然后再由主教完成,而后来把第二次称为坚振。而东方教会只傅一次,由神父完成。ccc1300至于东方礼的教会,在呼求圣神的降临后,就要涂满全身。
早期教会重视慕道到入门的过程,特别重视三件(当时可能视之为一件)圣事。当人领洗时,已经在父子圣神的关系中。后来,不再是这种一团同时的理解。因为这种一团同时的理解,不是很清楚,而渐渐变成线性的理解,于是就首先水洗,然后以傅油来表达圣神,最后就同餐共桌。这个过程,可以在笔记pp.10中看到其变迁。
济利禄(四、五世纪),是耶路撒冷的主教,当时的人在圣墓大殿受洗,受洗的地点是圣墓与加以雅略山之间,而受洗者是经圣墓入圣堂的。
当时在洗礼前,要弃绝魔鬼,归附基督,仪式是西向弃绝,东向归附。然后有头上傅油,然后在洗礼中问信施洗。洗礼后是释义礼,当中包含了圣事:以圣化圣油傅油。当时的东方教会只有一次傅油。再下去有授白衣,再往圣墓,然后感恩祭。和西方教会不同之处,在于傅油的次数,西方教会傅油两次。
金口若望不是耶京,而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其后各项一样如洗礼前弃绝魔鬼,归附基督,在头上傅油等,不过在洗礼后并不傅油,因为他仍然采用一团同时的观念,故此不用再傅油。
其它都或有或无,各有不同,因为是发展期。
关于释奥期:
教友领洗后,我们问他是否领坚振,他们往往茫然无所知。这不要怪传道员,因为领洗的礼仪时间很短,但是含义很丰富。因此,必须在礼仪后对教友一同反省和深化。因此,当时济利禄就在领洗后为教友释奥。(见笔记)
济利禄和金口若望对傅油有点不同,前者强调治疗,后者的战斗的力量。
在牧灵上,早期教会不仅重视入门,更重视重温其涵义。今天我们的释奥期,过于强调理性,例如在释奥期强调要办告解,但是教友是否一定犯了大罪呢?反而,是否在五十天后,让教友回头望,向前走,再让教友抉择自己的行为,再行五旬节的庆典,让他感到自己有所进展。
再者,释奥期可以探讨自己的生命是否可以感到一份新的动力,面对自己的生活。例如,在领洗后,面对同一生活,有何改变,或者能够与教会一同行动,甚至反省有没有为服务者祈祷,并且反省自己的祈祷中的经验,是否有一股力量让自己去爱、去关心,还有,是否在弥撒中奉献出来。因此,又可以思考弥撒中的奉献与生活的行动之间的关系。
不过,必须要让新教友可以自力更生。
面对牧灵问题:
到第七世纪就很清楚,但是西方教会出现问题,就是所有人都领洗,而只有婴儿未领洗,因此慕道期就解释了。按文献,罗马主教要七次培育父母后,才为婴儿领洗。当时的婴儿领洗,仍然是三件圣事同时做。到了八世纪日耳曼查理曼大帝,他一统欧洲,要求各方面的统一。由于各个地方蛮夷割据,于是在统一时,首先要解决文字的问题,于是就采用拉丁文,因为没有其它语文。至于开化问题,就采用了罗马宗教:天主教。那些蛮夷被迫领洗,但是短时期大量人领洗,慕道期没有太认真处理,而且这些蛮夷很难向他们讲道理,未能开化,于是只能教化他们死后有审判,犯罪要下地狱或炼狱,故此好好做人。
这种做法影响到入门圣事。奥斯定与柏拉奇争论耶稣的救恩是否必须,为奥斯定是肯定的,柏拉奇就认为人可以做到一点。奥斯定以婴儿领洗的行为来认定人出生是有罪的,即以祈祷律决定信仰律。故此,人领洗时,兼赦原罪本罪。在八世纪时,婴儿死亡率甚高,而原罪的说法又如此牢固,加上强调天主的惩罚,因此令人忧虑夭折者的出处,便有灵薄狱的学说。在此背景下,父母自然把婴儿送往领洗。然而,不少情况主教不在,结果罗马的做法,就是健康的在复活领洗,但是在北欧,出生就为婴儿领洗,待主教到访为之坚振,之后就可以领圣体。可是,由于地域广阔,主教迟迟不到,只好神父先为儿童的身体傅油,待主教为头傅油。于是成为坚振圣事。这形成了坚振的道理班,过一段日子,才由主教施予坚振。然而,有些情况,主教待儿童十二岁都未到。因此,在1910年时,庇护十世让儿童先领圣体,后来才待主教坚振。结果,今天圣洗后领圣体,然后才领坚振。在1910年,教会面对的主要是欧洲的问题,而其它传教区,如南美洲的国家,其实全都是天主教国家。至于中国,传教碰上钉子。在南美洲及非洲,传教过程,往往是把不信教的人消灭、变成奴隶,或者皈依。中国就不成,不能这样做。当时,礼仪上亦面对问题,其中一个争拗,如西安传教的郭神父,被控于洗礼前调戏领洗的妇女,这其实和洗礼有关,因为洗礼前的傅油,按天主教教理的做法,要傅全身,当时可能做法是傅胸前,背后,但是在外教人眼中,就是调戏。后来才改为傅在重要的地方。
