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圣经园地 > 研究

天主教的圣体神学

时间:2007-11-05  来源:  作者:高士杰 点击:

引言
天主教对于圣体奥迹自始就有坚定的信仰。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对于圣体奥迹有不同的体验,因而有其特别强调的一面。如今我们要将教会从宗徒时代起直到今天对于圣体奥迹的信仰和表达的方式加以介绍。我们可分三段说明:第一段:教父时代与中古时期的圣体神学;第二段:特利腾大公会议至近代圣体神学的复兴;第三段:现代神学家对于圣体奥迹的反省。
壹 教父时代与中古时期的圣体神学
一、教父时代的圣体神学
教会最初的六个世纪为圣体奥迹举行方式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时期:自家庭中的分饼礼进到大殿中弥撒的举行。关于圣体的神学方面,第二世纪就有一些很宝贵的数据,散见于宗徒训诲录,安底约基亚的依纳爵、儒斯定及依肋乃等的著作里。从第三到第五世纪关于圣体奥迹的信仰和表达的方式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圣安博和圣奥斯定。我们如今把教父们的思想归纳成下列数点。
1.圣体奥迹的教会性
安底约基亚的依纳爵(公元一零七年左右)从整个的信仰生活中看圣体奥迹。他认为基督徒是在圣体奥迹中彼此结合为一,基督徒团体也是在圣体敬礼中表达出来。这样整个基督信仰都带有圣体奥迹的色彩。而圣体的事实也是在基督徒的整体中才能得到圆满的意义。
2.圣体奥迹与教友生活的关系
圣儒斯定(公元一五零~一六零左右)经常给外邦人和犹太人讲解圣体奥迹。他给外邦人指出圣体是食粮的事实,滋养着整个人的生命。圣体的伟大能力是由何而来?圣人说圣体的大能是由“圣言”而来。他给犹太人指出圣体是唯一真实的、使天主喜悦的祭祀。圣体也是一种感恩的记念,为纪念天主子的苦难。
3.圣体奥迹的宇宙性
圣依肋乃(公元一八零~一九零年左右)为反驳诺斯底派的二元论看圣体为物质与精神的大团圆。圣人特别注意到尘世的因素或物质世界而主张一种“实在论”,将宇宙和神灵连在一起。藉着“物”和“神”这两个因素我们才能接触到道成人身的基督。这样我们便踏进了天主造世赎世的计划或秩序中。在这个秩序中天主把永生分施给我们。
在圣体圣事中有天主计划的一个缩影:受造界或物质界的初果,即饼和酒成了道成人身(Incarnation)的圣事性的延续,藉此延续来纪念救世的祭祀。而这种种是得到末世救援的保证。圣体圣事的一切因素都是统一的,有一贯性的,像天主整个的造世赎世的计划一样。
4.圣安博的实在论
圣安博(公元三八零──三九零年,论圣事IV-V)给新进教的信徒讲解基本礼仪,即当时所了解的及所生活的圣体礼仪(此礼仪有许多部份和现今的感恩经第一式相似)。圣人说:饼和酒一经祝圣就变成基督的体血。变化的能力是来自圣言所说的创造性的话。我们领圣体是在“形像”下领受基督的体血。形像仅指饼酒而言,它们隐住了“所信的事实”,这事实就是由玛利亚诞生的历史中的耶稣的身体,当然是复活后受到光荣的身体。这一临在也使我们有份于基督的祭祀,特别是在它赦免罪恶,赐给永生的一面。
圣安博的这些观点就是日后西方有关圣体信仰和说法的特征,其重点和圣奥斯定大不相同。
5.圣奥斯定(公元三五四──四三零年)的象征论
(1) 圣事:祭祀与圣事
圣体表征教会的祭祀,其方式是每天在圣事内重行基督原始的祭礼。“基督本身只祭献了一次,但在圣事内他每天为了人民而祭祀。我们这样说,绝不是说谎。事实上,如果圣事和它们所表达的事物没有什么相像,就不成其为圣事了。”(Epist.98,9 ; P.L.33,363)可见圣奥斯定把弥撒视为圣事性的祭祀。
(2) 基督的真实临在
一方面圣奥斯定有象征派的倾向:注重“圣事──标记”的意义。他每每指责葛法翁式的圣体论:吃圣饼并不是咀嚼基督(的身体),基督升天后留在天上。领圣体的所谓吃应该是神性的。
另一方面圣奥斯定也注重圣体实在论:葛法翁方式避免后,应该说以圣事方式或神灵方式所领的,就是圣言由玛利亚所取的同一身体。“由童贞之胎所生的肉体在圣体内以牺牲的形态献于天主”(Serm.235,2 : P.L.38,118-19 ; De Trin,IV,14,19 : P.L.42,901)。有时他也提及祝圣所造成的改变:因祝圣词,饼成为基督的体,这是藉着圣神的积极干预。
