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仁的意义 第一节 孔子对仁的意义 第二节 基督的仁的意义 第二章 仁爱的来源 第一节 孔子之仁的来源 第二节 基督之仁的来源 第三章 仁的完成 第一节 孔子的仁之完成 第二节 基督的仁之实践 第四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引言 在《论语》里孔子多次论仁,每次的意义都完全不相同,表示仁的意义很广泛,大体上讲,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本性自然的流露。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孔子的一切思想,根本是从“仁”这本源上出发的,而且他又以“仁人”为最高的道德模型。 基督的教义和精神集中在“仁爱”,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和爱人如基督乃是两条最大的诫命。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系于这两条诚命(玛窦福音:22;37) 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思想的代表。基督的宗教教义,成了西方各民族的信仰,作为西方思想的代表。在中西方的代表思想里,中心观念都是“仁”,基于人性的相同,两者都以人性为基础。 此论文以三章来完成:第一章‘谈仁的意义’,第二章‘谈仁的来源’,第三章‘谈仁的完成’。 第一章 仁的意义 第一节 孔子对仁的意义 在《论语》里孔子用仁字不下百余次,且意义甚多,总括地说有广狭两义;狭义为智仁勇三德之仁,为爱,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广义则为一切善德之总称,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在这广义的仁里,当然也包涵狭义的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贤,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颜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 孔子答复颜渊的问仁,或答复别人的问仁,或自己讲论仁时,都是说仁的行动和实践,易言之,都是从实际的行动解释仁,不曾给仁一个抽象的定义,如同学术上常用的定义 :“仁者爱人。”《孟子。离褛章》可作仁的定义。然而“爱人”,二字已经是实际行动,而非抽象名词了。在答樊迟的问仁,答说为“爱人”,在别的答词中虽说也包含爱,但语义都较比爱为广。所以说孔子的仁和爱,两者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对于狭义的仁,孔子在《中庸》里说:“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第二十章 ) 亲亲当然是爱;对父母的爱不能情欲的爱,而是合乎伦理道德的爱,又不是自私的爱,普通对于爱,都有占为己有,有己利的情欲,若说“仁爱”,则为合理而不自私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仁是为之所以为爱之根据,爱是由仁显发的。无论从形式上或实际上说,孔子总是由仁而爱的。离开仁总是无爱可言的。孔子必由仁而言爱,所以这个爱便名之为仁爱。 第二节 基督对仁的所有意义 天主教用语里,表示为有两个名词:一个拉丁文为Caritas,英文Charity,另一个拉丁文为Amor,英文为Love,前一名词相当于中文的仁,后一名词相当于中文的爱。 基督的教义和精神都集中在“仁爱”,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和爱人如基督,乃是两条最大的诫命1 。圣保禄宗徒说:“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满全。”(罗马人书:第十三章;第十节),“因为全部法律总括在这句话里:爱人如已。”( 迦拉达书:第五章;第十三节 )“己”是天主的子女,是基督妙体的肢体,“如己”便是如基督,这种爱不是感觉的情欲。而是来自理性的意志,不为已利,而是为被爱者服务,基督孝爱天父,以奉行天父的旨意作为生活的饮食,常做天父喜悦的事,一切以爱天父而做,为光荣天父而行。 “我在地上已光荣了你,完成了你,所委托我所作的工作。”( 若望福音:第十七章;第四节 ) “把剑收入鞠鞘内!父赐给我的杯,我岂能不喝吗?”( 若望福音:第十八章;第十一节 ) 基督讲对人的爱,也是仁爱。在最后晚餐上基督嘱咐十一门徒说: “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更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爱情了。”( 若望福音:第十五章;第十二节 ) 基督指出爱人如己的诫命,为第二条大诫命。对于这条诫命的意义,祂说明有新的意义。 “你们一向听过古人说‘不可杀人!’