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哲学殿堂

古代希腊哲学史

时间:2008-11-15  来源:  作者: 点击:

 

古代希腊哲学史(Ancient Philosophy)

 

古代希腊哲学家

     早期希腊哲学家(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

1.研究宇宙的根源 : 米利都斯学派(Milesian monists)/欧尼亚学派(Ionia)

1)     泰利斯(Thales)-----水是万物之源(Water)

2)     阿讷西曼德(Anaximander)-----无限定者(The boundless)

3) 阿讷西米尼斯(Anaximenes)-----空气(Air)

2.推究宇宙的形式 :

1)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凡物皆数(Numbers)

2)     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万物流转(Change/fire) 

3)     巴门尼得斯(Parmenides)-----只有存在着,’非有决不可能存在(Being)

3.多元论者 :

1)     恩培都克里斯(Empedocles)-----多元的不变论述Earth,air,fire,water)

2)     阿纳撒哥拉斯(Anaxagoras)------种子说(Seeds or germs) 

3) 德谟克利都斯(Democritus)------原子论述Atoms and the void)

      苏格拉底(Socrates) (469/70-399 B.C.)-----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柏拉图(Plato) (427-347 B.C.)-----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384/3-322/1 B.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泛希腊时期(HELLENISTIC PERIOD) 322 B.C------453 A.D..

1.犬儒学派(Cynicism) : 追求精神的完全自由,不怕贫穷和痛苦

1)安第仙尼斯(Antisthenes 449-366 B.C.)

2)戴奥金尼斯( Diogenes412-324 B.C.)

 

2.怀疑派(Scepticism) : 为达到幸福,否定知识,中止判断

1)庇罗(Pynho) ( 365-275/360-270 B.C.)

 

3.斯多噶派(Stoicism) : 重实行,轻快乐,率性循理,鄙弃情欲

1)齐诺(Zeno of Cyprus ) (350-260/336-264 B. C.)

 

4.享乐主义(伊比鸠鲁主义Epicurean) : 神不足惧,恐不足忧,福乐易求

1)伊比鸠鲁(Epicurus) ( 341-270 B.C.)

 

5.新柏拉图主义(Neo Platonism) : 流出说

1)     普罗汀(Plotinus) (203/4-269/270 A.D.)

 

古代希腊哲学家

 

早期希腊哲学家(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1. 分析宇宙的根源:米利都斯学派(Milesian monists)/欧尼亚学派(Ionia) 

 

  1)泰利斯(Thales)(公元前六世纪初) ------水是最好的(Water)

l       认为“水”是宇宙的第一原质。(水蒸发而为气,凝结而成冰,本身极为活跃,因此将水看作构成万物的本质。)

 

l       第一个以自然主义的观点打破神话的观点,以探求物质世界的合一原理,通过变化以求不变。

 

  2)阿讷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六世纪中)-----无限定者(The boundless)

l       生命来自大海,经长期对环境的适应,才有各种生物的进化,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

 

l       “无限定者”包含无数世界,不断地创生,不断地毁灭,藉永恒的运动而变化。

 

  3)阿讷西米尼斯(Anaximenes)(公元前六世纪末)-----空气(Air)

l       人灵为气,使人不散,呼吸和大气环绕着整个宇宙。

l       气之稀化(热化)-产生火、日月星辰。

l       气之凝化(冷却)-产生风、水、云、地、石---

 

  总结 : l首次提出宇宙原理的问题,三人皆肯定万物应有不变的原理。

        l通过变化以求不变,体验形上的需要,认为人的理性有认知形上

 世界的能力。

   l 偏向唯物论,是自然主义。 

 

 

【注】欧尼亚是古希腊小亚细亚沿海的殖民地,首府是米利都斯。

 

 

 

 

 

 

 

 

 

    2.  研究宇宙的形式-------------米利都斯学派大都较注重宇宙的内容,喜欢研究万物的

Other monists/dualist  原则,毕达哥拉斯以后,希腊哲学开始新局面,转而研

究宇宙的形式,不再钻研宇宙的根源。

 

1)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凡物皆数(Numbers)

  l 宗教团体---重视修养和宗教生活,倡人性的净化,灵魂的传生或轮       

       回。

  l 数论---²数字为万物之原理,宇宙可约化为图形、数字。

          ²宇宙包括和谐、平均和秩序。宇宙的和谐透过音乐表现,而 

            音调可以用数字计算。

          ²数目中,从一到十都各有特性。

( : 理性    : 俗见    :综合一二    : 空间

                       : 结婚    : 灵魂    : 健康      : 爱情

                        : 正义    : 最完全之数)

     ²一切数是奇数和偶数或限定者与非限定者两种对立的调和或综

            合的结果。 

     ²柏拉图的思想影响甚巨。

 

   2)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Change/fire)

l万物流转-----

      ²“你不能在同一处河水中入足两次,因为新的水不停地向你流 

    着。”: 一切皆动,无一物固定不移。

      ²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变化,无时不在生成,而这变化、生成的法则 

    却是恒常不变的,这法则叫logos(),只有用理性才能认识出

        来,人们的感官是无能为力的,感觉里的世界,只不过是假相。

l万物的本质是火-----

   ²一切物俱由火而生,世界是永远活着的火(ever-living fire),依法则

    而燃起,依法则而熄灭。

       ² 人的灵魂是水和火混合而成的,火是高贵的,水是低贱的。

          l世界万物受制于“冲突”,但互相矛盾的东西可以协调。(辩证法)