以上的两种倾向应在更深的一个层次里找到协调:圣奥斯定所关心的不是为了圣体而讲圣体,却是为了圣体的最后目的:基督徒与基督的合一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合一,这是来日永远幸福的一个初稿。他的思路是由标记即刻跳向这一层最终的意义,但他所经的路程仍是整个传统的路程:相信在圣事的标记下有基督真实的临在,饼变成他的“肉”,酒变成他的“血”。若没有这个临在,教会的祭祀就没有其首脑祭祀的推动和支持,而领圣体的人也就不会分享降生圣言的永生。奥体的统一不是各肢体建立起来的,而是由首脑通传下来的,通传的方法就是藉圣事将他自己真实的、有效的赐给我们。可见圣体的教会幅度不但不取代圣体的真实性,还假定它,保证它。教会的真实性也由圣体的标记表现出来,并活跃起来。因为基督是在圣体中将他人而天主的存在当做礼物表演出来,而藉之将自己赐给教会,赐给我们。
二、中古时代圣体神学的演变
有几个因素影响了这段时期的圣体神学。今分别叙述如下。
1. 教会中的礼仪生活
在过去圣体奥迹是教会团体集合的庆典以及每天的食粮;而现在逐渐地成了司祭的专利品了,不再是教友团体所举行的礼仪。有许多因素造成了这个事实,其中之一便是言语问题。
2. 圣体奥迹真实性的被否认
由于在这时期有人否认圣体的真实性,否认基督的真实临在,所以当时神学家所注意的是基督的真实临在问题,及与临在相连的“变质”(Transubstantiation)的问题。反而把基督真实临在的意义忽略了。
3. 领圣体习惯的减退
过去教友们注重参与弥撒圣祭和分享基督的体血;而如今转向“朝拜”圣体和只想“得神恩”的问题了。结果领圣体的人减得如此少,以致需要拉特郎第四届大公会议发出一道命令,命所有的教友每年至少领圣体一次。(D.437)
4.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一进入西欧,便给神学带来了新的词汇和新的思想方式。如此,便产生了所谓的士林派神学(Scholastic theology)。这时期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神学家,就是圣多玛斯。
有人认为由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使神学升到巅峰。但不可否认的一件事,就是教会的圣体生活,和以前的比较之下,真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没落。教友由于不明了圣体奥迹的意义,而发生了许多弊端,以致日后引起了马丁路德的反感。
贰 特利腾大公会议至近代圣体神学的复兴
一 特别腾大公会议
1.有关圣体奥迹的法令
在公元十六世纪兴起了宗教改革,有些更正派的神学家否认圣体奥迹,即基督的真实临在和弥撒的祭祀性。特利腾大公会议面临着这个情况颁布了三道法令,宣布教会对于圣体奥迹的信仰。三道法令分别教导三个重要问题。第一道法令论圣体圣事。第二道法令论领圣体兼领圣血与婴孩领圣体的问题。第三道法令论弥撒的祭祀问题。大会的法令是很重要的。现在让我们把它的内容简略地介绍。
2.法令的内容
第一道法令:论圣体奥迹的圣事性:这道法令的重点是在强调圣体圣事中基督体血的真实临在。这是针对当时的一些称为“象征主义者”(Sacramentarism),他们完全否认基督体血的真实临在,圣体圣事纯是象征。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有一个专题演讲。
此外,法令特别辩护教会中有关圣体的一些风俗。圣体圣事是由基督建立,为使教友领取,但是这并不妨碍教会中有保存圣体的习惯,及对圣体的各种敬礼。
第二道法令:论领圣体圣血与婴孩领圣体:这道法令不是为教育教友善度圣体圣事的生活,而是为辩护当时的习惯。当时教友们只领圣体而不领圣血。那时有人反对这个习惯而要求让教友领圣体兼领圣血。大公会议颁发这道法令,宣布:整个的基督(体、血、灵魂、天主性)临在于圣体中,整个的基督也临在于圣血中。故此,大会保护了只领圣体的合法性。
关于婴孩领圣体的问题,法令也有声明,这在今天已经成为纯粹的历史问题了。故不讨论。
第三道法令:论弥撒的祭祀性:当时更正教神学家否认圣体的祭祀性。大公会议便针对着这一点重新肯定了圣体的祭祀性。大会表明了:耶稣在晚餐厅中,在饼酒的象征下预先实现了在十字架上的祭祀,同时也命令教曾为纪念他而举行这一不流血的祭祀。
此外,大公会议在这道法令中也讲明了弥撒的赎罪价值及敬礼圣人的弥撒等问题。
3. 法令的影响及后果
特利腾大公会议关于圣体奥迹的法令对后日的影响深而且久。这些文献成了日后圣体神学的指南。大会关于圣体奥迹分别地讨论了三项问题(基督的真实临在、领圣体圣血、弥撒祭祀),法令的这种分法,使人觉得三项问题彼此之间似乎没有关系。神学家对于圣体奥迹的研究是着重基督的真实临在。如果对于弥撒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也是努力研究弥撒的祭祀性。这样反而更促成了弥撒圣祭与圣体圣事的分离,使人认为弥撒祇是祭祀而非圣事。法令对于教会内圣体圣事生活的复兴并没有多大帮助。教友还是偏重“敬礼”圣体龛中的耶稣和举行圣体游行,而忽略圣事生活。弥撒圣祭为教友也只是主日的本分而已。教会中圣体圣事生活的复兴有待于后日。