谁若杀人,应受裁判,我欲对你们说: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玛窦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一章) “你们一向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欲对你们说:不要抵抗恶人;而且,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还要把另一面转给他掌击。……”(玛窦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九节) “你们一向听说过:‘你应爱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窦福音:第五章;第四十三节~第四十六节) 基督比喻自己是牧人,牧人爱自己的羊,喂养它们,若有狼来抓羊,挺身抵抗,宁愿自己遭狼咬死。 “贼来,无非是为偷窃,杀害,毁灭(羊),我来,却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我是善牧,善牧为羊舍掉性命。”(若望福音:第十章;第十节) 基督的仁,是因天父而爱人,且爱人如爱基督。 “人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出自天主;凡有爱的,都是出自天主,也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天主的爱在这事上显出来,就是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好使我们借着祂得到生命。”(若望第一书:第四章;第七节) 基督所讲的爱,为大公无私的仁爱,包括仇人在内的仁爱。基督门徒后来传他的道,特别注重这种仁爱;(一)大家都是天父的子女,(二)大家因着领洗进教和基督为一体,基督是头彼此都是肢体。 “就如我们在一个身体上有许多的肢体,但每个肢体都有不同作用,同样,我们众人在基督内也都是一个身体,彼此之问每个都是肢体。”(致罗马人书:第十二章;第四节) “爱不可是虚伪的,你们当厌恶恶事,附和善事。…….诸位亲爱的,你们不可为自己复仇,……‘上主说:复仇是我的事,我必报复’。所以‘如果你的仇人饿了,你要给他吃的;渴了,应给他水喝,因为你这样作,是将火堆在他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应以善胜恶。”(致罗马人书:第十二章;第九节~第二十一节) 这是圣保禄宗徒所写的信,他发挥了基督的爱,发挥的淋漓尽致。基督生时所最爱的门徒圣若望,他后来传道,特别注意讲爱德。 “我们应该爱,因为天主先爱了我们。假如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的见弟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我们从祂得了,这个命令,那爱天主,必爱自己的弟兄。”(若望一书:第四章;第十九节~节二十一节) “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望福音:第十三章;第三十九节) 有人问,基督的爱是否和墨子的兼爱,儒家的仁爱不分亲疏远近,推已及人呢!答复是一样的,但基督也格外爱自己的母亲和朋友。 第二章 仁爱的来源 第一节 孔子之仁的来源 《中庸》第二十章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解释说:“仁,人心也。”《告子》上仁爱来源来自人心,人心生俱来具有仁义礼智之端,而仁又包含义和礼智,故说“仁,人心也。”人心生来具有仁,心在孔孟和后代儒家,意义非常重大。《大学》讲修身,修身在于正心,人的生活在于养育大体,便是“存心”、便是“养心”存心所以养性,养心寡欲,才能知天,才能发展,仁义礼智之端,朱熹说,人心所以是仁,因为是由天地之心而来: “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包着他,别无所作为,只是生物而已。古 今,生生不穷,人物得此生物之心以为心。”《朱子语类》卷五十三 “当来得于天者只是个仁,所以为心之全德。《朱子语类》卷六“夭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夭何言哉。《论语,阳货》 朱熹说:“生的意思是仁”,“仁是天地的生气。”《朱子语类》卷六 )又说:“爱非仁,爱之理是仁,仁是生,是爱之理《朱子语类》卷二十 ”生命在宇宙内相连为一,一个物的生命和另一个物的生命互相影响,人的生命也是一样互相连系,相互发生关系,每个人对于自己的生命,每物对自己的存在,都深深爱惜,‘仁’是对生命存在的爱,所以是爱之理,深入到人的生命内,协助生命的发扬2。 “四时行百物生”是孔子在论语书内的话,天地有心即是天地有主宰,是天地有上帝作主宰。孔子愿效法上天而不说话,祇以行为表示仁道3 天地有心有情,代表上天上帝的心情。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虽说是得天地之气以为心,然而天地之气运行生物,代表上天上帝生物之心。因此,孔子之心,来自人心,人心来自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来自上帝之心。 第二节 基督之仁的来源 “天主是爱”,( 若望一书:第四章;第八节),就一般来说,人是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的,人像天主。人心本来也是爱;朱熹曾说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得天地之心以为心,故人心为仁。