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欧洲)哲学史(Medieval Philosophy) 中世纪 (476-1453 A.D.): 476A.D.,西罗马灭亡,欧洲的文物制度被入侵的蛮族摧毁,陷入“黑暗时代” 古罗马的部份典章制度赖教会之力而得以保存,教会成为西方的精神堡垒。
在九世纪到十五世纪间,教会产生了“经院学者”(School man)。他们先接受教会所规定的教义,然后再利用哲学家去证明,因此“哲学成了宗教的奴婢”。
这些“经院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在教义的范围里,因而论证细碎烦琐, 被称为“烦琐哲学”。
法国哲学观点:Alain Libera《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史是从西方基督教角度决定研究的目标、范围及方向,其实是西方罗马教会历史。(哲学是宗教的奴婢)
中世纪思想是粗俗的,太枯燥,无创意,混合阿拉伯思想。 中世纪根本不存在,只是一延续时期 : 分四期----拉丁(Latin) 希腊(Greek) 阿拉伯回教(Arab-Islam) 犹太教(Jewish) 他的中世纪哲学史不是基督教哲学史,而是异教徒哲学史。 多元性哲学 2)信仰与理性并重 提出三个问题: 1)中世纪有没有哲学?(他否定中世纪有哲学,认为那时的哲学没有生命力) 中世纪是否有别于“启示神学”?(哲学是否神学的工具?) 中世纪对哲学史有无贡献? 总结:1)529 A.D.罗马皇帝(Justinien)关学院,禁哲学,哲学家从雅典迁移至波斯, 再到八达城,最后再回西方,哲学有生命力,且得到自主。 2)中世纪与启蒙期有延续性。 在回教及阿拉伯国家,认为中世纪是重要时期,有生命力。 中世纪是没中心的,视乎何种文化而定(很多世界、中心、时间,同时相遇而共存。) 时间是多元性的,可从宗教、文化、语言、研究或知识生产中心等角度划分。 若从宏观角度看,中世纪对哲学史仍有贡献。
英国哲学观点:J.F.Martin 中世纪哲学只是神学 中世纪是Bad Philosophy 结论: Martin用现代人观点:现代哲学要找出无可置疑的基础,要求知道真正意义, 不介意神是否客观存在。 Martin亦不是哲学家:罗素(B.Russell)认为,中世纪相信神的存在,只是找寻论 证支持。Martin接受信仰,再找论证,不是中立研究, 并不客观。
教会观点:Gilson(法国哲学家 新士林学派 新多玛斯主义) E.Brehin , Leon Brunschvig , 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均反对Christian Philosopher(基督徒哲学),认为这是词语上的矛盾(两难): 加入亚里士多德哲学(即加入异邦人),便是非基督徒。 若Thomism = Faith,便非哲学家。 海德格(前期)主张神哲分家,理由是: 基督徒不会问“终极/存有”的基本问题,质疑“基督徒哲学家”有否真正 的意义,是否名副其实,否则只是一空洞名词。 哲学是一“理性”科学,独立于启示;而宗教本质却倚赖“非理性”条件。 他认为无基督徒哲学,也无回教徒等哲学。 哲桑认为:“基督徒哲学”的构成元素(Constitutive element)分“理性”及“启 示” 1)用“理性”方式去探讨真理,而真理的来源是历史(信仰/圣经) : 内容(content)-------基督教 形式(form)-----------哲学
用“启示”去辅助,因纯用理性会犯错,无信仰指导,便无哲学。
参考《信仰与理性》
中世纪哲学家
一 护教学(Apology):中世纪前期(二、三世纪) 犹斯丁(St.Justin Martyr 100-165/167 A.D.) 克里门(Clement of Alexandria 150-219 A.D.)
二 奥古斯丁(St.Augustine 354-430): ¨《忏悔录》-----恶、时间、超越 ¨《上帝之城》----以“天上之国”与“地下之国”作善恶对立之楷模
三 波其武(Boethius 480-524/525):《哲学的慰藉》
四 圣安塞伦(St.Anselm 1033/4-1109): ¨“士林哲学之父” ¨神是独特的,不能想象比祂更大的东西
五 道明会: 大雅博(Albert the Great 1206-1280) ¨多玛斯的老师 ¨开始区分神学和哲学 多玛斯(St.Thomas of Aquinas 1224/5-1274) ¨形上系统 ¨五路论证(cosmological argument) ¨主“知”
六 方济会: 圣文德(St.Bonaventure 1221/1227-1274) ¨《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 ¨主“情” 董斯高(Johannes Duns Scotus 1266-1308) ¨主“信” 奥坎(William of Ockham 1290/1300-1349) ¨唯名论(nominalism) ¨奥坎剃刀:“不用的东西,不要增多。”
护教学Apology (中世纪前期二、三世纪之哲学)
背景:1)希望官方认可,公开实践信仰。(因教会曾受罗马国王迫害) 反驳异教徒的攻击。
代表人物 : (一)犹斯丁(St. Justin Martyr) (100-165/167 A.D.) 出生于拿破里斯(Neapolis),父母是异教徒。 学说:1)真正的哲学,只有经由接受启示才能获得。 希腊哲学是“种子”(Seminal reason) ,只是分受与模仿“道” (The Word)-----启示真理 这种对希腊哲学及其与基督教的看法,对后来的学者有很深的影响 (使外教人更易接受) 克里门(Clement of Alexandria)(150-219 A.D.):“基督教哲学之父” 开设学校讲授道理。 学说:1)哲学的真理不完美,不是直接传述,不足够令人得到救赎。 信仰是最肯定的真理,较哲学更优越(因是神的说话,不需证明) 没理由不信哲学----A.哲学是预备信仰,是通往真理之路。 哲学对护教是有用的。 向知识分子介绍信仰时,哲学较有权威。 哲学的功能----A.预备工作(preparatory):潜修 净化 批判作用(critical):明辨是非 反省 明白“道” 教育作用(educational):真理有思辨的一面,教真 理时要有哲学。 护教(apologetic) 5)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哲学辅助神学,提供理论架构,表达教会训导 (肯定理性与信仰的伙伴关系)
总结:1)克里门是第一个介绍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2)在基督教内给与哲学权利(full rights),为理性定位,与神学共存。
其它言论
塔西安(Tatian) 叙利亚人,是犹斯丁学生。 学说:1)思想对学习哲学没用。 希腊哲学从圣经抽取真理,但却曲解其理论。 (斯多噶派曲解圣经-宿命论) 基督教才有智能,异教只是诡辩。
戴都良(Tertullian) (150/160/165-220A.D.) 是Carthage的长老,著名的教父。 轻视希腊哲学。 认为斯多噶派的“唯物论”只限感官,天启内容高于理性。(天启与理性对立,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对立) 基督教是天上智慧,不必再在哲学中找真理,而应该在圣经内去找。 他说:“此事可信,因为它是荒谬可笑;此事可靠,因为它是不可能。正因它是 荒谬,我才相信它。” 希腊哲学是“异端之祖”。
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354-430A.D.)