到了1963,教会要重新塑造慕道的过程,于是出版了成人收门圣事总论,而在1969出版婴孩洗礼,1971坚振礼典,而在1972出版成人入门圣事礼典,十分重要,因为解决大部份问题。到了1980出版婴孩洗礼训令,既然是训令,有规范性。
参阅笔记pp.12
慕道前期
|
慕道期
|
净化光照期
|
释奥期
|
信仰与皈依的初步
|
学习教义及参与教友生活
|
和整个教会坚定信仰、准备领受入门圣事
|
领受、领悟信仰、圣事、和善度基督生活
|
重新建立慕道的阶段,看出有其段落性,要问、求、明、习道。因此,经过慕道前期,才进入收录礼。然后与上文所言,要祈祷、读经、参与感恩祭,最重要是有改变。经过这个阶段,要进入净化光照期,这个时期,应当是避静的时期,不应主力放在读道理、赶道理。之后就进入入门圣事(圣洗、坚振、圣体圣事),经过后,就进入释奥期,而这个阶段,重点在于亲身经验。
至于小孩子的慕道过程,在1963时有点问题,就是如东方礼的做法,觉得可以一同做,即同样三件圣事共行。主张这样做的人,一是神学家,另外是南美的国家,因为她们受西班牙的做法,而西班牙的做法,往往很早就领坚振,可能出生领洗,但是两个星期就领坚振。但是,最大的阻力来自意大利。因为他们面对很多人领洗后不学道理,于是希望透过坚振礼来迫使他们学习道理,因为领坚振相约于他们的成人仪式。因此,教会没有触到这个问题,可见于天主教教理1233,当中的次序是领洗、坚振然后领圣体。这种做法,把1910年将坚振与领圣的次序颠倒的做法,淡化了。在1971年的坚振礼典中,指出应该在开明悟后领洗,不过又指出当地主教可以延迟到更成熟的年纪。(见于【门】pp.277.20条)这个做法,亦是受意大利的做法影响,目的是要求教友带同子女,多几年来学道理。
不过,由于大家对坚振圣事多了了解,可见于天主教教理1308条:不应把信仰上的成熟与生理上的成熟混为一谈,而且坚振圣事不应是有条件的。这种说法和坚振礼典有矛盾,可以看出后起者的看法,较为成熟,明白到在培养过程中,不应以圣事作为手段,即不应要明白后才可以实行圣事,应该是我们需要圣事来帮助我们明白。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小孩子1-3岁时,是在家庭中培育的;3岁左右,多一点与同学的关系。往后大一点,都仍然是学习相处的方式,是建立关系的时期,可以帮助他建立与天主的关系;至了七岁左右,是可以分辨善恶,于是可以帮助小孩子的良心发展。到了十岁左右,小孩子开始定型,并且决定他的善恶,同时很重视自己是大个仔了。这段时期,是自我的决定时期。到十二岁左右,开始是追求理想的时期,并且重视群体,要“埋堆”。不过,进入中学及以后一生,很难以课堂的方式来培育信仰。不过,在大约八九岁的时候,小孩子愿意学习的意愿较强,而教会能给予一个正式的入门圣事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在十岁时决志是否领坚振或领洗,并且再带领小孩子一年。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小孩子需要活动多于聆听,所以要透过实际活动来教育,带领他们进入理想。
所以,有两个方向:一是一开始就领受三件圣事,让小孩子可以在三件圣事中获得力量;不然,就如上所言。不过,不论是何事领圣事都不是问题,亦可以说是问题,因为是培育的问题。
总结:我们要从人的整体发展去看信仰的培育。因此,重点不在于多少岁,而是人的成熟发展期。
在法典中,成人的标准,在不同地方可以有不同,而在圣事上,可以明智选择即可,因此七岁都可以在是成人。然而,在婴孩洗礼上,是指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作选择者,而要父母为他选择。在婴儿洗礼训令,文件中列出正反的意见,其中立场:洗礼是天主的白白恩赐(pp.255.牧民工作的原则),不过这里一方面指出洗礼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是必须有基督徒的培育,才有效果。这个培育能令婴儿成功,需要获得父母或近亲的保证。如果这些保证,父母或代父母或近亲等,都不能认真,可以延迟其领洗,而希望透过这个延迟去帮助这个家庭;甚至可以拒绝对方。
我们要了解:
婴儿年纪问题
婚姻状况
圣体圣事
引言
