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今天的福音选读,首先令我想到与读经方法有关一个问题:就圣经中用字的意思而言,我们应该多快就从字面(literal)就跳到寓意(allegorical)、比喻(figurative)甚或灵性层面(spiritual)的意思?当然,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在阅读圣经的时候,有时字面意思就是灵性上的意思,有时灵性的意思或寓意则以字面意思为基础,甚或有时字面意思与比喻的意思同时共存。就像今天耶稣在《玛》中所说的:「你把这些事瞒住了聪明博学之士,却启示给小孩子」。希腊语名词「nēpios」,字面意思是:孩童(infant,babe),却又可用来比喻「低微、微不足道者」(如见Difusora Bíblica: pequenino、NAB: little one)。那么,该如何理解呢?
古时犹太人和基督徒都相信,在诠释天主圣言时,圣经中每个字都举足轻重。因此,既然我们是小心翼翼地解读圣经,我们就必须判断,耶稣是否字面地意指「小孩子」,抑或以比喻的方式来指身为天主子女的我们,甚或暗地里指出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方式。譬如,我们可以问:为甚么天主会「把这些事瞒住了聪明博学之士,却启示给小孩子」?耶稣是否视所有的大人都是「聪明博学」的人?这句话是否意指「聪明博学之士」会被拒诸天主国门外?「nēpios」一字只能够意指「小孩子」,抑或也可指所有心地简单和社会地位卑微的人?是甚么使得「小孩子」堪当领受天主的启示?
乍看之下,一般耶稣用「nēpios」一字时似乎并非依字面意思地指「小孩子」。唯一的例外,是他在玛19:14中指示门徒们:「你们让小孩子来吧!不要阻止他们到我跟前来,因为天国正是属于这样的人」。很明显,这一节中所指的就是「孩童」。假若孩童就是天主国的预设接受者,那么耶稣又的确有可能认为孩童才是天主启示的领受者。
然而,在玛18:3,耶稣又教导说:「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子一样,决不能进天国」。换言之,虽然字面意思上的「小孩子」是最理想的门徒,但已为大人的耶稣追随者仍能「变成如同小孩子一样」,以求进入天国。
那么,在耶稣眼中,小孩子有的但聪明博学之士没有的,究竟是甚么呢?我们知道,小孩子是易受伤害的、心胸宽大的、容易信人的、依靠别人的、弱小的、地位较低的,并且必须依赖那些有能力的人来保护和照顾的。正正是这份依赖,使小孩子能够拥抱耶稣的启示。耶稣之所以启示给「小孩子」,是因为他们展示出基督徒必需的那份对耶稣所启示的天主父的信任、倚靠和依赖。已成大人的耶稣追随者如果要「变成如同小孩子一样」,就必须展示出这份依赖。
人生在世,确实是需要学习如何面对社会、面对世界,成为「大人」。但作为天主的受造物,人的成熟,并不是相信人定胜天;而是学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犹太信仰相信,他们的选民身份,是建基于他们遵守合共613条诫命。因此,时至今天,皈依犹太信仰的过程之一,就是接受「诫命之轭」(kabbalat ol ha’mitzvot)。由此看来,背起耶稣的轭,也就是指依照他对梅瑟律法的诠释来看活。但耶稣的轭之所以轻,并不因为他的诠释特别松。相反,他认为只是守法律条文并不足够;他要门徒们多走一步,去找回上主颁布的梅瑟律法背后的原意。举例,虽然梅瑟律法规定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肋24:20),但耶稣却要求门徒们必须尽力消除暴力和恨意,甚至要爱仇敌和为他们祈祷(见玛5:38-48)。
背起耶稣的轭,并不是要我们过受束缚的和沉重的生活,相反地,是要我们的生活得到解放;这轭减轻了人世间彼此压迫的重负。耶稣时代的其他宗教领袖(=聪明博学之士)却完全相反:「他们把沉重而难以负荷的担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下」(玛23:4)。
真正成熟的基督徒,并不是自以为可靠自己克服一切,并把自己的尺随便加诸别人上。相反,耶稣眼中的理想门徒,是事事尽力之后,懂得依靠上主而把一切交付,并自视小子而不轻慢他人。或者,这也呼应着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