生平: 生于北非塔加斯特(Tagaste)(近希波Hipp0),父亲(Patricius)是异教徒,母亲摩尼卡(Monica)是基督徒。 七岁,开始习拉丁文及希腊文。十二岁往麻倒拉攻拉丁文学,共四年。 十五岁时,生活放荡。 十七岁时,父亡,辍学一年。 往迦太基(Carthago)攻读修辞学。与一女子同居,生一子,取名“神赐”。 年十九,读西塞罗名著,因而激发良知,开始追求真理,并信奉“摩尼教”。 ²摩尼教(Manichaeism):盛行于二、三世纪,护教派极反对其理论。 学说 : 1)精神与物质对立(善恶对立,人是善恶的混合物) 2)透过知识可得救 ²西塞罗(Cicero):其学说近怀疑论 渐觉摩尼教不能满足他的心灵,开始涉猎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流出说)。 往罗马设立修辞学校,再转往米兰担任修辞学教授。 在米兰教书之余,开始和当地的基督教人士接触,闲暇时也读一点圣经。 受盎博罗削主教(Bishop Ambrose)影响,渐厌恶以往的世俗生活,但又不能舍弃情欲 三十二岁那年,某一天,在听过一位朋友讲述教徒事迹后,内心起了一阵大波动,拿着圣经跑到花园,受到“神示”,心中阴霾净尽,顿现光明,所有情欲念头一扫而空,从此开始新生活。 回家后,与第二个情妇分手,偕母亲和儿子归隐于米兰近郊的小城。 387年,奥氏三十三岁,接受洗礼。不久回到非洲故乡,变卖家产,开了一座小型修道院,和友人在那儿著作和苦修。从此成为基督教有力的护教者。 396年,升任希波(Hippo Regius)主教,著述不停。 430夏天,汪达(Vandals)入侵,奥氏染上热疾逝世。
著作及理论: 一生著述极多,大都是神学,除圣经外,受柏拉图、“新柏拉图学派”和西塞罗的影响最深,其哲学思想大都混杂在神学著作之中。 信仰与理性:理性后随于信德,信德启蒙理性,令理性趋于成熟。 先有信仰,理性帮助理解信仰,令信仰更完美。 他说:“权威要求我们信仰,信仰准备人的理性。” 哲学真理要与理性真理符合,如有矛盾,便要拒绝。(要协调、和谐) 他的一生,深受灵肉二元的困扰。他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犯了过错,却勇于认错,勇于改过,一生都在努力中度过,他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 名著:《忏悔录》(Confessions)------自传式的书,内容:“恶”“时间”“超越”等 《上帝之城》(City of God)----以“天上之国”与“地下之国”作善恶对立之楷模。
对奥古斯丁的评论
高汉斯(Hanskung):教会神学家。 《基督教大思想家》: 1)奥古斯丁是新典范的开启者。 奥氏是从早期希腊典范(重理智)至拉丁新世纪典范(重意志及爱)。
文德尔班(Windelband)(1848-1915A.D.) 是内在经验的形上学(Philosophy of Interiority) : 从内在寻求真理。 探讨灵魂与神的关系。 有指示中心(reference)。 研究自我(继承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 : 真理藏在人心,认识自己便认识神。 终极亦是原始。 不注重外在感官客体知识(因会变,不是知识的正确客体),最重要的是认识 “永恒的真理”及“真理与神的关系”。 7)哲学中“爱”的重要性 : 与神结合。 8)不是完全的怀疑论:感官知识有错误,但要相信感官;承认感官知识(感觉) 和理性知识。 9)有一部份是“柏拉图主义”及“新柏拉图主义”。 不同之处 : (1)不接受柏氏“人的认知是记忆”,否定前世观念。 不接受普罗汀的“流出论” 10)有典范观念(exemplary ideas) : 在神内创造万物。 (1)人经净化(救赎),才可上升(神示),看到“永恒和必然的真理”。 (2)灵魂未净化时,不能直观到神,只看到一些如数学原理及美的理型等真 理。 人是善变的(时间性的存有),不可看到“永恒和必然的真理”,要有神 的光照,才可看到。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 肯定真理:感官有时被骗,(例:水中看筷子---曲折),但感官没欺骗我们,只 是判断错误,所以受骗,故奥氏肯定主观印象。(真实的表象) 怀疑是为了求真:怀疑的动机是为了真理(怀疑中包含了真理)。 怀疑肯定了存在:肯定感官主体是真实的。 奥氏:“我受骗故我在”“即使发梦发疯也肯定了存在”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故神在,故世界在。” 在辩护内在知识,透过自我意识(肯定了活着,肯定了理解),断定可靠真理。 与笛卡儿相比: A. 奥古斯丁:从“人与神的关系”出发,最终从神内找回真理。 (人若认识真理,便认识神。) 笛卡儿:重建知识的肯定性。(否定自己的存在,否则神的存在) 我在a神在a世界在(自我哲学,主体在认知) 奥氏没接受笛卡儿的挑战,没有全盘的怀疑。(在中古时,怀疑并不彻底) 奥氏:“人生如梦” (all life is a dream)
奥古斯丁的“伦理学” 【善】 幸福是永恒不变的客体(神),而人却是善变的。 爱的伦理学:道德的本质是爱神,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是指向不变的善(神),神 早把这些(道德律)放在人的心中。 人的本性是“善”,但人有自由,可背离神(不变的善),转向较低层次的个别的善。(罪 = 转向/背离)( evil = aversion ) 罪是意志的扭曲(背弃),爱倾向无限的善,但意志会转向。 【恶】 神不是罪恶的原因:一切存有皆善,来自神。(all beings are good , come from god ) evil ¹ substance恶不是本体:恶不可独立存在,恶依附在本身是善的本体。 evil = privation of good恶欠缺完美:没有本体所有的善。 evil ¹ positive reality恶不是真实 evil = non-being恶是非存有:恶不是神创造的,恶是“失序”(disorder),倾向 “非存在”/虚无。 “恶”从何来?---人不是必然的存有,故会变(会选择虚幻,犯罪,走向死亡) 奥古斯丁与Pelage的争论:(Pelage是来自印度的僧人,在罗马受欢迎) 奥氏认为人不能避免犯罪。(目的是突出神的“恩宠”) Pelage认为:(1)人犯罪不能归咎于“原罪”(first sin),人有自由选择,罪不是必 然的,基督只是好的榜样。——不要救赎,与教会教义相反) (2)恩宠是不重要的,只是辅助性质,人可自救。