二 圣体神学的复兴
自十九世纪以来,圣体神学在教会中就有着复兴的现象。这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我们如今将其中主要的因素简单地介绍于下。
1. 杜宾根神学(The Theology of Tubingen)的影响
我们应当承认,自十九世纪初年杜宾根神学便深深地影响了近代神学的复兴。它首先抛开了过去讨论圣体奥迹的方式,而强调教会内的团体性的生活和教父们的著作。
2. 礼仪运动
十九世纪时,本笃会中兴起了更纯正更完美的礼仪,这个运动产生了对圣体奥迹的新体验。本笃会会士联合着杜宾根神学家为更深度地、更丰富地体验圣体奥迹而铺了路。
廿世纪初叶,圣庇护第十颁发了几道通谕,讨论参与弥撒圣祭,及勤领圣体,也助长了礼仪的复兴。
一九四七年庇护第十二颁布了一道通谕(Mediator Dei),讨论礼仪,可谓礼仪大宪章,其中强调参与弥撒的价值和重要、领圣体的重要性,教友的司祭地位等。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前,各地礼仪改革的呼声如何高唱入云,梵二的礼仪宪章及今天礼仪上的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礼仪运动几乎从一开始,就促进了对圣体奥迹的研究。
3. 大公主义
大公主义是今天神学家最注意的问题之一。大公主义也促成了圣体神学的复兴。在过去,天主教与基督教的神学家大开辩论,一方否认某些道理,对方则偏要注重它。如今在基督徒迈向合一的气氛中,神学家们也放弃了对抗而采取了共同研究的态度。回到了大家承认的圣经和教父中去。
4. 现在的哲学思想
现在的哲学思想也促成了圣体神学的复兴。也就是说,令天的哲学思想中强调人际的关系。这个思想也进入了圣体神学之中。
圣体神学复兴的工作,一如其它的神学问题,还没有到达完成阶段,还正在继续向前进行着,也可能要永远的向前进行,因为神学就是一个不断地对信仰的寻求理解,不断地寻找最适当的言词为表达我们建基于圣经的信仰。
叁 现代神学家对圣体奥迹的反省
我们无意把现代神学有关圣体奥迹各方面的讨论都加以介绍,这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我们仅将比较重要的几点指出来,使我们看出现代神学有关圣体奥迹的新趋势。我们可分五点加以说明:1.在现代圣体神学上圣经信仰的再强调。 2.体奥迹的位格性。 3.圣体奥迹的教会性。 4.弥撒中“纪念”概念的再强调。 5.基督在圣体中真实的临在与弥撒祭祀的综合。
1.在现代圣体神学上圣经信仰的再强调
关于这一点不必再多发挥,只重提以前所讲到的两点就够了。?杜宾根神学自十九世纪初就这样做了。?在大公主义气氛笼罩下的神学家都向着这个方向走。不论谁阅读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文献,都会注意到圣经语言的众多。这不是突然间产生的现象,因为在神学上早已重视了圣经信仰。
2.圣体奥迹位格性的被重视
现代神学家强调:我们不应把圣体奥迹当作身外之物一般来看,而该从位格关系上看圣体圣事。也就是说:要看复活以后的耶稣在圣体圣事的形象下与教友的位际关系。
在这一个层面上,人与光荣的耶稣相遇了。人与耶稣的相遇不是在耶稣本来的面貌下,而是在一个象征的方式下。这个象征一方面把复活的耶稣启示给我们,而另一方面又把耶稣在我们眼前遮盖起来。这个象征便是饮食的圣事性的象征。在这个饮食的圣事性的象征下,复活的耶稣此时此地把其在十字架上完成的祭祀通传给我们。耶稣把其圣事性的饮食和祭祀综合在一起,也不是任意而行的,而是二者之间有其相关性。
3.圣体奥迹教会性的被强调
现代神学家强调弥撒中的三个主角:耶稣基督、教友和司铎。
在弥撒祭祀中有复活了的耶稣的临在。祂是主要的司祭。祂把自己奉献于天主圣父,也以设宴者的身份把菜肴(即祂的身体)分施给我们。可是耶稣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一切呢?祂是在象征及代表的层面上完成这一切。
教友在弥撒中有着他的地位。教友在弥撒中的地位是来自他的洗礼的神印。藉这神印教友和耶稣连合在一起,参与其祭祀,成为基督的共祭者。教友并非藉着司铎献祭,而是与司铎共同献祭。