本来,同餐共桌是一份关系,而耶稣基督藉此行为表达自己与门徒的关系。耶稣和不同的人,透过吃饭来表达不同关系,而最后晚餐,就是耶稣基督要透过这顿饭,让门徒不会忘记的。
若望面对的是基督徒,他希望透过重写主的临别晚宴来表达更深的意思,让信徒划到深处。因为若望用螺旋式的表达,故此和其它三者不同。若望是写受死时才是宰杀逾越节羔羊。那么,原来的晚餐就不是逾越节晚餐,这和对观福音的说法不同。何者错呢?有一个理论解释:由于不同的神学,所以有不同的说法。因为若望强调逾越节羔羊是耶稣基督,所以把事情用另一个方式表达,那么是对观福音正确了。亦有人诉诸日历,因为在谷木兰团体中发现了日节,可以改变节日的日子,提前一个星期举行都可以。那么,耶稣基督按某一日历提前吃;而其它人按另一个日历。不过,无论如何,这一顿饭都是富逾越节的味道。
让我们看看对观福音,就看到两个传统:路加短、玛窦和马尔谷较长。
玛
|
谷
|
路
|
他们正吃晚餐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
|
他们正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去吃罢,这是我的身体。”
|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
|
"路加福音多了“为你们而舍弃”,这与
"当时耶稣擘饼,这是无酵饼,源自出12:39纪念出埃及时,由于时间匆忙,来不及发酵。门徒一看到饼,就想到出埃及,但是同时,耶稣说自己就是这个饼。因此,即想到这个饼是一份力量,可以让我离开埃及,获得自由。
"小心“身体”一词。我们不要如希腊人般,认为有灵魂和肉身的分别;为犹太人而言,身体即指整个自己。
"要注意身体还有另一个概念,在此处,很容易联想到羔羊。因此,耶稣说为你们而牺牲时,就让人明白到他是为大家而牺牲的人,并且带给人自由的。
玛
|
谷
|
路
|
然后,又拿起杯,祝福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由其中喝酒!因为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倾流,以赦免罪过。”
|
又拿起杯,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从杯中喝了。耶稣对他们说:“这是我的血,新约的血,为大众流出来的。”
|
晚餐以后,耶稣同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约。”
|
"究竟是先饮后讲,先讲后饮呢?本来没有问题,因为可能是叙述的手法而言,为他们都没有关心这个问题,是今天我们为质变论的缘故,很关心讲与饮的关系。
"玛窦与马尔谷福音中“新约的血”是错译,应当是盟约的血。这让我们想到西乃山的盟约,把一半的血洒在山上,一半洒在百姓身上。
"用血立约,是要有关生死的约。再者,血代表生命,可以表达亲切。
"耶稣用血立约,就是代表门徒喝过后,接受耶稣的生命,与耶稣血脉相通。
"玛窦为助人明白盟约之义,加添“赦免罪过”。盟约之向所以能赦免罪过,在于罪即是背弃天主,而基督的盟约,人可以在基督的生命里,与天主合一,就不再有罪过。唯有如此,才可以因信成义。
"饼是获得力量,而血是指我们的确获得解放,因为在同一血脉中,我们就必须得救。所以饼与酒是同一事件中的两个层面。
"因此,不要用物质的方法去理解圣体圣血的问题,而要明白饼与酒,代表基督两个不同的层面。还要有意识地领圣体圣血,而不仅是形式上领受二者。正如天主教教理所言,如果我们拒绝穷人、卑视穷人,就是真正地拒绝圣体圣血,所以领受圣体圣血迫使我们正视身边人的需要。
玛
|
谷
|
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在我父的国里那一天,与你们同喝新酒。
|
我实在告诉你们,我决不再喝这葡萄汁了,直在我在天主的的国里喝新酒的那天。
|
"酒在旧约的意思,可看欧瑟亚2:24,大地要出五榖和酒,可见酒是丰收的象征,所以有酒喝是代表生活愉快。
"“天主的国”是代表天主的统治。所以,这里的意思是指直到天主的旨意完成后,才会有生活愉快。
"玛与谷都没有提及“纪念”,因为他们重视的是耶稣当时那一顿饭,他们都只是交待历史过程而已,而不是重演一次。
路22:15-20
|