《忏悔录》:“时间”与“记忆”(第十章及第十一章)
背景:母亲临死前的交谈------神秘经验(接触永恒,到了一个没有时间的世界)
在时间的流转中是同一人,有连续记忆;不同时间的分散经验归属同一人 记忆中心是“神”,记忆是神的工具。神是既古老又新的。 探讨时间问题------在人的五官吸引中如何自处(self-mastery)。 人是受做的,经历连续过程,救赎可否摆脱时间?(死亡®痛苦®) 时间是奥秘难解,与永恒相比,价值较低。 提出三个时间:过去(past)-----已完成,不再(no longer),只在记忆中重现 现在(present)----专注(attending) 未来(future)----not yet,期待(expectation) ²“过去”和“未来”不存在,唯一肯定存在的时间是“现在”。 (是主观的,只凭自己感受的内在判断) ( real time is present time ) ²“过去”是“现在”对以往事情的记忆。(把“过去”化为“现在”的图像) ²“未来”是“现在”的一种预料。(期待可能的行动,脑中投射的图像) 时间存在精神中:“过去”与“未来”存在于精神中为“现在” 时间与天体运动计算有关,“现在”是一刻(instant),不可再分。 “现在”是计算时间的界线,但此一刻不能计算/量度 由“过去”至“现在”,流转时才可量度。 (例:读一首诗时,计算它留在印象中的长短/计算它在精神上留下的印象,这时 才可量度。) 大雅博与罗素都认为这说法过分主观(把时间精神化),但奥氏却认为人不能同时掌握三个时间,某程度上定要精神化。 (此亦是多玛斯的说法:time depends on the soul) 奥氏对时间的说法亦非纯主观,亦有客观基础: ²时间与世界一同创造:the world was made with time. the world was not made in time. ²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时间与创造一同出现,未创造前没有时间。 ²时间有转变(有失去),有运动(有前后),无统一性。 时间与永恒: ²神无时间与空间部份,神是“永恒的现在”----人是有时间的,神是永恒的。 time ¬ ®eternal (present) (eternal present/stable) 会过去 timeless 神的一切都是“同时”,无预知。 ²人经历流转,最终达至“永恒的现在”/神。
《忏悔录》:写出心路历程,反省生命,找出统一性,接触永恒。
波其武/波艾修斯(480-524/525) (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
生平:l出身罗马贵族,官运亨通,曾做总督及首相。 l被冤入狱,死于狱中。
贡献:l界乎古典哲学与中世纪哲学。 l对柏拉图等古典哲学甚有研究,曾翻译希腊哲学中重要名词,给与界说和定 义,对后世思想家影响很大。
著作:《哲学的慰藉》(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 在狱中临死前写成,埋怨命运的突变,哲学化身为一女神治疗他,探讨宇宙的目的、理性及源起等。 提出世界的不公平:“神若存在,恶从何来?神若不存在,善从何来?” 卷一:因被诬告入狱,心有不甘,怀疑哲学智慧。女神给与“解药”,提出: 宇宙是否由理性或偶然事件(巧合)组成?是否有目的? 结论:一切源于神,不是巧合。 卷二 :“命运”问题 问:命运以前对他很好,为什么现在要入狱? 答:命运本性变幻,并不稳定,会有转移。(如:财富 荣誉 名位) 结论:没有任何东西是恒常的,唯一肯定的是人会死亡;命运唯一不能拿 走的是:自己是自己的主宰。(态度可改变自己) (坐牢是悲惨的,但有些人在此生活,以此为家,没有什么本质上 是苦难的,如能泰然接受,则一切运气都是好运。)
卷三 :幸福=神/善自身 l神是幸福的本质,不在外物寻求,而在内省。 l“幸福”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 l欢乐、荣誉、名位、财富等都是善的东西,只是“分受”善,追求它即 追求幸福及善自身。 卷四:“恶”的存在 l恶是无力量的(noting),不能使人达到幸福,恶人不是完全和绝对的存在 l行善已得报酬(幸福),善是善的报偿。 l恶人会得到惩罚,惩罚是公正的;恶人若得不到惩罚,是额外的惩罚。 (可持久作恶,是可怜和不幸的。)
l问:为何是非颠倒?好人受罚,恶人得报偿? 如何分神与偶然(机遇)? 答:²一切都是天命安排,没有巧合。(神对一切事物都有所安排,在 神的理性自身已有计划。) ²强调事物有统一整体和不变的计划,这不变的计划在神的自身。 ²命运控制万物在时间中开展。 ²因果链------服务天命/天佑,要接近神,便可超脱命运变化之上 卷五:“预知”的问题:神知其必然为必然 l问:神已预知,人有何自由意志? 答:一切是因果,无机遇/偶然,由天命控制。 l问:既有天命,如何与人协调? 答:“人的认知”与“人的认知”不同,神的认知超越时间(在时间延 续之外),是实时的(immediate),是“永恒的现在”的预知,所有事 物呈现在当下。 神------------天命所见是“现在”(必然发生),神并不会改变事物 事物本身---有自由意志 ( 例 太阳升起------有必然性 人走路---------自由意志 ) 结论:既有天命,亦有自由意志,按不同认知者本性及能力而定。 “必然者知其为必然,自由者知其为自由。”故神的预知与人的自 由意志并无矛盾。