 

     3)巴门尼得斯(Parmenides)-----Being(Being is. Non-being is not)第一个哲学家

          l真理之道 : 只有“有”存在着,“非有”决不可能存在。

  俗见之道:以“非有”误为“有”。        

          l思想(though/reason)依真理之道,指出“有”的不变与惟一;

            感觉(opinion/senses)是俗见的根源,将变化看作真实,将无看作有。

           两者是对立的,只有理性才可认识真理,宇宙是惟一永恒不变的实 

        体( the one )。)

     l氏的“有(存在)与思想的同一性原则”成为西方“形上学”的根本原 

      则,他是“存在学”的创始者,对后世哲学思想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多元论者(Pluralists)

 

1)恩培都克利斯(Empedocles)-----多元的不变论(earth  air  fire  water)

     l万物由四种不变的元素(风、火、水、土)合成,不生不灭,性质互异。

(火---温暖而光明  ---流动而透明  ---暗而泠  ---重而坚实 

         l万物的发生与毁灭来自四元素的分合,由外在的力量推动,合的动力是

         “爱”,分的动力是“恨”。

         l世界的发展过程是循环的,爱与恨交替支配世界的生灭,合而复分,分 

 而复合,循环不息。

 

2)阿纳撒哥拉斯(Anaxagoras)-----种子说(seed or germs)

         l 万物的本质不变,除四大元素外,构成万物的是无限的种子(seed)

 ------“在一切之中,有一切的每一个成份。”

         l理性(reason)是促使种子离合的原动力,是一切世界活动的根源。

 

3)德谟克利都斯(Democritus)----- 原子论(Atoms and the void)

         l原子的本质相同,不同的是形式、秩序和位置。

 ( AN是形式的不同,ANNA是秩序的不同,HH是位置的不

 同。)

 l原子的分合是偶然性的,因原子间的冲击而生变化,是世界生成的根源

 

 总结:早期希腊哲学家

l“一”与“多”的问题-------想要通过玄学的思辨发现外在宇宙的根本物

                           质构造究竟是什么。

l宇宙论----------------------------人是宇宙其中一份子,倾力探讨的问题集中

                           在“外在世界”(非我non-self)

l只看人的客观面,不看人的主观面(意欲、认知行动),注重外物理性的

  一面。

 

          

 

 

 

 

 

苏格拉底Socrates

( 469/70---399 B.C. 雅典 )

一 时代背景

 1.辩士派Sophists---Relative/Humanism(人民主义/人本主义)---大宇宙转向小宇宙()

    1)早期希腊哲学:l莫衷一是,无确定知识,片面而独断,令人产生怀疑。

        l无关切性,抽象而远离生活。

   2)当时希腊人经商,接触不同文化、风俗、宗教等,便想到是否有一自然律/法规

,可适合任何情况,永远不变,且放诸四海而皆准?

3)扫除一切规范,进入怀疑论,认为无绝对真理,不信权威,讲求自决及独立。

4)转向实用性,钻研语言、文法、修辞、知识、法律、历史、习俗、伦理、音乐

等人存在本身的问题。

5)辩士学派多半斤斤于文法与修辞的研究,给人以贩卖知识的批评。

6)此为“过渡时期”,过渡到氏哲学。(氏哲学被认为是新思潮,可刺激知识与讨论,但亦有人认为他破坏传统观念。)

 

生平及主张

1)父为石匠,母为接生妇,以“知识的接生妇”自居,自己的学问是“精神上的接生术”。他说:“我不是智者,不会授人以知识,但能助人产生知识。

2)曾当兵,体健,富耐力,好沉思,不事生产,爱在公共场所和人谈话。

3)被控不崇拜本国的神和败坏青年。虽然被冤枉判刑,仍坚持原则,服从城邦法律而牺牲生命。

4)自认“无知”-----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5)反诘法-----“苏格拉底的反诘”(Socratic irony)-----每次当他和别人论辩一个问题时,他并不直接揭开对方的错误,而只是顺着对方的意见,层层追问下去,一直到对方矛盾百出,承认错误为止。这只是他的手段,在问的过程中令人自觉无知、困惑,因而追求真理,寻求普遍定义universal definition(个别认知a普遍观念/共通概念)

6)氏没有著作流传后世。根据柏拉图的记载,他的最大特点,是一反初期希腊自然哲学(宇宙学)的方向,而转注目于伦理问题。

7)主张“知德合一”,认为“知识即道德”(Knowledge is Virtue),有真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性的人,世界上的坏人并不是存心为恶,而只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所以道德乃建立在知识基础上。常劝人“追寻智慧,善度生活。”

8)思想自由的殉道者------Philosophy=preparation for death

 他说:“死亡是自我实验,哲学是准备死亡。”

氏重灵魂,轻肉体,认为人受感官(肉身)束缚,死亡可洁净灵魂,可得永恒 

真理(通往知识之门)

总结:1)认识自己

  2)哲学是死亡的准备

  3)不断挑战别人,使人反思

柏拉图Plato

( 427---347  B.C. 雅典 )

 

    生平

1.    出身贵族,文学修养甚佳。

2.    二十岁时就学于苏格拉底,从学八年,受氏影响甚深。氏死后,离开雅典,漫游各地。

3.    三次从政经验令他厌恶政治,公元三六一年左右,不再过问政事,专心著作和讲学。

4.    氏以救世者自居,终身不娶,一生所愿,把天上的理想国实行到尘世来

 