耶稣对他们说:“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难以前,同你们吃这一次逾越节晚餐。我告诉你们,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国里成全了,我决不再吃它。”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把这杯拿去,彼此分着喝罢!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非等到天主的国来临了,我决不再喝这葡萄汁了。”
|
"路加福音在饼那一段,多了“纪念”的意思;格前用了两次。此二者都是复述式的,重点在于现在那一顿饭。为路加而言,当耶稣这样说,那时候,天国并未来临;但当耶稣死时,天国已经实现。所以,圣餐是纪念性。
"因此,路加的叙述,两次表示不再喝而又喝,正正象征天国的来临,所以又再喝。
"因此,用“新约”,才有真正的意思,因为新天新地已经来临了。所以玛与谷没有新约的字眼,反而用新酒。路加不用新酒,因为此刻的就是新酒,新天地已经来临了。
"因此,今天的弥撒是有天国来临的意义,而这正是今天罗马礼所缺乏的因素。
格前11:23-25
|
这是我从主所领受的,我也传授给你们了:主耶稣在衪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的,你们应这样行,为记念我。”晚餐后,又同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次喝,应这样行,为记念我。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
|
"写作的因由,是当时格林多人吃主的晚餐有很多问题。
"同路加相同,重视的是当时的晚餐;这顿饭代表基督的死亡,从中表达主的牺牲、死亡、复活、重临。让我们在领受这份感觉的同时,亦有一个向心:直到天主的重来。
综合:弥撒是基督的祭献,是盟约的建立,是天国的表达。所以路加14:15指出,能赴天主盛宴的人是有福的。
保禄的看法:
他把上文所言的问题,将之转化为伦理的层面。可以说是将祈祷律制成信仰律。有一个说法是在二者之间,还有生活律。我们看看
格5的开始,谈及格林多行为不当者,保禄用一个成语指这个人:格前5:5将这样的人交与撒殚,摧毁他的肉体,为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上可以得救。这句话是源自犹太的概念,就是非天主的,就是属于撒旦。然而,交予魔鬼,而魔鬼是会侵食人(这个人包括一切),故此,交给魔鬼,人的身体会被摧毁。不过,在此,保禄仍然希望那个人得救。
同时,在此段的内容中,我们都看出绝弃的味道,是教会的做法的传统。
在这个背景下,保禄教训格林多人如何生活,即是:
格前5:6-8你们自夸实在不当;你们岂不知道少许的酵母,能使整个面团发酵吗?你们应把旧酵母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和的面团,正如你们原是无酵饼一样,因为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被祭杀作了牺牲。所以我们过节,不可用旧酵母,也不可用奸诈和邪恶的酵母,而只可用纯洁和真诚的无酵饼。
有可能在这时候,格林多教会正在过逾越节,甚至在主的晚餐中也用无酵饼。不过,由于主的晚餐在宗徒时代已经常举行,就是一周的第一日,即星期六的晚上。不过,这些日子都是采用有酵饼,只有逾越节才采无酵饼。所以,这里是特意趁他们过逾越节而这样写,而无酵饼是新的、纯洁的。
酵母是把旧面团保存而作酵母,但是太久会坏掉,故此每年逾越节就要抛掉,所以保禄这样写,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
可以说,保禄是由祈祷的情况言及格林多人的生活问题。
再者,在对观福音中,耶稣说自己举起饼,原文中并没有指明是无酵饼。如果教会按犹太人一般习惯,只有逾越节才采用无酵饼。这个做法罗马直至12世纪。那么,希腊教会却一直采用有酵饼,源自玛窦福音中13:33,指出基督好像天上的酵母,能感染别人。
于是,有酵无酵不是重点,在于这个饼是否代表教友的生活。这是我们要反省。
