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圣周四」是在三月廿九日。在那天,天主教徒纪念耶稣建立了圣体圣事,把自己献作「生命的食粮」(若6:35)。
面饼在祭台上被祝圣为基督圣体;而我们天主教徒相信,经常领受获祝圣为圣体的面饼,能增强我们灵性的健康。
但这种提升是受着一定条件的限制,正如食物对我们健康有益,也取决于我们吃甚么和怎样吃。
若没有满足那些基本条件,单单领受圣体不会给我们获得耶稣所应许的「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
圣体跟我们吃的食物之间,有着相似之处。
作为一位受过神学训练的天主教徒母亲,我看到餐桌具有提升圣体圣事经验的固有能力。
把两张桌子结合起来,如耶稣在圣周四做的那样,能帮助我们的经验变完整,并能把我们跟那些有社交和灵性健康的人连在一起。
按犹太人的传统,在逾越节晚餐,家人会聚在一起吃饭。耶稣也在这天跟门徒一起在餐桌上,庆祝首次的圣体圣事。诚然当中包含着一些仪式,但其核心内容还是家庭聚餐。而重点是放在食物及其所象征的意义上。
当耶稣将面饼——祂的身体——掰开,叫门徒拿一块去吃,及喝同一杯酒——祂的体血——时,祂把这晚餐提升为属灵友谊的经验;如此,耶稣邀请门徒为别人牺牲,正如衪一样。
在家一起进餐能丰富彼此间的感情,因为大家都曾付出时间和心力去准备和分享这顿饭。
这往往也牵涉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牺牲。而如果我们把耶稣餐桌友谊包括在内,成为家庭和团体间所有特别聚餐的一部分,更会使我们想起耶稣的邀请,要我们去为别人作牺牲。这给家庭和团体一项挑战,去接受这份邀请,并使之融入生活当中。
我们能否开始把我们的餐桌看作为家庭「圣体圣事」的桌子,在这桌子上我们彼此分享食物、交谈以至更多?
这建议并非要把家庭聚餐代替圣堂里举行的圣体圣事,而是通过在团体内建立真正的基督徒生活来丰富圣体圣事的经验。这会赋予给遣散礼中「去吧!弥撒礼成」这话更大的意义;这话实际上是一个召叫,叫人「去」并在世上「活出圣体圣事」来。
食物和聚会在印度属同义词:它们跨越所有宗教团体,把人连一起。
譬如,锡克教团体有其「免费饭堂」(Langars),相对印度教徒会在宗教活动上分派「祭品」(Prasad)。而伊斯兰教徒在斋戒月有「开斋餐」(Iftar),就是在斋戒完结前,团体会一起吃顿饭,以中断他们的集体斋戒。
可惜,我们的圣体圣事或感恩祭变得如此仪式化,以至于过于独特及在很多方面都有距离。
餐桌在印度文化中一般会向所有人开放,只要他们愿意接受邀请一起进餐,但当然也有些难过的例外,是因为种姓和阶级的关系。
然而这些都能够克服,只要我们把耶稣餐桌友谊跟世俗的饭餐结合,正如耶稣将自己献给所有人一样。他挑战我们要变得包容。
我们额外特别关心的,是要确保家中餐桌上的食物是新鲜和美味,并能够适合所有来共餐的人士。
我们也注意要尊重餐桌上所有人士的宗教观和口味,同时要带来团结的元素。分享一顿饭的那些积极面,对建立团体意识上是具有价值。
「小型基督徒团体」聚会通常包括食物分享,而把灵性与物质以此方式结合,凝聚出一个正面的感觉。
正如我们在圣体圣事中所做的,一顿团体友谊的聚餐可以由欢迎式开始,接着感谢生产食物者,像农民、摊贩、清洁工和厨师,他们几乎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及常被遗忘。这有助提醒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
团体友谊的聚餐还可以促进团体或家庭中的修和。使用众多福音分享方法的一种,圣言分享提醒我们:我们的依靠是要跟耶稣的教导在一起。
这情况下,天主的话语在互相分享中,获得更好的内化与实践。
家人们围坐餐桌,分享彼此的喜乐、失望、成功和失败——并获得支持和肯定。
这种分享创造出更大的体谅,帮助人联系一起,更加敏感于彼此的需要。
这真的能令到家感觉像家庭教会。这是一些在家庭中每天或每周可以最少做一次的事。
在那些特别场合,如节日和生日聚会,有延伸家庭成员和朋友或邻居出席时,团体聚餐可专注于感恩。
当邻居或邻近团体聚在一起祈祷,并按福音的反省分享经验时,便可以在小型基督徒团体里举行团体聚餐。
餐桌能有效提升我们在圣体圣事桌上举行的庆祝仪式,只要我们简单的饭餐是与耶稣倾注给我们的价值调和在一起。
__________
撰文:维珍尼亚.萨尔达尼亚(Virginia Saldanha),亚洲主教团协会教友办事处前秘书长、神学家及自由撰稿人,居于印度孟买。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
Can the dining table enhance the Eucharistic exper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