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一九四二年,教宗庇护十二世敕封佘山大殿为宗座乙级圣殿,这是远东地区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圣殿。在大殿钟楼的顶端屹立着高约5.49米,重约1400公斤,由青铜铸造的圣母全身像(传统上称这座圣像为佘山“堂顶圣母像”,以区别于大殿正祭台上供奉的曾受加冕礼的“佘山圣母像”)。圣母双手捧着圣婴耶稣,高举过她的头顶,圣婴耶稣伸开他的双手作十字形。可惜这尊圣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底部的毒龙保留了下来。
由于此圣像地位特殊、造型优美,因此在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各地也不断地复制这一圣母像。同时又因为她的意义非凡,甚至一开始上海土山湾所制作的树脂复制像只限供应国外友人。2000年,上海教区在全市教友的奉献下重新恢复了佘山大殿钟楼上的铸铜堂顶圣母像。2008年,因着教宗本笃十六世亲自撰写的《向佘山圣母诵》的公布,对这一圣像恭敬的热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过在此同时,似乎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所有复制的堂顶圣母像外观都无一例外地与原作有很大的出入。现笔者特别参照留存下来的2张老照片和原件底座部分和广大读者探讨。
一,圣婴耶稣:
原作的圣婴耶稣挺胸直视,双臂平直伸展,既象征着圣子在受难时伸开双手,以战胜死亡显示复活的全能,也向世界展示祂对世人的深爱与祝福。同时张开双臂的圣子,远看完全是一十字架形,暨圣母高举十字架(耶稣)战胜魔鬼(毒龙)。值得注意的是,小耶稣虽为圣婴,准确地说应称幼儿,但其人体比例却非普通儿童,作者仿效了教会早期拜占庭艺术中圣婴有着成人比例这一做法,适当拉长了圣婴的身材,达到了使其伸开双臂的剪影与“十字架”类似的目的。由于圣像是安置于建造在佘山山巅的圣堂钟楼顶部,小圣婴又被举在最高处,这样一来,在地面远处遥望圣母像时,小耶稣这一人形十字架上端会相应显小,作者考虑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耶稣的头部后方加了一带镂空正方十字的光圈,不仅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更突出了圣婴不同于常人像的神圣感,光圈和雕像的虚实结合,形成对比,加强了艺术效果。
现在的复制品小耶稣非但没有光圈,不少都手臂弯曲,形似拥抱状,有的手臂虽直,但身体完全退化成头大身体短小,浑身圆鼓鼓的幼儿身材。这样形态好像亲切可爱,但是相比原作在气势上就差之千里。失去了神学意义的同时天主子的威严和全部奉献的精神也没有表达出来,而且手臂的弯曲和儿童的身材比例也根本无法让人联想到十字架的形状。尤为可惜。
二,圣母:
由于圣母占整个圣像的主体部分,因此原作与复制品的出入更加明显。在原作中,童贞圣母高举圣婴耶稣过头顶,极有凌空之势。但现今大部分的小型复制品佘山堂顶圣母像都将小耶稣的双脚与圣母头顶相连,可能是由于担心将两者分开会导致圣母的过细的手臂承受不住重力支撑而易折断,但如此一来小耶稣如同蹲于圣母头顶(将天地母皇、大能者贞女的双臂塑造成如此纤细苗条,以之来高擎天地万物之主宰,在设计上已有不合理之感,一旦缩小成工艺品,手臂自然无法承力,小耶稣就不得不“蹲”在圣母头顶了)。同时原作中圣母的衣袖部分与头巾相连,两臂的空间部分形成“口”字,小耶稣远看则略像“士”字。因此这尊圣像也曾被教友们称为“吉祥圣母”。但如今,圣母两臂与头巾分开形成的空间宛如倒写的“凹”(图1、2),或者因小耶稣“蹲”在圣母头上,(图3、4)从而无法再构成“吉”字,实在令人遗憾!
原作品中圣母低头向下俯视,正如“又圣母经”上所说的“怜视我众”。这既是表达圣母垂视了在涕泣之谷的民众;又体现了玛利亚的谦逊服从、承行主旨的懿德;天主的儿女从山下抬头望去,正能与圣母的慈目两两相对(现今的圣像则只能看到圣母的下巴),并且这位好母亲也确实特别低头眷顾佘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本地教友(1937年的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1月初旬,日寇登陆金山卫,冲过松江到达佘山;11月9日夜,佘山附近发生剧战,村民纷纷避难佘山,佘山圣堂竟成了临时的难民营;山下当时有遗尸一千六百余具,而山上难民只有一人受伤,其余众人皆获平安;众人互相称赞这真是佘山圣母的特佑。)。同时,圣母的头巾宛如一些女修会和穆斯林妇女的头巾(除了面部都为头巾所遮盖),这也正符合古代犹太妇女的装束。可是现代的复制品大多都将圣母塑造成一位挺胸抬头的女子,无一例外地穿着圆领衣裳,而头巾也好像成为风帽一样搭在头上。
最后,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原作中圣母身着的是一件宽大的长袍,从髋部以下的腿型被完全遮盖,根本无法看出双腿线条,圣母的衣纹富有流动感,整体有一种飘逸的感觉,下摆部分似乎表现出左脚前移的样子,正欲抬足踏住惊恐万状,张开血盆大口的毒龙头颅的一刹那,这是圣像在艺术塑造上相当成功的一点,可惜现今的复制品均为圣母准备了一套“紧身连衣长裙”,(紧身衣将圣母的体型身材暴露无遗这种圣母像创举是否需商榷先不论),无论是衣袖还是裙摆,都紧紧地贴在圣母全身上下,如何跨得出半步?在如此服饰束缚下的圣母双脚不得不完全呈“立正”状并拢,这种站姿不要说踏碎龙头,就是单单在隆起的龙背上要站稳也绝非易事。况且衣纹单一没有变化。从侧面看更是扁平,单薄,给人弱不禁风之感。
三,毒龙:
原作的毒龙虽然昂首怒视,呲牙咧嘴,尾巴也高高扬起,但也奈何不了,只因盘曲的身体已被圣母及圣子耶稣牢牢地踏在脚下,一对翅膀也似乎因为受到压迫而近乎竖立,显出垂死挣扎之状,十分生动。同时由于原件尚存,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毒龙的周身并没有火焰。而尾巴由于蜷曲了两周,末端分为三叉(这是西方艺术中象征魔鬼的常用标记之一),完全不是目前复制品上做成上窜的熊熊烈火。但现在的仿制品作者因是国人不可避免地长期受到东方宗教艺术的耳濡目染,所以在创作中可能受潜意识影响将圣母脚下的毒龙塑造成了类似于“赑屃”的龟龙:盘曲狭长的龙身变成了四方的形状。背脊高高隆起,翅膀角度也偏下伸展,完全是一副精神饱满,展翅欲飞的样子。这样的改变,此物无形中不禁成了圣母的“坐骑”,因此,圣母子踏服魔鬼的“力量”也因这一改动而大大削弱,无论在艺术和信仰含义上都没有达到原先圣像的效果。
综上所述,让我们无法不钦佩原雕塑作者在塑造圣像上的造诣之高,只有在用艺术表现神学上有相当强的创作力,才能独创出这一与众不同,深具信仰幅度、在艺术上别具特色、美轮美奂的圣母像。整尊圣像细节刻画中蕴含多样风格,多重创意,都是前所未见的。后人若不经推敲、琢磨,单凭依样画葫芦制造出来的可能只是缺乏神学和艺术灵魂的粗糙躯壳。(本文为圣智工作室原创,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