司铎在弥撒祭祀中的地位:圣秩圣事使人更深一层地参与耶稣的祭祀,他是代表耶稣举行祭祀。换句话说,耶稣藉着司铎之手在弥撒中奉献祂自己。
与祭的团体不但藉着圣体领受救恩的果实,并且也在参与这救恩行动。当它参与时,并不加增基督的救赎功绩,其参与的价值更是在乎分享基督救恩的功绩。在这个观点下,教会的内在性质及其结构在圣体奥迹中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圣体奥迹有着它的教会性的一面。
教会团体实际与圣体奥迹,还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即蒙受天主悦纳的角度。天主的悦纳对祭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非有不可的。天主一定悦纳教会的祭献,因为这是基督十字架上的祭祀,是基督十字架上的祭祀在今天的重现。天主为表明悦纳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祀,特使基督复活起来,得到新的生命。同样,天主为表明悦纳了教会的祭祀,也给教会新的生命;即耶稣的生命。因而使教会成为耶稣的奥体。这件事的完成是藉着圣宴(即领圣体)。天主为表明接受我们,是藉着我们接受天主。
这个观点不但说明了圣体奥迹的教会性,而且也补充了圣体奥迹的位格性。即教友团体在圣体奥迹中,不但和耶稣、不但彼此之间,而且和天父也连合在一起了。
4.弥撒中“纪念”概念的再强调
耶稣要祂的教会纪念祂说:“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路:廿二章十九节)。现在弥撒中不流血的祭祀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上流血的祭祀。“纪念”的概念是现代神学家所强调的。这个纪念并非一般性的纪念,而更是亲身参与所纪念的事迹。
耶稣的祭祀行动是始自祂的生命的开始,直到他死于十字架上,三日以后又复活起来而到达巅峰。教会遵照基督的话,纪念这一事迹,也就是说,参与这一事迹,在自已的生活上表达出祭祀的幅度,把自己祭献于天主,与基督的祭祀成为一个。
5.基督在圣体中真实的临在与弥撒祭祀的综合
神学家在过去把圣体奥迹分成三个似乎互不相干的问题(基督的真实临在、领圣体、弥撒的祭祀性)分别讨论。使人对于圣体奥迹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今天的神学家设法摆脱过去的讨论圣体奥迹的方式,并且不抽象地,而是具体地、统一地、综合地讨论圣体奥迹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看到圣体奥迹的全貌。
今天的神学家还讨论到另外一个有关圣体奥迹的问题,基督的十字架上的祭祀透过弥撒圣祭而成了现在的。其中必有内在的、根本的理由。这内在的、根本的理由又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现代的神学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这个事实,今天不多讲了。
最后总结一句:大家从以上所讲的可以看出教会对于圣体奥迹的信仰是坚定的,一致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强调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
参考书目(供给对天主教圣体神学有兴趣者继续研究):
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香港真理学会,一九五七年
吴应枫译 (F. Cayre,A.A.着):教父学大纲(两册)。上海土山湾印书馆。一九五五年初版。
谢秉德等译:尼西亚前期教父选集(爱任纽等)。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一部第二卷)。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主历一九六二年十月初版。
许牧世译:拉丁教会文集(圣安波罗修等)。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一部第十三卷)。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与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前基督教辅侨出版社)联合出版,一九五八年。