领过洗礼的人,领得信望爱三德,又领得行善的宠佑;因此,圣保禄宗徒在书信中常告诫信友们说:“ 天主的旨意,要你们成圣。”( 得撒洛尼前书:第四章;第三节 )凡是信基督的人,是“一同蒙召为圣人的人。”( 格林多前书:第一章;第二节 )同基督成为一体,分有基督的神性生命,因着基督而相爱,这种仁爱乃是基督的仁爱,是直接来自基督的圣神,借着善用天主的宠佑,发扬信望爱三德,这种仁爱为一种超乎人性的善德,而能得永生的酬报。永生的酬报,即是欣赏天主的无限真美善。 “人们应该彼此相爱,因为爱出自天主,凡有爱的,都是出自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天主的爱在这事上显出来,就是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好使人们借着祂得到生命。爱就在于此,不是人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人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人们做赎罪祭。” “既然天主这样爱了人们,人们也该彼此相爱…,祂存留在人们内,就是由于祂赐给了人们圣神。”( 若望一书:第四章;第七节~第十三节) 因着圣神而相爱,则是超乎人性的仁爱,信徒爱天主是因天主的真善美而爱天主,祂的真善美是看不见的,祇能由天主的启示而知。这种爱天主之爱称为神学性之爱,乃是天主直接所赐的善德,再因圣神而行动。因此超乎人性的善德,这点和孔子的仁,便有本乎人性和超乎人性的分别。 第三章 仁的完成 第一节 孔子之仁的完成 孔子之仁,来自天地之心,倾向生化万物;仁的完成,在于生生的完成。代表孔子之仁的完成人格,称之为圣人,或称为仁人。孔子自己曾说:“若圣与人,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中国古人教育的目的,最高点即教人成圣人,苟子曾说: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圣人。”(劝学) 孔子恒久不懈的学习成圣,也毫不厌倦的教别人成圣,这是孔子周游列国,见道不行,退而讲学授徒的生活,终其一生末离开自己成圣,教别人成圣的仁者精神,真正的实践了他所讲的: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第二节 基督之仁的实践 基督之仁来自天主圣神,使人成为天主的子女,参予天主超性的生活。这种超性生活的完成,在于面见天主,如同子女看见父亲,面睹父亲的容貌,欣赏天主的真善美。 人们以圣神之爱,为基督而爱人。其实基督一生也在教导门徒实践爱德,特别是爱人如己,爱自己的近人因为《圣经》记载:“假如有人说爱天主,但却恼恨自己的兄弟,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便不能爱那看不见的天主。”( 若望一书:第四章;第二十节 ) “爱是含忍的,爱是慈祥的,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 作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林的前书:第十三章;第四节) 不管是基督也好,圣保禄宗徒也好,总括一句都是要人积极的去修爱德,行爱德。 第四章 结论 综观,孔子的仁,一贯他的思想,为“率性之谓道”,“仁民为爱物”,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原自天地之心,效法天地好生之德,以达到赞天地的化育,化育万物。 基督的仁乃以一切诫命为总纲,全心、全灵、全力、全意爱上主,天主在万有之上并爱人如己4 。人领洗与基督合而为一体,成为天主的子女,又以基督天主之心而爱天主爱人,期待将来面见天主,这种仁爱的来源和目标,都超乎人的本性,升入超性的神性。 孔子的仁和基督的仁,两者都是出自人心,人心源自天心。孔子之仁亲亲为先,旁及四海之人且爱万物,并与天地万物相通为一,协调和谐,宇宙大同。 基督之仁来自天主圣神发自基督之心。人心和基督之心相合,以孝爱真情孝爱天主,以天父子女之心爱友人、仇人。彼此在主内融为一体,连同天地万物敬拜造物天主,期待将来面见天主、欣赏天主的真美善。基督之仁,在现世和孔子之仁并行不悖,目标都在修爱德行爱德,现世以信仰与天主相接,来世则面对与天主相合。 1 玛窦福音22:37~40 2《朱子语类》卷一 3《论语,阳货》 4 玛窦福音22:37~40 参考书目 1、罗光,《生活的修养与境界》,闻道出版社,台南,2000。 2、罗光,《儒家生命哲学》,台湾学生书局,台北,1995。 3、成世光,《读论语》,闻道出版社,台南,1994。 4、杨化之原编,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改编,《孔子研究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台北,1960。 5、陈大齐,《孔子学说》,中正书局,台北,1970(6)。 6、周长耀,《孔墨思想之比较》,周长耀,桃园,1980(2)。 7、傅佩荣,《论语的智能》,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93。 8、谢冰莹等编译《新译四书读本》,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9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