总结: 无原则性:接近“后亚里士多德”哲学。(透过对话解释:近神则不受干扰) 无论证:只有假设及结论。 例 世上一切皆有目的,非偶然 神是幸福/善自身 求善得幸福 波其武是古代哲学最后一人(晚古) 此书是生存指引和情绪治疗:逆境求存,以平静态度面对困境。 此书亦是理性指引,明智而无感情成份,相信理性力量。 有人认为:波氏是“理性主义”,无宗教角色(不强调教会神迹,纯用理性(哲学) 处理问题------离开中世纪建制 亦有学者认为:(1)波氏是不想指示任何教义。 在狱中不宜涉及神学论争。 波氏会否在最后数月放弃信仰? 此书注重人的理性,区分神学及哲学,故对神学保持缄默。 哲学提升人的眼界,使人得到慰藉。 哲学并不改变命运,但令人改变对事物的理解,接受一切,提供希望。 士林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
意义:中世纪在学院(Schola)教学的人叫学院中人(Scholastic),所教的学科便叫 “士林哲学”。 中世纪思想: 教父哲学------护教色彩浓厚,信仰主导理性,是宗教哲学,无真正哲学性问题 士林哲学------²强调理性:用理性穿透(解释)启示真理。 ²不注重内容,重点在其方法(Scholastic method)。 ²用辩证法(dialectic)去解释哲学真理。 问题(question) 辩证法:论证(argument) 结论(conclusion) (不是所有哲学家均采用此法,如圣伯纳Bernard便反对) 产生背景: 黑暗时期(DarkAge):在公元九世纪前二、三百年,部份教父对世俗文学敌视。 (包括St.Jerome ,Gregorg the Great , 奥古斯丁)认为希腊异 教文化不道德,是狭隘的知识观。 6-7世纪:文学一片空白 7-8世纪:无公立学校 第八世纪:卡罗琳王朝的文艺复兴(Carolingion Renaissance) ²查理曼(Clarlemagne法王)重新提倡教育,设立宫廷学校,接纳平民受教育。 (以前只有贵族及僧人才可受教育) ²查理曼邀请英格兰的学者亚尔昆(Alcuin of York730-804)接管宫廷学院,并致力 于拉丁文圣经的手抄本。 ²学校主要以隐修院为主(本笃会),充满神学色彩。 (1)座堂学校Cathedral School (2)隐修院Monastic (3)会士(没落) ²课程(七艺):四科------算术 音乐 几何 天文 (内容) 三目------文法 修辞 辩证 (思考方法) John Erigena (810-877):引入希腊文化,惟非正统,被忽视。 1000-1150 A.D.:文艺复兴-----既有拉丁文学(圣伯纳),又有辩证法。 十二世纪:²大学纷纷成立(巴黎大学1200 剑桥大学1209) 十三世纪 ²辩证法(Anselm)与隐修院(Abelard)对立,神哲学开始有生命力。 ²妇女独立.有自己组织。 ²十字军成立------引入阿拉伯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交流。 ²全盛期------------神学家涌现,如:大雅博 多玛斯 圣文德 杜明会 圣方济各会
学校:由教父哲学至士林哲学 一 隐修院Monasteries------默想圣经 (如 : Monte Cassino ) ²图书馆设备齐全 ²有人抄文本 ²以默读为主(单独) ²以圣经为重 二 Cathedral School------社会化理想 ²主要在法国 ²文学------诗歌 ²社会化神学Solialized Theology ²以谈话为主------在城市中着重沟通、和谐 三 Urban School-----主要在意大利 四Individual Masters-----游学性质,无固定校舍,以个人名气吸引学生,直 接与人沟通。
伊斯兰哲学家: 东方------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 : 回教世界经院系统的创始者 ²波斯人,伊斯兰教神学家 ²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形上学) ²受迫害 西方------阿维罗依Averroes(1126-1198)----拉丁士林学者所称的“批注家” ²在西班牙出生 ²曾做回教国王御医 ²注释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论 ²其学说渗入阿拉伯哲学,被认为破坏亚氏哲学 ²受迫害
圣安塞伦St.Anselm(1033/4-1109)
生平 : 出生于意大利的Aosta 。 在诺曼底读书。 曾当修院院长及主教(Canterbury)。
学说 : 哲学能助了解真理(信仰),且能证明启示真理:用理性指出三位一体的性质,以 及神与人的关系。 被评为神哲不分: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 其信仰与哲学的关系是“信以认知”:先信才能了解,信仰寻求真理。 (与奥古斯丁的理论相似,但用辩证法) 被称“士林哲学之父”。 著作: 《独自篇》:论证神的存在 ²事物中之“善”来自善的事物/善自身/第一因。 ²善是第一因,是终极无限的因。 ²由有限推论出无限:世界有不同程度的完美(degrees of goodness),如:善、 真实、智慧、美,均来自绝对存有,推论神的存在。 (预设有不妥之处) 《论说篇》:存有论证(Ontological argument) ²“神”是独特的,不能想象比祂更大的东西。 ²真实存在比在理解中存在更完美:承认神的存在(存在含义) 知识论a本体论 ²存在本身是非必然的,但存在比非存在更完美。 ²“神”是最完美的,故神必然存在。 此学说引起争论: ²本笃会僧人Gaunilo指出此说法是“假设观念”过度至“真实本体”,无论证 “神”是奥秘的,讲及神只是“神的观念”,“不能想象比祂更大的东 西”是用“神的观念”证明“神的存在”,混淆观念与客体。 2)“不能想象------”不等于神必然存在。 3)“不能想象比祂更大的东西”是虚字,毫无意义。 ²笛卡儿、莱布列兹及黑格尔均支持此论证。 ²康德及新多玛斯主义之Maritain却反对。