     著作------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当代逻辑家、科学家及数学家)曾说: 

       “二千年的哲学史是柏拉图哲学的脚注(footnotes)。”   

l《对话录》(Dialogues)35篇, 书札13篇,零散的界说(Definitions)

  (氏的主要思想大多表现在《对话录》上,内容用辩论方式写成,除了

少数几篇外,其余都是以氏为谈话的主角。)  

 l  分为四期----1)苏格拉底影响期

2)转变时期

3)成熟时期

4)晚年作品

  l 有人批评他出卖及扭曲氏哲学,因氏哲学只有伦理,而柏拉图却有理 

 (Idea)的学说。然而这并非说氏不再忠于乃师的思想,而是努力更深入

 的指出氏思想的形上原则。

 l  亦有人认为他忠于氏精神(氏精神重独立思考,放弃不对部分,由不 

 完整观念到普遍观念)柏拉图去掉氏一些偏颇的观念,故亦是忠于老师 

 的思想,除维护老师外,也是批评者( defender + critic),有独立思考,除

 了是询问者,也是解释者(questioning + explanation)。 

 氏的“知识即道德”论,太着重理性

 氏的《理想国篇》将人的心灵分为三部份:理性reason,血气spirited,欲求desire 

 

  l  近代人对氏作品中有哪些是氏学说,哪些是氏虚构,未有定论。有

 人认为柏拉图早期的作品,大抵是宣扬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晚年的作品, 

 则是借氏名义所发表的氏哲学。

 

    l 由于氏从小就经过艺术和修辞方面的训练,而且自幼即富有文学才华,

    因此所写的文章,成为后世哲学上、文学上的瑰宝。

 

柏拉图著作中的思想:

〔知识论〕:《理想国篇》(Republic)《美诺篇》Meno 《泰提特斯篇》(Theaetetus)

  洞喻: l柏拉图藉“洞 穴”以说明“教育”的重要。

     l一个人(智者)离开洞穴之后,不应独善其身,应回洞穴为人服务,将自己 

        对“真、善、美”所有的认识,贡献给别人和国家。

   l理想国中,分为三大阶级:领袖(理性) 军人(血气) 平民(欲求)

     l理想的国家须由理性(哲学家)统治------“哲人王”思想

     

 线喻:

                 认知   ︱    理   

    知识  {   ——     }  不可见世界(智力界)

        推想   ︱   数学定理 

                   ——

        相信   ︱    个别事物

        意见   {   ——     }  可见世界(表象世界)

         幻想              

 

       l人类心智从无知进展到有知,其中过程横跨两个主要的领域:“意见”与 

        “知识”,只有后者才配称为知识。

      l“知识”和“意见”这两种心智状态是可以互通的:只要人发现从前据为理

      型之物,其实只是影象,亦即理型之不完全体现,进而掌握理型本身,他的

          心态就从意见转升为知识了。

    l哲学家能辨明“美”和“善”的本质,他们的心态是“知识”(理型)

      非哲学家因受种种束缚(如情绪,肉身需要等),只看到表象,或受诡辩(如政 

      客,媒体等)影响,他们的心智因此处在“意见”状态,不能寻求真理。 

       l我们的诸般知识,都是先天的,我们之所谓知识,其实只是“记忆”而已。

 

〔灵魂论〕:《费多篇》(Phaedo)    《费得鲁斯篇》Phaedrus

     l灵魂不死不灭,可离肉身而单独存在。

     l灵魂早已在观念界中,先肉体而存在。

     l学习是“回忆”(recollection)/追寻。

     l由感官接触可找出真的答案,不是靠外在权威(数据),而是不断审视而找出

    回忆(前世知识prenatal knowledge)/灵魂

      l灵魂不是被产生的,而是自动的,自身包括生命的原理。

     l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灵魂在来世的生命将依其现世的行为而决定。

 

 〔理型论〕(Idea):《费多篇》(Phaedo)  《巴曼尼得斯篇》(Parmenides)   

 

      l我们感官所能认识的万物,每一类都有它的原型,这原型是各该类事物的模

        范样本,是永恒的客观存在,是最完全的,是普遍的,这不变的原本便是

       “理型”。

  l我们感官所觉察的现象界是不可靠的,所以不是知识的对象;知识的对象必是 

    不变的,所以唯“理型”足以当之。

  l《理想国篇》中,以太阳比喻善的理型,阳光使宇宙万物清晰可见,因而在 

  某种意义下,就成为万物的美善与价值的来源。

  l正义的理型、节制的理型、勇敢的理型,都是真实而绝对的;因为它们并不变 

  化,是人生行为的恒常准则。

 l哲学家的使命就是要领悟理型,并且努力使自己的生活与别人的生活统统以

  典范为取法标准。 

 l理型有许多,像“肖似”“一与多”“正义与美善”等。

 l个别物体与理型的关系:1)分享(participation)-个别物体分享理型。

2)模仿(imitation)——个别物体模仿理型,以理型为 

        典范。

 l心灵分为智慧、意气、情欲

         ( 理性 )   (非理性)

    心灵未降生以前,在理型世界里享受绝对的真、善、美,后来与肉体结合,

  才忘掉那些绝对真善美的理型,而又因受现象界相对的真善美所触发,心灵

  又回忆起绝对的真善美来,于是心灵渴望起超脱世界,以回归理型世界,由

  此而引起一种狂热追求真善美的心情,这种心情便是所谓“柏拉图式的爱”