在保禄眼中,这个饼代表教友自己的生活。在希伯来书10:4-10,注释身体的意义,说明公牛羊的祭献、素献都不能符合天主的要求,因为这都是身外物;外而要有一个身体,能够承行天主的旨意。在犹太人的概念中,身体就是人本身。故此,身体的意思,是指耶稣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为承行天主的旨意。
一次而永远,即指一次的交付就不再收回,永恒地交付出来。
使我们得到圣化,实质是让我们成圣。因为我们如基督般一次而永远交付自己,就是使我们活于天主之内,自然是成圣。
故此,保禄又说:
罗12:1-2所以弟兄们! 我以天主的仁慈请求你们, 献上你们的身体当作生活、圣洁和悦乐天主的祭品:这才是你们合理的敬礼。你们不可与此世同化,反而应以新的心思变化自己,为使你们能辨别什么是天主的旨意,什么是善事,什么是悦乐天主的事,什么是成全的事。
此处同样是由祈祷中看到生活。因为我们要在聚会中要献上自己的身体。交付自己,明白天主要我们做什么事。
哥1:24如今我在为你们受苦,反觉高兴,因为这样我可在我的肉身上,为基督的身体----教会,补充基督的苦难所欠缺的。
由此看到,我们的身体即基督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与基督的身体连在一起,为补充基督的苦难。
在此基础之下,我们可以再看看另一点。由于格林多教会党派分裂,于是保禄又由此说明祈祷律如何带出信仰:
格前10:16-21我们所祝福的那祝福之杯,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共结合于基督的身体吗?因为饼只是一个,我们虽多,只是一个身体,因为我们众人都共享这一个饼。你们且看按血统做以色列的,那些吃祭物的, 不是与祭坛有分子的人吗?那么,我说什么呢?是说祭邪神的肉算得什么吗?或是说邪神算得什么吗?不是,我说的是:外教人所祭祀的,是祭祀邪魔,而不是祭祀真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邪魔有分子。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邪魔的杯;你们不能共享主的筵席,又共享邪魔的筵席。
指出我们全都领受一源。上文言个人与基督的关系,这里说在主内彼此的关系。如果我们愿意如基督般生活,我们也要彼此担待,要共融。
保禄在主的晚餐上,看到教会的意义,故此说:
格前12:27-30你们便是基督的身体,各自都是肢体。天主在教会内所设立的:第一是宗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有治病奇恩的、救助人的、治理人的、说各种语言的。众人岂能都作宗徒?岂能都做先知?岂能都做教师?岂能都行异能?岂能都有治病的奇恩?岂能都说各种语言?岂能都解释语言?
奥斯定在【天主之城】第十章中言,众人都是基督的身体,不仅因为我们领基督的身体,更因为我们本身都是基督的身体,所以才是如此。
若望强调基督带来丰盈的生命,另外,他特意不写别人写过的东西,反而总结其它的福音。故此在若第六章,由五饼二鱼的神迹开始,带出总结:
永生的食粮;
要相信派遣来的耶稣;
再要相信主给你的食粮;
由此带出基督自己就是生命之粮,谁若吃了基督,就不会饥渴。
然而,人仍然不明白,反而质疑。
基督于是再说,我是要奉行天主的旨意。
又如在十七章三节,永生就是认识您,唯一的真天主,生活在天主之内。
如何表达呢?就是透过饼来表达。所以第六章五十三节说明要食基督的肉和喝基督的血。有何功效呢?下文:
若6:56-57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样,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
不过,不是只吃了就可以,而是要和基督一样生活。为若望而言,圣体圣血是代表我们活在基督内,基督又在我内,我们自然会按基督的旨意生活,而这就是天国了。所以,若望的末世概念是现在的。
若望的结论:他仍从伦理角度来理解信仰,但是属末世伦理角度。故此默19:6-9我听见仿佛有一大伙人群的声音,就如大水的响声,又如巨雷的响声,说:“亚肋路亚!因为我们全能的天主,上主为王了!让我们欢乐鼓舞,将光荣归于他罢!因为羔羊的婚期来近了,他的新娘也准备好了;天主又赏赐她穿上了华丽而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们的义行 。”有位天使给我说:“你写下:被召赴羔羊婚宴的人,是有福的!”他又给我说:“这都是天主真实的话。”
