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第五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在香港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河北信德文化学会联合主办,大陆与香港地区天主教界人士和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及与社会融合的问题。
香港教区主教汤汉枢机在致辞中说,中国天主教与社会融合不是一个“要或否”的话题,不是一个“应与否”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能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进行”的问题。一个没有实现“本地化”的教会,是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教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慧林说,“本地化”是一个常新的话题。反观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社会并非“水火不容”。无论“本地化”还是“中国化”,都需要梳理好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对话的思想资源,正确理解中国基督宗教的独特处境和文化经验。这一挑战并非中国基督宗教所独有,西方神学同样也要面对。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中国文化也有足够的资源,帮助将对话引向深入。
河北信德文化学会张士江神父说,自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以来,天主教与中国融合的进程坎坷,现在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仍需探索。教宗方济各上任后,一直主张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各宗教及各种文化对话交流。世界上两种非常优秀而强大的文化——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曾经数次不期而遇。在全球化的今日,若二者能掌握新的机遇,交流互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相信一定会对现代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会长蔡惠民神父介绍,香港天主教会自上世纪30年代展开中国教会“本地化”的发展,注重通过“本地化”表达基督信仰,香港教区圣神修院的课程设置中有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内容。而修院大楼本身,便是中西结合的建筑。
复旦大学教授徐以骅、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牧师陈剑光、香港圣神修院神父关俊棠、香港大律师张健利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天主教界人士作了主题发言,探讨中国天主教融入社会的平台和途径。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通过探讨,大陆与香港两地天主教界求同存异、互相理解,有助于凝聚天主教界力量,共同致力于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汤汉枢机:本地化是一个自然进程
“本地化”是天主教会的一贯主张。天主教会的存在价值不是建立在自己之上,它是一个“为他人”的存在。它走向世界每个民族与文化,不是要生硬地逼迫这个民族抛弃与改变自己的文化,不是拔除本地文化,而是在“本地化”的基础上,将本地文化提升。它进入任何一个文化之中所发挥出来的新形式,一定要符合当地文化的发展状态。由此观之,“本地化”是本地教会所追求的目标。一个没有实现“本地化”的教会,是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教会。
“本地化”的进程,也必然是一个自然进程,需要假以时日,逐渐实现。凡是急于求成的“本地化”工程,不但与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反,也必然不能成功。在教会“本地化”的问题上,要尊重这个“自然”进程,要避免使用外力,将不属于福音精神的事物强加在本地教会上。
教会“本地化”不单发生在信仰表达的层面上,也发生在信仰实践的层面上。教会从其本质出发,是一个“为他者”的存在。中国天主教信徒,不单是基督徒,更是中国人,是中国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帮助中国社会以及中国同胞追求其价值观与中国梦,有着双重的责任。要醒觉自己对于中国社会的责任,实践自己的基督信仰,努力融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建设工作。天国不只是在天上,也在人间。只有在人间努力建设天国的人,才算是为进入天国作出最好准备。(记者:蓝希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