  这种爱与肉体之爱完全背道而驰。

 l尽管各类事物的理型其数甚多,但在它们的世界里却秩序井然,有系统地配 

  合成为阶梯系,而统一于最高级的“理型”。

            

理型与原型(anchetype):例------1)有两种“白”色的东西

 2)两者都有“白的理型”

3)“白”与“白的理型”不同

4)“白的理型”是原型

 

 

 

 

 

〔国家论〕《理想国篇 (Republic)   政治家篇(Politicus)  《法律篇》(Laws) 

 

l“理型”注重“共相”,“伦理”追求“类”的幸福,而真正政治技艺(political

   craft)就是培养德性,故柏拉图的政治理想与伦理相同。 

l“洞穴”比喻中,君王是舵手(哲王philosophy=king),清楚方向,故认识真理,对  

 “善”(善的理型)有认识,教人过“善的生活”,故教育十分重要,而政治则是 

 “善的生活”的统治。

l希腊人过团体生活(城邦),国家与人民关系密切,而国家则按正义原则,助人过   

 “善的生活”,有一套道德规范适合所有人。------“乌托邦”的始祖

l理想国家分三个阶层:统治者、军人、平民。

  统治者(精英贵族)有绝对的知识带领国家,尽责管治军人及平民,他们关系和谐。

l统计者无私产,只为整体的幸福服务,有共同利益和共同感觉。-------类似“共产主

 义”。

l国家分三阶段训练儿童:1)体育(训练体格)     音乐、艺术(训练秩序)

      (精英主义)            数学(引人沉思)      天文学

 几何(是学问的基础,使人得辩证(dialectic)训练,得到“第一法则”(first pinciple)

              柏拉图不信感觉,认为知性才能找出“第一法则”)

2)五年哲学训练

3)回到洞穴受训(十五年)

4)五十岁才成为统治者。

 

总结:1)理想化-------l统治者无私心。(忽略人性弱点,欠缺动力)

2)精英主义----l认为平庸化会引致哗众取宠和诡辩等风气。

3)埃默森曾用以下的话赞美《理想国篇》:“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烧掉吧!因为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都已在这书中。”

             

 

 

 

 

 

 

 

 

 

爱欲〕( Eros)   《飨宴篇》(Symlosium)  《费得鲁斯篇》(Phaedrus)

 

l希腊以男性为中心,女性没接受教育,不能与男性分享艺术、哲学等兴趣,无法沟

 通,故男人要在同性中找感情生活,当时是一种时尚。

l飨宴篇中,交谈的人对“爱欲”有四种不同说法:

1)Agarhor:“爱欲”是温柔、勇敢、青春、智慧

2)保撤尼亚(Pansania):“爱欲”分为“色欲之爱”和“上天之爱”-----前者指形体,

         后者指灵魂(精神之爱,希腊的同性恋是德性交流,彼此

             提升,是终身的爱。)   

3)埃利西马克Eryximachus(医生):肯定爱情有一种宇宙的力量,在人间和自然界限定 

              一切现象的比例及协调。

4)亚利斯多法Arislophanes(喜剧家):认为人分三种(男性 女性 男女同体),天神宙斯 

               (Zeus)将人一分为二,故人必须努力找回自己。    

               -------互补  

5)狄奥提玛Diotima(女祭司)l爱是追求拥有。

                          l爱是欲求美、善(在两者之间),能使人幸福。

                          l美是爱情的目的和对象。

                     l 美的等级不同,人可通过一个缓慢的行程而逐渐走               

                            向更高的美。                                                                                                                                                                                                                                                                                                                                      

               爱之阶梯:     form of beauty           美自身

                                     â                     â

                                   science               科学领域(智能)

                                     â                     â

                                 law, tradition             法律,传统

                                     â                     â

                                 beauty of soul             灵魂之美

                                     â                     â

                                   all bodies             所有形体之美

                                     â                     â

                                 particular body           个别形体之美

  美的阶梯:起初人发现美在所有的形体内是相同的,于是渴望完全的形体美,但形体 

      美之上还有灵魂的美,再向上还有法律和制度的美,再向上还有知识的

      美,最后还有美自身,亦即永恒的美,超越生死变化的美,是任何美的来

      源。

总结 : l“柏拉图式的爱”,即“上天之爱”。这种爱与“肉体之爱”背道而 

    驰,毫无私心,能提升别人。

   l氏认为哲学家都要消灭情欲,以达到一种“哲学式的死(Philosophic  

    dying)的境界,然后人心才能纯由理性作主,才不至于为情欲所奴。

 

苏格拉底柏拉图

 

1.氏认为哲学是生活,是追求灵性的生活。(被认为危害传统,破坏秩序)

氏除了理论外,还主张哲学家是执政者(legislator),订定美好制度,保障制度。

2.氏认为“哲学是死亡”(Philosophy=preparation for death)

氏认为离开感官可见世界达至绝对理型的本质世界(至善),由个别俗世观点至

普遍观点,眼界由个别事物上升至永恒普遍的角度看事物,精神上亦含“死亡”成

分,故其理念亦与氏一脉相承。

3.氏认为真理的探讨在于对自己和他人不停的考查,这就包括了“问与答”。

氏认为思想本身即心灵与自己交谈(内在的对话)(心灵自问自答),语言或文字无非是传递对话的方式。

他们同样相信,哲学不是许多学说或主张的系统化,而是不停地制造问题的探讨,透过这些探讨以窥视人生的意义。

4.氏一生服膺氏的人格和学问,不断地努力将乃师的道德和学问真正意义发扬光大,有时不惜超越乃师的主张,把一些氏未曾教过的原则和学说归于乃师名下,认为氏必然会如此主张。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384/3322/1B.C.)