大雅博Albert the Great(1206-1280)
生平 : 生于德国的Swabia Lauingen。 1223年游意大利,入“道明会”。 1245年在巴黎获博士学位。 先后在科隆及巴黎讲授神学。多玛斯是他从1245-1248年的学生。 在科隆建立“杜明会研究院”。 先后担任德国及拉提崩的主教。 1277年,为了替多玛斯的意见辩护,前往巴黎。
贡献: 博学多才,除哲学及神学外,对科学(动物、植物、矿物)都有兴趣,有研究探索精神,理论的层次与亚里士多德相近。 为过度时期人物,但十九世纪学者视他为“百科全书”(cocreator),他对事物掌握 甚多,使“士林哲学”有一个非常精细的境界。 除亚里士多德哲学外,亦加入“新柏拉图主义”及奥古斯丁的传统。 一般评价他是多玛斯的老师,但亦有人认为他是与多玛斯齐名(他没有建立系统及综合) 开始区分神学和哲学: 神学------启示数据为基础(信仰之光),至多玛斯时更清楚。 哲学------自然理性,讨论神时,以“自然科学”为主。(第一哲学) 将哲学作一独立学科:²在修会中应用哲学之“辩证法” ²教义是“启示”,不是靠哲学推理结果 ²以神学为首要,但哲学亦有用处
多玛斯(Thomas of Aquinas1224/5-1274)
生平: 出生于意大利靠近拿不勒斯(Naples)的小城 Roccasecca。 父亲是伯爵,五岁时,将他献给Monte Cassino之本笃会做修道士,开始求学生涯。 1239-1244年,在拿不勒斯大学接受传统教育。1244年加入“道明会”,被送至巴黎,途中被其兄弟绑架,拘禁了一年。 1245-1248年,在巴黎成见习修士,跟随大雅博学习。 1252年,回巴黎升神父,并以“道明会”教授的身分授课。 1259-1264年,完成《驳异大全》。 1266年,完成《神学大全》 1273年,遇神秘经验,自称straw,自此再没写作。 (有人认为他是精神崩溃或健康有问题) 1274年,往里昂开会,在途中病逝。(3月7日) 1277年,有人对他谴责,其师大雅博为他辩护。 1723年,教宗若望廿二册封他为圣人。 1879年,教宗良十三册封为“学校主保”。
著作: 释注亚里士多德、小品、《驳异大全》及《神学大全》 《驳异大全》为大学讲义,为护教之作,使外教人(无神论者)易于明白,维护一 神信仰,当时有很多回教及犹太学者跟随。 内容:创造 善恶 启示 《神学大全》内容:有关神学
多玛斯“信仰与理性”的理论: 理性是独立自主的,有自己的权力及领域,不是诉诸权威(圣经、教父、宗教会议),是靠理性分析澄清信仰及其合理性。-------此论点与奥古斯丁不同。 转向经验事物及受造物(感官世界)-----奥古斯丁注重内在世界。 圣文德 : 在内心世界中证明神的存在
多玛斯与前人的不同之处: 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形上系统,称他为The Philosopher。 对理性肯定,认为理性是自足及足够的得救工具。 对艺术肯定,但屈从于超性目的。 摆脱观念,认为哲学不是影子及虚荣。
多玛斯的神学与哲学
神哲学是两种认知的不同方式(两种科学):
| 神 学 | 哲 学 | 目的 | 超性 | 本性 | 前提 | 启示(信仰之光) | 理性(自然之光) | 过程 | 由上而下 (由启示开始至受造物) | 自下而上 (由受造物上升至神) | 法则 | 启示真理 (圣三 降凡 坠落 救赎) | 自然真理 (创造 天命 不朽) |
神哲学认知对象(object)一样,有共同真理,但有不同思考方式。 神哲学内容(content)一样,认知数据一样,但形式不同。 神哲学目标一样-----认识神,真理亦一样,区别在科学(内容及形式)方面,不在人的方面,有统一基础,并不对立。
神哲学的重要分别: 哲学独立:哲学与神学并立,不能约化,恩宠完满了本性。 哲学的限制:哲学不是完满足够的知识,局限在感官经验世界,只能证明神的 存在,不能明白神的本性。受外在世界限制,不能达到人终极的 目的(永福) 。 神哲学和谐的关系:神哲学的真理是和谐的,没有冲突,是来自神(真理之 源),信仰(faith)与自然知识(natural knowledge)是依赖关 系,信仰借用了本性。思想与表达清楚,客观亦和谐。
多玛斯的形上学
“存在”(esse)与“本质”(essence): 希腊哲学:“存在”是明显的,不用问“为何存在”。 多玛斯:讨论神“为何存在”,有人称他为“存在主义”。(与沙达的不同) 他认为神是独立存在的,是自我维持的,神是“存在本身”,其它事物 只是“分受”神的存在。 是“潜能”与“实现”的关系:存在令本质能实现 actualiqesaens 不是真实的区分(real distinction),而是独立的区分(separable things) God esse = essence 神的本质就是“存在” creatures esse¹essence 受造物的本质不包含“存在”(只是构想) 例 人是非必然性的,只是分受神的存在。 “存在”影响“本质”,“本质”决定“存在”:如-----人的存在 猫的存在 两者同时具现,缺一不可: 没有“存在”,“本质”不立。(no essence without existence) “存在”亦不能缺少“本质”。(no existence without essence) 受造物是“本质”及“存在”的组合:无一单纯性,非必然性,不稳定(可有本质, 但可不存在)必须来自根源(神)。