保禄六世:“信德的奥迹”通谕。魏岳山、王秀谷、孤茂学合译。铎声月刊36(民国五十四年九月)27-28页;37(民国五十四年十月)6-16页。
王秀谷译(E. Schillebeeckx着):“体变、目的变换,和意义变换”。铎声月刊48(民国五十五年九月)49-65页。
BIBLIOGRAPHY
A)GENERAL WORKS: BOOKS AND ARTICLES
J. de Baciocchi: L’Eucharistie (Le mystere chretien), Desclee 1964.
N. Lash: His Presenee in the World. A Study in Eucharistic Worship and Theology. Sheed and Ward. London and Sydney 1968.
P. Mcgoldrick: Understanding the Eucharist. Papers of the Maynooth Union Summer School 1968. Gill and Macmillian. Dublin 1969.
C. O’Neill, O. P.: New Approaches to the Eucharist. Gill and Son. Dublin and Sydney 1967.
L. Ott: Grundriss der Katholischen Dogmatik II (Chinese Version) 588-652.
J. M. Powers, S. J.: Eucharistic Theology. Herder and Herder 1968.
E. Schillebeeckx, O. P.: The Eucharist. Sheed and Ward. London and Sydney 1968.
J. Betz: “Eucharist”, Sacramentum Mundi 2, 257-267.
J. Ch. Didier: “L’Eucharistie, Problemes du temps present” Esprit et Vie 80 (1970) 49-56.
P. Hitz: “The Lord’s Eucharistic Presence”, Lumen Vitae 22 (1967) 303-340.
R. Marle: “L’encyclique ‘Mysterium Fidei’ sur l’Eucharistie”, Etudes 323 (1965) 544-558.
J.M. Powers: “Interpeting ʽMysterium Fidei’" and the Theology of the Eucharist”, Worship 40 (1966) 17-35.
J. Quinn: “Interpeting ‘Mysterium Fidei’”, The Month 221 (1966) 203-10.
K. Rahner: “The Word and the Eucharist”, Theol, Invest. IV (1966) 253-86.
L. Renwart: L’Eucharistie a la lumiere des documents recents”, Nouv. Rev. Theol. 89 (1967) 225-256.
B)PREPARATION OUTSIDE OF AND IN THE OLD TESTAMENT
J. de Fraine: “Premices”, DBS VIII, col. 446-461.
J. Henninger-H. Cazelles: “Premiers-nes” DBS VIII, col 461-491.
K. Prumm: “La Phenomenologie des Mysteres”, DBS VI, col. 151-173.
H.-J Kraus: Worship in Israel. Oxford, Blackwell 1966.
R. de Vaux: Ancient Israel. I: social Institutions; II: Religious Institutions. New York-Toronto 1965.
C)IN THE NEW TESTAMENT
J. P. Audet: “Esquisse historique du genre litteraire de la Benediction juive et de l’Eucharistie chretienne”, Rev. Bibl. 65 (1958) 371-398.
P. Benoit: Exegese et Theologie I, Cerf 1961, p. 161-261.
J. Delorme,P. Benoit…: The Eucharist in the New Testament. A Symposium. London 1964.
J. Dupont: “Ceci est mon corps, ceci est mon sang”, NRTh 80 (1958) 1025-41.
A. Feuillet: Les themes bibliques majeurs du discours sur le pain de vie. Contribution a l’etude des sources de la pensee johannique”, NRTh 82 (1960) 803-822; 918-939; 1040-1062.