 生平:

1.出生于马其顿(Macedon) ,父曾是御医,也曾写过有关医学和自然科学的论文,

氏也被熏陶出一种爱好科学的气质。

2.十八岁进入柏拉图的学院就读,学习二十年;氏去世后,自立门户。

3.波斯入侵,氏到处流亡。

4.342 B.C.,开始做家庭教师,教导当时年仅十三岁的亚历山大

5.335B.C.,回雅典建立学校。喜欢一边散步,一边讲学,被称“逍遥学派”(Peripatetics)

6.十三年后,亚历山大崩逝,国中反对党得势,氏又再过流亡生活,结果客死他乡。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l柏拉图有诗人的气质,著作里充满幻想的笔调;而氏则是一典型的学者,文章似稍  

 嫌枯燥,有科学态度。

l氏治学态度严谨,感官与思想并用,终于摆脱了乃师柏拉图的思想束缚,另起炉

 灶,结果成为足以和柏拉图相抗衡的哲学家。后人尊称他为“大哲学家”( The

  Philosopher )和“知识界的主人”。

l氏不满意氏的理型说。(氏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他认为“理型脱离现象界而独存于另一世界”的说法是不对的。宇宙的本体并不是 

 “理型”,而是由形式(Form)和质料(Matter)合和而成的个体。

l氏:感官世界是虚幻的,理型(共相)才是最真的,而且是独立的。

 氏:美的事物分受“美的理型”,只是模仿,是空洞的,可见世界才是目的,是踏  

    脚石,重视感官印象

l亚氏哲学:(There is nothing in the intellect(意识) which is not just in the senses

       (先由感官接触才进入意识,形成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Metaphysics

 

l希腊文是“在物理学后面的一部书”(Meta Physika) : Meta有超越和形而上的意义,也      

 就是“讨论超物理的一部书”,是研究现象世界背后的本体界的著作。

l从“物理”到“形而上”,从“现象”到现象背后的“原因”,这门学问,叫“第 

 一哲学”(Prote Philosophia, first Philosophy)-----是讨论“存有”的学问。

1.    讨论超感官的学问

2.    讨论事物基础的学问,也就是指出每一种事物的存在有“四因”

3.    讨论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学问( Being as Being )----传统中所谓“本体论”

l所有科学都是单研究一事,而“第一哲学”却研究所有(the whole of all there is ),是 

 “本体/实体” (substance)-----独立存在,不依赖他物,是关于实体的法则和原因。

l因它不变,所以是优先普遍的。(氏认为“神”是不变的,所以优先及普遍)

 

形上学所研究的问题:

   1.basic realities ? (基本真实是什么?)

    2.what makes them the thing they are ? (什么令事物是其所是?)

lsubstance (实体)qualities(属性) :

    1)实体较优先    : Man is national.    Snow is white.

 ( substance可独立存在,其它只依附于实体)

2)实体是个体,可分开,只指独一事物------首要(primary substance)   : this ma

(动物、植物、人---)不可单独指出-----次要(secondary substance)  : man

  3)实体(substance)=质料(mater)+形式(form)

(1) 形式是抽象理念,并不个体化,而质料是个体化,形式需质料令它个体

化,故不可分。  例:木--------(质料)  屋-------- ( 形式 )

       (2)个体视空间和时间而不同名称( : 水和冰 砂糖和方糖),同一质料因不

         同形式而改变名称,故质料优先  

 

 

 

l       “潜能”(Potency)与“实现”(Act)

1)质料(mater)实现着(actualize)某一形式(form),否则只是一空洞理想。

2)个体都必须经过由“质料”发展成“形式”的历程。

3)发展历程开始时,个体虽还没有成形,但已经潜在(potential),这便是“质料”;

 当个体实现(actual)以后,便是“形式”。

(例:一棵树发芽长叶,说明它有发芽长叶的潜能,芽与叶尚未发生之前,处

   于潜能状态。)(石头a石像  蛋a鸡)

l       形成万物的四因:

1) 质料因(Material Cause)-------石头

   形式因(Formal Cause)---------雕刻家理念

   动力因(Efficient Cause)-------雕刻家

   目的因(Final Cause)-----------金钱 展览 装饰 朝拜 某人形象

2)   氏认为每一事物之变化有四因,其中以“目的因”最重要。

(自然界各有目的,例如下雨使植物生长,目的是令人类有食物。

 现代科学家则认为氏错误,下雨是“动力因”,不是“目的因”。)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比较:

柏拉图:唯-----最真实的是理型世界,感官世界是反映理型世界;“形式”是真

         实,“质料”是虚幻。

             例:“白色”(white)的形式已足够--------------理型

                     “白色事物”(white things)只是参与-----模仿/分受

亚里士多德 : -----宇宙的本体并不是“理型”,而是由“质料”和“形式”合成

           的个体,两者不可分。    

        例 : 粉笔(形式)碎了(白粉/质料),便不能满全其功能,故一定要和形 

          式一起。

   (氏建立形上学及本体论;柏拉图则有文学性)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l目的论Teleological-----所有事物的目的是“善”(good),伦理是引导人达至“善”的正 