天使的形质组合(hylomorphic composition): 一切东西都分质料及形式(prime matter & form),质料未变成对象前,是纯潜在性 (pure potentiality),要靠形式来决定,只限于有形体的世界。 形式的上升秩序和阶级: God---------------------pure act , uncreated , infinite , pure spirit angel ------------------created , finite , disembodies man’s soul-------------created ,finite , embodies , rational animal-irrational sensitive forms vegetative forms 在阶梯的最高点是神,是绝对的单纯性;在形体世界的顶点是人类存有,一半灵魂 一半形体:因此,介乎神和人之间必存在着全都是灵魂而又不具有神之绝对纯一的 某种存有——天使。 l 天使是中间点,在“一”“多”之间。 l 天使有灵性,但非神,无形体,非物质。 ( 形体世界 substance = matter + form 天使 substance = form act + potency ) 每种天使只有一个,每个天使都是一种不同的新的等级,不同形式的天使按认知对象而有区分,如:seraphim(六翼天使---了解神自身之善,焕发爱之光芒,是最高的天使群) virtues(有德天使------与天体运行有关系的天使群) 护守天使(与神对个别受造物的摄理有关的天使群) 多玛斯的五路论证
a priori(先于经验)------圣安塞伦认为神必然存在,不用诉诸经验。 a postieriou (后验)------多玛斯认为要依赖经验,观察后才知神的存在。 第一路论证:从“动”来证明 motion:potencyaact 在动中,潜能至实现 本身不能动,要由另一已实现之物推动(unmovied mover不动的原动者)。 不能有无限系列(infinite series) 是宇宙因果链--------推动者a天体a有形世界 l 第二路论证:从“形成因的秩序/系列”来论证 u动因efficient causea1st cause第一因 u 有一连串系列动因,但无一是自己的因(自己不能推动自己) l 第三路论证:从“必然存有”来论证 Necessary Being u受造物是非必然存在,可存在,可不存在 u非必然存有来自必然存有 contingentßanecessary l 第四路论证:从“存在的等级”来论证 Digress of Being u有比较的判断----这个比那个更好 这个比那个更美 u highest degree(真善美自身) higher term l 第五路论证:从“目的”论证 finality & order u世界事物有智力指导(intelligence),朝向一目的 u世界事物和谐有序,有设计师 orderaorderer/designer 总结: u第一路论证:把偶有性论证应用到运动(变化)上。 第二路论证:把偶有性论证应用到因果秩序的产生。 第三路论证:从偶有性出发的证明------最基本的证明 第四路论证:应用在完美 第五路论证:应用在目的性 u每一论证有存在基础,有经验的观察。 u每一事物均有足够理由: 变化(运动)必须有不动的原动者做为它的充足理由 因果链必须有无因的原因做为它的充足理由 有限的完美必须以绝对的完美做为它的充足理由 自然中秩序的目的性必须以理智(设计者)做为它的充足理由 u不能有无限系列,一定要找出第一推动者-----神 u是一个论证的五个部份,或五个论证(各自独立,显示不同的面,相辅相 承) 多玛斯的模拟analogy
l若用单义(univocal)(如:人是伟大的 神是伟大的),便不能精确说出神的本性。 若用歧义(equivocal)(如:wise good),因从受造物的观点看,有扭曲(污染),则不能让人认知神。 l多氏用模拟(analogical):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如:God is wise. ---------------------------------------肯定 God is not wise.(not simply wise)--------------否定 God is supremely wise. 同时肯定与否定。 l当人认知时: 受造物→神 但真实是:神(善自身)→受造物 l人对神的认知是人对神的表述(从不同角度),故在真实中(reality),神在先 但在意义中(meaning),神次要。 l人用不同的表述,最终指示同一本质──“一”
l有关评论: (1)“不能有无限系列,一定要停在第一因。” 回应:只要有“先于推动者”,不用找第一因。 无法证明终极点(不动的原动者、第一因),只看见动因、生灭、秩序, 超越感官,只能相信。 神的性质(第一因、不动的原动者、必然存有、真善美自体、宇宙设计师), 只分五路分别证明,能否汇聚在某一点? 回应:u即使全部同时汇聚在某一点,仍不能证明神。而认知的神不一定就是 崇拜的神(慈悲、智慧、公义、怜悯),属性不同,是“哲学家的神”。 u“五路论证”未穷尽,只是第一阶段讨论神的存在,应放在整体来看。 多玛斯哲学的贡献: l多玛斯的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加上“新柏拉图主义”。 多玛斯“唯实”,在两极端走中路,温和而创新,与圣文德及董思高不同。 ( 圣文德----主情 董思高----主信 多玛斯----主知 ) 多玛斯的哲学是实时性的经验论证-------从经验发现神的存在。 多玛斯哲学的现代意义: u多氏哲学是唯实论------对“超越”的开放,相信理性可认知真实本身。 u现代的哲学-----------☆唯物论(马克斯):对“超越”封闭,以人为中心 ☆泛神论(胡思梦) ☆存在主义(沙特):人存在行动才创造本质------人本 ☆实证论:一切要经验证,要有数据。 u多玛斯的自然科学(五路论证主要讨论生成变化becoming的现象),不大适合现代人的观点,但科学不能解决很多问题,评论多氏哲学应从整体观察。
圣文德St.Bonaventure(1221/1217-1274)
生平: l出生于Bagnorea(罗马以北)。 l1232-1246年,在巴黎读书。 l1243年,入“小兄弟会”。 l1253-55年,在巴黎大学教书,1257年,成公众人物,与多玛斯代表各自修会。 l1273年,被选为枢机主教,出席里昂大公会议后逝世(1274年7月15日)