不过,理解可以清楚,但是实行上是否可以成功?今天,我们的奉献部份做得特别不足够,因为欠缺一份真实。如何让教友意识到自己也是奉献一部份。
再者,欠缺天国的临在的感觉。
主的餐造成主日。主日一词,出自默示录第一章10节,若望长老言在主日看到神视。在一个主日上,我在神魂超拔中,听见在我背后有一个大声音,好似号角的声音。默示录的远景是主的日子即将来临。这可以是基督再来、天国的临现。其次是【十二宗徒训诲】中见到此词。
主日不在乎休息,而是在于纪念有主的日子。这个日子,让我们明白到基督徒的生活是有终向的,就是基督,这个日子,让我们明白在天主的餐桌上,有我们的一个位置。又可以看教理1327条,都是相同的道理。
告解圣事
一、 救恩史的部份
创世纪第三章第四章,是认识自己很重要的部份。什么是圣事呢?广义而言,圣事是具体的事物,能够揭示神圣的经验,而良心是最神圣的圣事,因为良心中有一把声音,就是圣神,而这把声音是可以令人行善避恶的。故此,没有天主教、没有信仰的人,在内心都有天主。所以不信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天主早在他的心中说话。问题是人不愿意听这把声音了。故此,传福音是要人意识到自己内心的善的呼唤。这就是圣事了。父藉子发言,子发言中带给人一份爱。
教理1117条言教会如何认出七件圣事。
第三章指人听不到天主的声音,离开天主;第四章兄弟相残,指人亦听不到别人的声音,于是变得自我中心。这种封闭的思想,不再视人为人的思想,于是成为奴隶的人生,故此出谷纪就以人为奴隶的历史,而藉天主解放以色列的奴隶来表示天主的解放。出谷纪第二十章是十诫。十诫在这个过程中,是人在出埃及的过程中的基本法。因为人离开了主人的压迫,也可以互相压迫。故此,十诫成为以色列人的法则,令人可以调节自己与天主、与别人的关系。
耶肋米亚先知书言天主愿意人悔改,而不愿人丧亡。这总结了旧约的看法。
到了新约,我们看看玛9:1,言瘫子为基督所赦罪。这里可以看到病是罪,而且是罪有应得的,待你受完苦后,就可以得到解救。“赐给人们这么大的权柄”,这里要看到是人们可以宽恕别人。这在第六节十二节看到:您宽恕我们的罪,犹如同我们宽恕别人的。故此,我们愿意接受天主的宽赦,就可以获得赦免。
另外可以看玛16章中伯多禄为盘石。这一章十分重要,因为涉及权柄的问题。在斐里伯西泽肋雅的山城上,不少山洞是拜巴耳神,耶稣因此触景伤情,问门徒自己是谁,伯多禄言耶稣是永生默西亚,因此基督言“你是盘石,我要在盘石上建立我的教会。”教会的集祷经言因为伯多禄宣认的信仰,令他成为盘石。因为后来基督言伯多禄是绊脚石,因为他失去了信德。
天国的锁匙:妥拉是锁匙,因为我们相信妥拉所言,为我们进入,成为天主的子民;如果拒绝妥拉,就被拒于天主的子民之外。同理,如果我们承认天主子默西亚,就是进入天国了。所以,下文的释放与束缚,是指世界与天国,如果可以由世界中释放,就进入天国;如被世界束缚,就是不能进入天国。
天主子默西亚:子的意思,是承行天主的意思。如果能承行天主的圣意,就进入天国。如何是承行天主的圣意,在于承认耶稣是默西亚,并且跟随祂的一言一行。
所以,在告解圣事中,主要是宣告天主的喜讯,让人可以由魔鬼的束缚中获得释放。故此,人如果不能自我释放,即使神父赦罪,亦不能。罪,本来就是人离开天主之后的一份自我束缚,故此人要获得释放,就要自我释放。
第十八章中又再出现束缚的字眼。十八章一方面言戒立恶表,一方面言亡羊的比喻。当中言不愿听从教会的劝免,就视之为外邦人和税吏,这一方面是视之为教外人,但是另一方面应依照基督的做法,仍然对他们加以劝免。在此之后才言释放与束缚的问题。因此,教会和基督是一个基准。
再看若望福音。以上的经文,是传统上采用来解告解圣事,重点在于权柄,但是告解圣事的重点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人释放。我们看看廿章:派遣,可以看三章十六节。正如父派遣子不是审判,我们亦不是审判,而是带给世界得救。因为我们是来让人获得光明,如果人拒绝光明,就是自行进入黑暗,也就是自行束缚。
教理1658条
新兴教会面对两个难题: 外邦人入教, 即入门圣事的问题, 和犯罪赦罪的问题, (格前5章)。