           确行动。  

l伦理学是找寻幸福(happiness)(希腊文Endaimonia : 成功、茂盛、繁荣),是一种与杰出   

 相符合的灵魂活动,是优越的,是关乎理智、思考的行为,是理性的活动。

优越(excellence):1)知性的德行(:知识、认知)   2)道德的德行

l人要得到幸福,除美德外,仍可有外在的成功、快乐等,不用节制。(不排除世俗) 

 

l德行是性情,行善也是性情,表达优越可训练而成。(首先有知性的德行,再培养性 

 情倾向,习惯后便有道德的德行

l生活方式可令人有性情习惯行善。(与康德的功利主义不同)

l法则:“中庸之道”------(黄金中庸)Golden Means:在两极之间

     vice           virtue           vice

        1-----------------------1----------------------1          ( 见表 )

       Excess         Means           Defect

    (太多)                         (太少)

 由表列各项,可知:

l氏属上层社会阶层,有财力搜集资料以供研究。

l亚氏为一有识之士(绅士),社交方面有一定修养(说话清晰,文雅得体,风趣幽默)

l反映当时社会以勇敢、气派、诚实、友善、温文、自重等为美德,惟久爱德、宽恕、

 服从、俭朴、贞洁、神贫等美德。

 

总结:

l个殊性强,欠普遍性,只反映其处身之阶层作社会规范(classbound conservatism),无反  

 省如何决定什么应包括在美德之列,久质疑能力。

l 认为美德是中庸的,太多太少便是恶行。(例:嫉妒是恶行,不论多少也是不对 

 的)(例:envy , righteous indignation , malevolence三者并不相等,不是多少的问题)

 过于抽象,不易衡量,无客观准则。

l除中庸之道外,要有实际智慧(practial wisdom),加上品格超卓,才能衡量,只有谨慎

 的人才能判断。

l中庸之道并不是知识,无一公式,不能传授。

l中庸之道过于保守,包括范围不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统治目的

统治人数

正常的政体

为社会整体的公益而统治

异常的政体

为统治阶层自身利益而统治

一人统治

少数统治

多数统治

 王道政体(Kingship)

 贤人政体(Aristocracy)

 公民政体(Polity)

 

 专制政体(Tyranny)

 寡头政体(Oligarchy)

   a金权政治(Plutocracy)

 民主政体(Democracy)

   a穷人政治(Penetocracy)

l柏拉图《理想国》太注重团体(共妻、共子女)和共产观念,大家不关心公家利益。

 亚氏主张有私人财产,认为拥有对象之乐趣并不是人性之恶,学说不太理想化,是个  

 温和、踏实的哲学家。

l亚氏认为“王道政体”是最好的,君主是法律之体现。 King = Law 

l法律本身无激情,是理性(神)的统治。(但有个别事物不能应用,欠弹性,如君王

 可衡量个别事物,则会较一般法律更好。)

l“贤人政体”次好。

l“公民政体”为权力集体 (multitude),是好的政体,由用家决定,多为中产阶级,较

 平等及稳定。

l“民主政体”会产生诡辩之士,迷惑群众,走向独裁,是最不好的政体。

总结:

l“王道政体”太理想化。

l“贤人政体”则视乎有否贤人。

l“公民政体”多人参与,既有财富,又有自由,较可行。

l应视乎国家实际情形,考虑有否贤人和国家之大小,而定所行政体。

泛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 Period)

(322 B.C.-----453A.D.)

l亚历山大在其征战活动中将希腊文化带到北非地中海一带,并加入外来文化(埃及

 和中东),文化中心由雅典移至Alexandria,那是一个科学中心,(天文、地理、几

 何、医学、法律、图书馆甚多)开始了历史上所谓希腊化时期

l此时期希腊文化解体,有人希望挽救,怀疑主义兴起-----不信任传统宗教,找寻人生

  目的之科学理论,以助达至个人幸福,是一处世哲学(伦理学),寻求实践知识与生

  命的答案(生死之道how to live, how to die),心灵处于平静状态 (atanaxia),不受骚

 扰,演变成宗教之形而上学,以哲学澄清信仰之观点和对宗教之渴求。

l 此时期在哲学史上不重要,少人研究,但理念与现代相近----------追求科学,反形上 

 学(求立身处世之道),对宗教之渴求(东方式冥想、灵界)

 

怀疑派(Scepticism)

l理论:为达到幸福(平静),否定知识,中止判断。

l 庇罗(Pynho365275360-270 B.C.):为怀疑派开山祖,从军至印度,回国后过印度

 式生活。接受现状,不思改革,颇受欢迎。

l对外物漠不关心,不关心生命的意义,故能达至平静。(认为一切皆虚幻)

l用否定方法,但并不否定事物的存在-------因人不能知事物的本性,只知事物的表象,

 理性不能穿透事物的本质(只有当时感觉),故无绝对结论(正反面均有理由),不

 肯定任何事,中止对事物之判断。 

               总结: 

l其哲学无绝对知识,无真理标准,无哲学系统,只跟随当时法律及习俗。

   

 