圣文德与圣方济比较: l将圣方济理想落实于修会中。 l其神哲学受圣方济影响:圣方济生活简朴,圣文德由体力劳动的克己进入知识上的自律(宣讲与护教的需要)。 l圣方济一生与神共融,与神结合,透过基督走向天主(圣贤之光) 圣文德有神秘的教义,只集中研究与神有关的事物,灵性旨趣倾向神修,排挤亚里士 多德的形上学。
圣文德与奥古斯丁比较: l奥古斯丁是忠心的信徒:¨神与灵魂的关系 ¨人的生命是迈向天主的进程 圣文德:穿透神的奥秘,人的灵魂迈向天主(共融) 《心灵迈向天主的旅程》---神秘论(经典的神秘学) l受奥氏影响:受造物参与“光”(新柏拉图主义):人的知性要接受神的光(innate light) (与生俱来的光,是真理的标准)
神哲学理论: l神哲学不能分开:同一基督教智慧。 l主要是神学家,其哲学只是偶然 l主张权威,信仰指导:认为哲学家可假设神的存在,但重点犯错。 (不能看人的超圣目的:永福与肉身复活,只看到第一因便停顿) (神是三个位格,哲学家不能知圣三,故不能达完整真理) l指出亚里士多德只是自然哲学家(感官事物),不是真正形上学家(神按典范创造世界):奥古斯丁与圣文德较接近柏拉图(理型世界) l反对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是永恒的(eternity of the world),否定创造及神之天命。 倾向“新柏拉图主义”,但非完全排斥亚氏:知识论(感官认知)亦依据亚氏逻辑) l哲桑E.Gilson不认同圣文德,近世学者多认同哲桑意见,因为: 亚里士多德之逻辑及形上学被普遍认同 圣文德用亚氏逻辑,但没有接受其精神(人的心灵迈向天主)
圣文德“论证神的存在”
l从“灵魂与神的关系”论证:灵魂上升至神的阶段。 l神是经验之神(祈祷崇拜之神),神在物质世界自我展现,由内论证.(与多玛斯不同---由感官世界论证) l不是无能力发展精确及有系统之逻辑论证,但神的性质是明显的,故不用详细论证。 l完美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innate),而受造物是不完美的,可证明有绝对完美(神)。 l笛卡儿的理论相同。
圣文德的三个论证: 一 人神关系(内在知识):(与奥古斯丁及安瑟伦相似)先于经验(apriori),认识自己即认识神。 u在“绝对知识”及“绝对无知”间有很多程度: ²错误的认知(谬误):nature-------error existence----ignorance 例:偶像崇拜者肯定神的存在,但对神的本性有错误理解。 ²不完整的认知:偶像崇拜者不拒绝神的存在,对神的观念并不是完全无知, 并不怀疑神的存在。 u人对“永恒的智慧”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喜爱完全不认识之事物,故神是存在的。(例:人对幸福有自然的渴求,但幸福是在于拥有绝对的善──神,故人渴求神。) u神早已存在人的灵魂中,神与灵魂都是智能(intelligible),但神是superior intelligence,因神是原型(archetype),两者有和谐关系,故认知自己即认知神。(透过自己认知神) 二 因果关系:与多玛斯接近。 u论证的起点不限:一事物之诞生,有第一存有。 u不精确的证明:主情 ²神自然存在,是不可怀疑的真理。 ²不选择论证起点,只收集论证。(神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存在,故不用证明------自明) u不注重感官世界,早有神的观念,与多玛斯不同。 多玛斯:五路论证(construct)------由感官经验开始 圣文德:自明(discover)-------------在内心发现神的存在。 u一切知识与生俱来---------回到第一论证 三 神存在是绝对的明显(God is):第一法则(与安塞伦相似---神是独特的,不能想象比祂更大的东西) uGod is. 述词(God已包含存在的述词,God是必然存有,是不可怀疑的真理) uGodaexists(神存在等于本质)------回到第一论证 圣文德、多玛斯与 奥古斯丁: l 多玛斯:由感官认知开始a推出有一超越感官之神 圣文德:由感官世界开始a内在认知神的存在--------靠信仰之光 奥古斯丁:肯定有个别真理a普遍真理a绝对真理 l三人理论相似:神早存在灵魂内,但人不觉察到。
多玛斯与圣文德比较:对神的认知 l多玛斯-----依靠感官世界(客体),发掘神的存在。 圣文德-----探索自己的灵魂(内在),便可认知神。 l多玛斯-----任何时间可探索感官世界,不关乎进程 圣文德-----由真理证明神,要修德(净化),才可看到。 l多玛斯-----推论(infer):由感官世界的数据,推论出神的存在。 圣文德----发现(discover):对神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自明
圣文德如何论神: l人与神无共通词语,单义(univocal)与参与(participatory)不适合。 (god creatures不能用being) l受造物是模仿神,共通之处是:“受造物是神的外在表达” 相似模拟(analogy of resemblance):受造物是神的影子(shadow)、肖像(image)、 足迹(vestige) l神是一切受造物之典范。 l人是理性的受造物,最接近神,最能表达神(有意识地服务神)。 l肖似视乎有多少思宠而定,故分很多等级:天上之灵(真福)(直观天主,最高级) 天使 人 l以圣贤为中心,反映在受造物中。 l圣贤(耶稣)是最好的肖像(world-cosubstantial image),是受造物的镜子,感官世界是影子及足迹。 l灵魂进程是影子及足迹,默观自己,使上升至天主。 l圣文德是神学家,亦有哲学。(既有信仰,亦有理性)