J. Jeremias: The Eucharistic Words of Jesus. London SCM Press 1966.
X. Leon-Dufour: “Le mystere du pain de vie, Jean vi”, Rech. S.R. 46 (1958) 481-523.
H. Schurmann: Abendmahl, letztes A-Jesu”, LTK2, t. 1 (1957) c. 26-31.
Schurmann: “Eucharistiefeier, urchristliche”, LTK2, t. 3, 1159-1162.
Schurmann: “Einsetzungsberichte”, LTK2. t. 3, 762-765.
D)CHURCH FATHERS AND TRADITION
R.M. Grant-R. A. Kraft: The Apostolic Fathers. Nelson London. III Barnabas and the Didache 1965; IV Ignatius of Antioch 1966.
J.A. Jungmann: The Mass of the Roman Rite(Missarum Solemnia). Benziger, New York 1959.
J.A. Jungmann: Missarum Solemnia. 5th german Edition in 2 vol. Herder 1962.
L. Ligier: “De la Cene de Jesus a l’anaphora de l’eglise”. La Maison-Dieu 87 (1966) 7-49.
J. Solano: Textos eucaristicos primiticos. Madrid BAC (88,118) 1952-54.
E)PRESENT DAY STUDIES
F. Bourassa: “Presence reelle-transubstantiation”, Science et Esprit 220 (1970) 263-313. Bibliography in p. 310-313.
C. Davis: “Understanding the real presence”, Clergy Review 50 (1965) 391-394.
P. De Haes: “The Presence of the Lord Christ. Different Modes of Actualization in the Liturgy”, Lumen Vitae 20 (1965) 435-450.
E. Gutwenger: “Transubstantiation”, Sacramentum Mundi 6, 292-295.
Mc Auliffe, C.: “Transubstantiation and Eucharistic Theology”, Amer. Eccl. Rev. 155 (1966) 361-373.
H. MH HhhhhhH. McCabe: “The Real Presence”, Clergy Review 49 (1964) 749-759.
E. Pousset: “L’Eucharistie: Presence reelle et Transubstantiation” Rech. Scien. Rel. 54 (1966) 177-212.
K. Rahner: “The Presence of Christ in the Sacrament of the Lord’s Supper”, Theol. Invest. IV, 287-311.
K. Rahner: “On the dur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Christ after Communion”, Theol. Invest. IV, 312-320.
E. Schillebeeckx: “Transubstantiation, Transfinalization, Transfiguration”, Worship 40 (1966) 324-338.
P. Schoonenberg: “The real presence in contemporary discussion”, Theology Digest 15 (1967) 1, 3-11.
P. Schoonenberg: “Transubstantiation: How far is this Doctrine Historically determined?” Concilium 3 (1967), 4, 41-47.
J. Betz: “Sacrifice et Action de grâces”, La Maison-Dieu 87 (1966) 78-96.
B. Cooke: “Synoptic presentation of the eucharist as covenant sacrifice”, Theological Studies 21 (1960) 1-44.
J.F. Mc Cue: “Luther and Roman Catholicism on the Mass as sacrifice”, Journal of Ecumenical Studies II/2 (1965) 203-233.
K. Rahner-A. Haussling: “Die vielen Messen und das eine Opfer”. Quaest. Disp. 31. Herder 1966.
K. Rahner: The Celebration of the Eucharistc Herder and Herder 1967.
J. Ratzinger: “Is the Eucharist a Sacrifice ?”, Conc. 3 (1967) 4, 35-40.
P. Tihon: “De la concelebration eucharistique”, NRTh 86 (1964) 579-607.
B. Cooke: “Eucharist: Source or Expression of Community ?’, Worship 40 (1966) 339-348.
F. Gaborian: “Eucharistie et Substance”, Angelicum 44 (1967) 200-215.
Gaborian: Eucharistie et Catechisme hollandais”, ibid. 500-511,
A. Kavanagh: “Thoughts on the Roman Anaphora”, Worship 39 (1965) 515-529: Biblical; 40 (1966) 2-16: Liturgical.
E. Longpre: “Eucharistie et experience mystique”, DS IV, 1586-1621.
E. Pousset: “L’Eucharistie. Sacrament et Existence”, NRTh 88 (1966) 943-65.
D. Stanley: “Ecumenically Significant Aspects of New Testament Eucharistic Doctrine”, Concilium 3 (1967) 5, 23-26.

上一篇:更正教的主餐神学下一篇:新约中的圣体圣事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