犬儒学派(Cynicism)

l希腊化时期最早流派。

l安第仙尼斯(Antisthenes 449-366 B.C.)戴奥金尼斯(Diogenes 412-324 B.C.)二人是先驱,

 为此派定下理论,但无甚著作,只留下格言。

l生活:克己,过着狗般生活。

l思想:1)人之真正幸福不在可消逝的东西或外在环境(物质、强壮的身体等),只要

          注重自足,每个人都可得到幸福

2)德行是没有需求-----只有德行可得到幸福,有德行则可超脱于命运,摆脱欲

  望控制。( 压制欲望至最小,迎合无产阶级)

 

总结:

l用夸张手法反抗世俗的禁忌及文化,对物质文明(财富、荣誉、艺术)持摒弃态度,

 反回自然状态。

l公开嘲笑当时礼节,质疑当时社会,重新反省人之动物性,学习自足和自由。 

l给人无文化和粗俗的感觉。

l对传统有偏见(不重视礼仪、艺术)。

l批评社会,但并不进行改革,无一致性。

 

 【注】cynical : 不信任人   冷嘲热讽   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中

 

 

 

斯多噶派(Stoicism)

创始人齐诺(Zeno of Cyprus 350-260336-264 B.C.)

l早期经商,有财富,翻船后失财产,到雅典时一贫如洗。

l在一书店看到赞诺芬(Zenophon)的《苏格拉底回忆录》,深被吸引,接触犬儒学者

 克瑞提(Crates),追随其伦理纲要(无政府主义、鸟托邦),但不能提供生活之道。

l柏拉图学院学习,受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万物皆火)氏(禁欲)理论影响。

l另设学校-----Stoa(希腊文,彩色走廊),因此被称“走廊学派”(“画廊学派”,或音

       译为“斯多噶学派”The Stoics

 

宇宙观(宇宙是理性的):

l一元论(Monism):万事万物是“神”的一部份,“神”统治一切,是生命的法则。                 

         (氏及氏是二元论:物质与精神对立)

l泛神论(Monism Pantheism):一切均是“神”

  “神”的不同状态------1)“神”的生命气息(精神面)是火:创造之理性--------积极

                     2)“神”的身体是物质(materal):例(人,各种事物)---消极 

 ²万事万物是“神”的一部分,“神”统治一切,是生命的法则。

l宿命论(Determinism):一切是因果链,是天命安排

  ²强调理性,认为宇宙一切皆有秩序,和谐的天命是最理性的。  

 ²每事均有目的,“神”安排一切,人们是没有自由的(内在的自由),但可改变态

    度。                                                         

   自由的定义:l外在的自由---无外在束缚(包括心理),人是自由的,可自由选择。

                l内在的自由---一切按天理安排,随遇而安(随缘)

 

 

 

 

伦理观(淡漠无情)

l要得幸福便要达淡漠无情的境界:对本能及感情的事不信任,理性与感情对立,强调

                理性之能力,但对不理性的事物仍然接受。

l美德是唯一的“善”:美德是拥有所欲望之善,不会因失去某些东西而伤心或失落。

           要征服自己,对命运带来之快乐或痛苦无动于衷,对生死荣辱 

           淡然处之。

lPrefenned indifference:选择是促进“善”的一种手段,世间财富、健康可有可无,但 

           可助达至“善”。

lUnprefenned indifference:对美德是障碍,贫穷、疾病等要尽量避免,但不会因此而妨 

            碍美德。

总结:

l淡漠无情,主张宿命论。

l与基督教相比------有相似之处:人生最高目的是与神结合

                  有不同之处:希腊教父认为passion是负面的

              斯多噶派无激情(passionless),但认为passion只是一般感  

              情,并非负面,只在违反自然才是不好的。(如愤怒,

              对不公义发怒是好的。) 

l犬儒派温和:不漠视世间财富、礼节、艺术、道德规范,较积极和可行。

l理性主义:人生的目的是依照理性去生活,与神(自然)协调,对抗感官。

l圣哲的理念:认为减少欲望便减少痛苦。

l珍惜眼前事物,接受现况。

 

注:stoic(坚忍)----褒义:对生活的困境或生死可忍受,无动于衷。

 

 

 

享乐主义Epicurean(伊比鸠鲁主义)

 创始人伊必古鲁斯(Epicurus)(341-270 B.C.)

l       氏离群隐居,不关心世事。十四岁开始学哲学,二十二岁即设学授徒。

l       氏在自己的花园内教学,因此人皆称其信徒为“花园哲学家”。

学说:

l       德谟克利斯都(Democritus)的“原子论”为基本概念,崇尚人的自由。

l       Aristippus(快乐之智慧:人生之至善是享乐,人生之至恶是受苦),

Socrates(追求智慧),Pynho(追求宁静)等学说影响。

l       人生的目标是追求最多的快乐,免于精神及肉体的痛苦。

l       俭朴地享受生活:只需水、面包、芝士及小量的-----good life

l       快乐本身是好事,只要现在的行动不会带来不良后果(如吸烟、酗酒)-----主张温和而不过分地享受生活。

l       欲望(desire)分三种:1)natural , necessary-------- 面包 衣服

2)natural , unnecessary-----丰富的菜肴

3)unnatural , unnecessary  

l       追求感官快乐是自然的,并不须抑压。------此论点被误解为追求口腹之欲。

l       追求心灵的宁静,但同时不须有生理上的痛苦。

l       心灵的快乐独立于外在世界,有丰富的精神享受-------此论点接近斯多噶派

l       追求科学、艺术及友谊,不受命运的影响。

l       最高的善行,是有教养的人的最高享受。

l       道德是手段,是为达至快乐的生活。--------人生的至善是快乐,至恶是痛苦。

l       人对神的惧怕是出于无知,惧怕令人痛苦------异教徒思想:人的宗教是助长无知,

神并不理会人,不会判断、干扰或处罚人。

l       人观:活在当下,接受死亡。------死亡并不是生命一部份,死亡并不值得关注。

l       人是物质,死后分解消灭,不用担心将来------受“原子论”影响。

l       “花园哲学”:宾客,你将在此享受快乐,因为快乐在此被视为最高的美德。

l       四名言: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隐,福乐易求。

总结:

l       个人化,欠责任感,是消极的哲学--------哲学是为令人免于恐惧,指导人追寻快乐;读哲学是为求了解,不受情欲束缚,可面对不幸,得到持久的宁静及快乐。(婚姻、爱情、亲子等都不重要)

l       比较与斯多噶派的异同

相近:追求心灵的快乐。

相异:1)斯多噶派------较严谨,要做圣人,要醒觉,有训诲短语。

享乐主义------较轻松,主张免除痛苦,享受生活。

2)斯多噶派------关心社会,追求身心自由。

享乐主义------追求平静和心灵快乐。

3)斯多噶派------面对痛苦,尽量忍受。

享乐主义------面对痛苦,尽量避免。

 

 

 

 

 

 

 

 

 

 

 

 

 

 

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

创始人普罗汀(Plotinus)203/4-269/270 A.D.(中世纪)

生平:

l       出生于埃及。在亚历山大城就不同的教授处听讲,皆不满意。

l       244A.D.罗马讲学,受到皇帝和皇后的器重。

l       氏曾计划建立一座柏拉图城(Platonopolis),但不成功。

l       曾作神师,也曾收养孤儿。

学说:

l       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在哲学中非主流,因西方哲学重阳刚和理性,对神秘主义

           抗拒。

l       “新柏拉图主义”:其哲学是“对立面的统一”(coincidence of opposites),既是传统

         的保持者,亦是独立的,综合氏的思辨思想,并加上神秘主

         义及默观。

l       创出“流出说”(Emanation)

²把“一”“多”问题用独特的方法解释。

1)宇宙的本体是“太一”(Das Eine):是精神和生命的来源,却超越精神和生命,

               我们无法理解,只有神秘经验可使我们确知

               “神”的真实存在。

2)“太一”首先流出“精神”(Nous):是“太一”最接近的形象,是理型的居处。

3)从精神流出“灵魂”(Soul):宇宙灵魂一方面倾向精神,一方面又倾向物质

                普遍灵魂生感官世界

4)最后,从灵魂里流出“物质”(Matter);是光明的止处,是“非有”,是 “恶”

 ²以光的放射来比喻流衍过程:光由中心向外发射,渐次减弱变暗,最后抵达质料自 

身;质料因为分沾形式而稍微受到光照,它在具体上并不分立独存而完全的黑暗。

 ²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灵魂的堕落,因此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是脱离身体和尘世的桎 

梏,归返“太一”。

总结:

l       “神秘主义”:透过对神默观而转化,与神结合,不再以思辨为最终目标。

l       上承柏拉图的哲学,下启中古神学思想:拉丁时期的教父及普世的教会都曾深

                  受氏的影响。

l       一元论(Monism)

   ²神是“太一”,超越一切,但并不排斥“多”。

   ²是宗教的“形上学”:由精神流出物质世界。

l       唯心论:其物质世界是精神化。

l       有占卜、神鬼等倾向。

 

 

      普罗汀柏拉图

 1)氏学院有女性,与氏全是男性社会不同。

 2)氏认为爱欲由同性恋开始,升华至所有肉体之美,再上升至灵魂、科学及美本身

  氏认为爱是神秘经验,人间爱不是起点,只是比较术语,是渗入灵魂之爱的反照

3)氏主张国家教育,栽培人才------------阳刚

氏主张放弃日常生活活动及财物关系,朴实生活,准备“至善”来临,与“至善”合一---------阴柔


结论 :

一 哲学家:

l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

 ²宇宙论

 ²唯物论

l苏格拉底

  ²从客体移向主体,从物质宇宙转回人。

  ²认识自己,度美好生活

  l柏拉图

  ²继承氏传统

   ²改变观念,提升自己(个别观念a普遍观念)(感官束缚a默观整体)

    l亚里士多德

   ²唯实论

   ²默观科学原则而得到智慧,最终成神的地位。

     l斯多噶派伊比鸠鲁派

   ²重视人的道德行为:行善避恶,节制欲望。

     l 新柏拉图主义

   ²由“一”至“多”,与神合一。

     古代希腊哲学:从欧尼亚学派至新柏拉图主义

l由“认识自己”至“与神合一”:古代希腊人认为“人生是悲剧”,普罗汀认为 

               “人生是艺术”。

*          眼光的转变:不因外在因素(阶级、政治立场、学说、地域---)影响,改变眼界 

         而做一“内在人”。

l       哲学是否“神操”(Spiritual Exercise)?

²对世界看法改变:从整体角度看事物

²性格改变:令人提升(life of objectivity)

²超越自己而成永恒

上一篇:新王阳明下一篇:西洋哲学史综合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