保禄明白犯罪的人会继续蚕食团体, 而且失去悔改的机会, 所以有格前5章的说法。
人的第一次罪赦出现于洗礼时, 而洗礼之后, 如果人仍然犯严重罪行(奸淫、背教、杀人), 又如何?有些教会容许这人做补赎, 向主教作个别的交代, 也在团体中公告罪, 并公开做补赎, 类似再慕道, 为期可以上几年, 最后, 在团体中公开作公赦免, 在三四世纪时, 多于周四早上进行, 好让他们在复活期领圣体。参与这情况的人不多, 只限公开的三种严重罪行。这是所谓第二救生板。但如果他再犯, 又如何?视乎不同的团体, 例如戴都良, 连第一次的补赎机会也不容许, 有些教会则只许一生一次, 作终生补赎, 于临终前才赦罪。还有一种团体, 会容许无限次补赎。
那么一般教友又如何?基督徒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悔改而获得罪赦, 教理1434-1438, 一.. 禁食, 二. 祈祷, 三. 施舍。
一. 禁食: 过自律和克己的生活, 挑战人内心的欲念, 让人清心寡欲, 并找出人生的必须和真正的需要。
二. 祈祷: 与天主和好。
三. 施舍: 与人和好。
所以悔改就是与主与人的和好。当时, 教友凭着参与主的餐, 作出忏悔。教理1391圣体圣事的效果中, 包括与基督结合; 1393, 凭此重建与基督的关系而获得罪赦, 1394, 属小罪, 1396, 教会的共融; 1397, 接纳和关心穷人, 1398, 合一的圣事, 1402, 永生的保证。
不过,在大大罪之下,就变成以下的模式:
私告明【向主教】à公告罪à公补赎à公赦罪。
梵二前, 中世纪有一种灵修性的告解方式, 1447, 提及七世纪爱尔兰传教士发现这种公告罪的方式不行, 因为是小村落, 难以停留在某一村太长时间, 让神父替罪人作公赦罪。所以新的方式出现, 可让罪人重复及个别地告罪, 而不是在团体中公告罪, 但中世纪时, 由于没有团体的幅度, 神父赦罪权开始受到挑战, 另外, 中世纪是一个怕罪的世纪, 教会以地狱来警醒未开智的人, 结果是消极地避免犯罪, 是下等痛悔。
中世纪时,由于有些低级的神父,以师徒制方式晋铎,所以水平不高,于是有告解指南的出现,变成惩罚。进一步,变成以钱代补赎的行为。
于是克己补赎不再是自我的更新,而是单纯的惩罚。由于补赎变成罪罚,于是有炼狱的出现。由于神父赦罪,可免永罚,不过补赎未圆,就要有暂罚。再进一步,就由人间施财,炼狱中灵魂可得罪赦。结果,人的得救不在于天主,而在于人的自力,或力或财,令自己脱离罪过。
梵二面对这些问题,实则在脱里腾大公会议已经面对,不过当时强调教会有权赦别人的罪,只是如此。于是,教友自觉获赦罪的意识很弱,一定要经由神父的赦免才安心,结果每次领圣体前都先办告解。
于是,1973年有关于赦罪圣事的导言。在此导言中,再次提出圣洗可以改变人,可以赦罪。重新强调圣事的积极面。
教理1448条:告解圣事在历史中有变迁,而来自人与天主的影响。人要悔改及从行动中改变,另一方面,天主透过教会介入此一圣事,与罪人一同做补赎。
现在从总论第六号探讨:
我们要划点成线,找到自己与天主的关系的方向。这是一个内在的省察,可谓意识的省察。即君子慎独,在平静当中检视自己。人在生活上受到各种压抑,不能把真我呈现出来,而我们可以在独自时反省自己的真实面。
认罪:看清自己与天主的关系;
悔改: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修和圣事中,不一定要给予答案,而是要让他可以静下来,反省自己的内心。如果可以的话,提醒当事人如何坐言起行。
进一步是补赎,而真诚的补赎,第一层是补偿罪过,然后是真诚生活,要针对自己的病症,要对症下药。因此,补赎不是念三遍经文,而是真正的行动,改善自己的生活。
因此,神父做修和圣事,不是当辅导员,但是要有辅导技巧。透过这些技巧,希望可以驱除当事人的心魔。不过,神父的工作不是一切,如果当事人有问题,亦可以考虑请他请教其它专业;亦可以请弟兄在其它时间、地点来慢慢谈。因为告解是让人看到生活的方向,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所以,按教理1466条言,听告解者要老练、细心、信仰坚定的人。特别提出要为告解者祈祷和做补偿。
听告解者,不是判官、不是辅导者,而是一个向导,带领人回到天主之所。