董斯高Johannes(John) Duns Scotus(1266-1308) 生平: 生于苏格兰。 1291年封圣职,其神学教育在巴黎大学及牛津大学完成。 1303年,因不满当时法律,拒签皇室文件,被逐出巴黎。 1305年,获巴黎大学博士。 1307年赴科隆,翌年病殁。 贡献: 在哲学史地位比圣文德大,影响中世纪哲学三百多年。 多玛斯是“道明会”的权威,认为宗教与哲学不相冲突;而董氏是“方济会”的大将,其学说有很多与多氏相反,主张神哲分离。 是一位有独创性的哲学家:注重意志(primacy of will),较重爱,无多氏之冷(重理 性)。 有部分亚里士多德哲学并形成系统。 论神 : 多玛斯 | God angel man animal vegetative forms | 神
多层 受造物认知 | Henry of Ghent (巴黎思想家) (1240-1293) | Creator/god creature | Being 有二概念 : 适用于神 亦适用于受造物 | 董斯高 | infinite being 必然 finite being 非必然 | Being是绝对,是单义,是形上学之being as being 不确定,无正面内容 超越人的认知,无直观 |
¨在概念上单一,在真实中(reality)仍有分别。 ¨单一存有概念,但有不同形态。 ¨神之意志(will)是决定性,并非由善控制,而是由神控制善的选择。 ¨神之意志是善(公义、良好等在神之意志中是善),否则便是恶。 ¨在伦理上是非决定论(ethical indeterminism)。 ¨多玛斯主“知”;董斯高主“信”。 ¨intellect与will的关系:董斯高认为意志较重要,是cause of intellection, 也是知的原因(控制认知),intellect是occasional cause 多玛斯认为能力最重要,认知是首位(首先知道是善,便追求善的事物) ¨多玛斯先证明神存在,再证明神之属性;董斯高说明神存在亦包含属性,模拟概念是单义论(univocal),有别于所有士林哲学家。
奥坎William of Ockham(1290/1300-1349)
生平: 出生于英国的沙瑞Surrey。 曾在牛津学习神学。后来在巴黎大学成为哲学和神学教授。 由于他的“唯名论”与教会不合,常被攻击。 1323年,被牛津的宗教法庭判为异端,教宗命他到阿微农 (Avignon)为自己的学说申辩。由于他的许多意见与教宗不同,因此被幽禁在自己的修道院里四年。 1328年,他逃至德国找到当地诸侯的庇护。 1349年病逝。
贡献 : 方济会士,地位重要,在十四及十五世纪有相当多信徒。 是神学家,亦是哲学家。 是一富争论性人物(在教会中曾反对教宗) 是一个破坏者(被称为剃刀razor):认为不必要的理论必须删除(格言:不用的东西,不要增多。Entities are not to be multiplied without necessity) 是一位独立的思想家,埋下现代哲学的种子。
形上学之共相(universal): 一 Ultra-realism实在论------极端 独立存在 是真实的 二 Moderate realism唯实论------温和 in mind 精神 in thing 具体事物 in divine mind 典范在神 三 Nominalism唯名论 共相不存在,共相是心灵的概念intramental,只存在精神内,不在精神外。 共相是自然符号natural sign(conventional sign 约定俗成之符号) 例:中文 英文 法文 (人) (man) (I’nomme)------不同文化有一约定俗成符号(不同词语表达) (牛) (cow) (vache) 共相是共通概念,存在精神内。 真实(real)是个别事物(individual things) 例:唯实论-----A B C 人性典范在神 唯名论-----A B C 有共同人性,存在精1中 逻辑:This man is running. 代表个别的人(singular thing) Man is animal. 代表所有人 (all men ) 总(splices):是不真实的,只存在精神中 奥坎如何论神: essence 与existence 同一事物,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概念) 单义论(univocal-being):有限制,无法认知神(不能肯定神的存在) (奥古斯丁及安瑟伦:a priori 毋须透过经验已知神的存在) 论证不肯定(probable):质疑多玛斯的“五路论证” 第一路(不动的推动者)----不肯定,质疑不一定是神,可能是 某一天使或human aoul 第五路(目的论)-----无法证明个别事物是朝一目的进展,,或是自然的必然性,不一定是神的关系。 无法证明宇宙有一目的和秩序。 第二路(动因)-----可能是天体,无法证明是神推动。 新论证:有第一保存者(1st conserver) ¨无法证明神是唯一(unicity) ¨可能有一终极实体(1st conserver)保持这世界 ¨可能有其它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一1st conserver
中世纪哲学没落
奥坎:神之能力是否无限,本质上是否可能,因神不能做本身是矛盾之事(本质无 可能之事) Robert Holcot(道明会士):认为无可能证明神及纯灵(pure sprite)之存在 Nicolas Antrecourt:认为无本体、理型、物料、心灵等的存在 唯名论: ¨知识论:认为认知有限 ¨知识论本身注重直觉(intuition knowledge),不注重感官知识抽象化概念。 (多玛斯的知识体系是抽象的abstraction) ¨知识论削弱理性能力(溶解) 推翻教会传统 无理性论证,出现神秘家、寓言家:教义®理性®神秘主义 是破坏时代,亦是丰盛时代,科学、艺术、文学昌盛。 十四世纪,文艺大放异彩,蕴酿十五世纪的卓越成就。 (十三世纪:多玛斯、大雅博、圣文德-----哲学丰盛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