何谓赦罪?按教理所言,是天主籍教会的介入,让人在司铎面前,以赦罪的记号显示出来。赦罪的记号为何?在修和圣事中,坐位不要面对面,可以避免告罪者的不安;要有纸巾和圣经。因为修和圣事应以圣言开始,让圣言感动当事人。
在整个过程中,应当如父亲接待浪子,圣神圣化宫殿般。
按礼规,每年至少一次,我们应该强调每年至少一次意识的省察,而不是指仪式上的。这个意识的省察,最佳是在避静中进行省察,然后才办告解。
让我们看看东方教会的赦罪经,见教理1481条。
听告解者为罪人,强调基督言求天主宽恕我们,如同我们彼此宽恕。
救恩的延续:具历史幅度。
教理1482条:
"修和圣事是在团体中的忏悔。
"忏悔的教会性:指整体的忏悔,无论告罪者、听罪者,都要忏悔。
修和圣事的结果:
总论第五号。
"呼吁世界的悔改。
炼狱
人永远与天主分别就是地狱;天堂是永远和所爱的人一起,见教理1024及1025
与天主圣三的这种完美生活,与圣三、童贞玛利亚、天使和众真福这种生命与爱的共融,称为“天堂”。
活在天堂就是“与基督在一起”。 被选的人“在祂内”活着,可是仍然在祂内保存着,更好说,找到他们真正的面貌、他们自己的名字:
因为生命就是与基督在一起:哪里有基督,那里就有生命,那里就有天国。
至于地狱,见1033及1034:
除非我们自由地选择爱天主,就不能与祂契合。假如我们犯严重的罪过反对祂,反对近人,反对自已,我们就不能爱祂:“那不爱的,就存在死亡内。凡恼恨自己弟兄的,便是杀人的;你们也知道:凡杀人的,便没有永远的生命存在他内”(若一3:15)。我们的主早已说过,假如我们不对贫穷者、弱小者在其急需中施予援手,我们就会与祂分离。 若人在大罪中过世时没有悔意,没有接受天主的慈爱,这表示他借着自由的抉择永远与主分离。换言之,就是将自己排除与天主和真福者的共融之外,这种决定性的、自我排除的境况就称为“地狱”。
耶稣屡次谈到“地狱”,“不灭的火”, 这火是为那些至死不肯相信、不肯悔改的人而保留的,在火里他们的灵魂和肉身都会一起丧亡。耶稣严厉地宣布,祂“要差遣祂的天使,将一切作恶的人收集起来,……扔到火窑里”(玛13:41-42),并宣判:“可咒骂的,离开我,到永火里去吧!”(玛25:41)
炼狱见于教理1030至1032,不过我们从教理1042去理解。
为明了教会有关罪罚的教义和实行,我们应知道罪恶带来的双重后果。重罪使我们丧失与天主的共融,因而不能享有永生,故永生的丧失称为罪的“永罚”。另一方面,所有罪过──即使是小罪──都促使人对受造物形成不健康的依恋,这种依恋不论在现世,抑或在死后,即那称为在炼狱的状态中,都必须予以净化。这种炼净解除罪恶的“暂罚”。上述两种罪罚,不应视为天主外加于人的报复,而是源自罪恶本质的后果。出自热心爱德的皈依,能使罪人完全净化,以致再没有任何罪罚存留。
炼狱即不能全心全意向天主,人生仍然很多执着,不能自由地爱的情况。
婚姻圣事
婚姻圣事不应流于终生相守的层次。另外,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是经济文化影响。当然,理想上,一个人应该交付给一个人。
谈回圣经。旧约有两个系统。一是创1、2及多8:4-8。创1言天主创造男性与女性。参考天主教教理1618-1620。多8:4-8提出“纯正的意向”。另一个一个系统雅歌、欧瑟亚、依撒意亚则把男女之爱反映为天主与选民的关系。这里,更能明白圣召的意味。夫妇二人是互相的召叫。
在新约,玛窦19章指出离婚的问题,是承继创1、2及多8:4-8,是忠信的问题。不过,作为婚姻圣事,教会不用旧约的第一个系统,而是采用第二个系统,才是圣事性的婚姻观。然而,在新约中,要在若2:1-11加纳婚宴中才可以看到,当中耶稣自比新郎,而这可以呼应对观福音中的自比新郎。当耶稣自比新郎,祂实在是自比天主,而选民是新娘。这才去到厄弗所书第五章中的彼此服从,见弗5:20-33,要因主耶稣基督之名而做事,要怀着主耶稣基督的心来做事,而丈夫是头,妻子是身体。我们要怀着敬畏的心来服从。
因此,基督徒的婚姻观,不是第一个系统,即不是自然式的婚姻。更深一层是第二个系统,而重点在于圣召。不仅要互相成全对方,更要在对方面前显示基督的容貌。在其中,才可以看到婚姻其实也是十字架,不过,这个十字架可以带来更深的爱,这才是逾越奥迹。所以,婚姻之美不是来自其甜蜜,而是包括其痛苦。所以,这个才是圣事和救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