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哲学殿堂

关于单个的人的基督教生存论---祁克果宗教哲学思想述评(上)

时间:2010-02-11  来源:网络  作者:孙毅 点击:


把会众----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单个的人----联结在一起的是那共有信念;而联结公众的纽带----或其松散性----则是:数量就是一切。会众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保证了该群体。而公众则是一个四不像的怪物。在会众群体中,每个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它在质上再现了那大宇宙,以至可以真实地说,知道了一个就知道了全体。而在公众中,单个的人不存在,全体也不存在,不可能说知道一个就知道了全体,因为没有“一个人”在这里。

因此,可以把会众的这个基本特征归结为这样一个关系顺序:单个的人--信念(上帝)--会众,这里信念(上帝)是联结各单个的人的中项。但这种关系顺序是单向的吗? 会众关系对单个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没有什么影响吗? 会众群体对单个个人的信仰是否是一个必要因素?祁克果显然遇到这种问题的挑战,因为他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更进一步反映出单个的人与会众群体的辩证关系。
在祁克果看来,单个的人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依赖会众群体,换句话说, 单个的人与上帝的关系需要会众关系的补充,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因此影响到单个的人与上帝的关系。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单个的人与上帝的关系,如果一直维持一种激情的状况,在祁克果看来, 则是一种过于紧张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人脆弱的承受能力:

在我看来,为上帝所知乃是生活的无限重负。 只要身边有个上帝, 每一个30分钟都变的无限重要。没有人能够像这个样子坚持活上60个年头。

会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这种单个的人与上帝之间过于紧张的关系的一种缓解。 缓解可以以多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单个的人可以彼此交流自己对与上帝-关系的经历。
其次,当单个的人与上帝的关系出现偏差时, 其他人可以借着相互的交流来给予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会众对于保持单个的人信仰的纯正,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单个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仍然是目标与规范。但当某个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出现病态时,就要暂时地把群体或“会众”当作中项。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单个的人与会众的关系顺序变为:单个的人---会众---上帝(信念)。这种关系对于会众之为会众的本源性关系,单个的人---上帝(信念)---会众, 形成一种补充性关系。然而,相对本源性关系而言,这种关系只是一种补充性的关系, 用祁克果自己的话来说,是出于对人的让步:

这里,正是在这一点上,可能显明出宗教群体的意义,就是说,当上帝的意念对单个的人变得十分强烈时,他要有其他人能够与之交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群体不是最高意义上的,而是考虑到人的软弱所给人的让步。

这种性质规定了会众群体作为中项的意义,也因此限定了这种关系所占据的地位。它与上帝(信念)作为中项的本源性关系之间,如果说有一种辩证性联系的话,主要体现在这样一种平衡:支持单个个人去修复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而不是妨碍单个的人与上帝的个人性关系;提供生息,却不鼓励停留在这里;提供协助,却不强行替代本源的关系。
总之,上面的分析显明,祁克果已经认识到,会众群体对于单个的人的生存确是一个真实和有意义的条件。因此,从上述单个的人与会众群体间的辩证关系,祁克果给我们展现出他所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如果这种会众间的关系就是祁克果所向往的人的社会关系的话,这种具有宗教和伦理色彩会众群体无疑是一种十分理想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祁克果原着中译文本:

《或此或彼》(上下卷),阎嘉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恐惧与颤栗》,刘继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重复》,王柏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论怀疑者/哲学片断》,翁绍军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一版。
《致死的疾病》,张祥龙等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十八训导书》,吴琼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祁克果的人生哲学》,谢秉德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香港),1963年初版。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晏可佳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2研究文献:

Beabout,Gregory R.,Freedom and Its Misuses: Kierkegaard on Anxiety and Dispair, Marquette Univ. Press, 1996.
Brown,James,Subject and Object in Modern Theology, SCM Press LTD,London,1955.
Buber,Martin,I and Thou,tr. Walter Kaufmann, Simon & Schuster, 1970.
Carnell,Edward J.,The Burden of Kierkegaard,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5.
Collins,James,The Mind of Kierkegaard, Chicago: Herry Regnery Co.,1953.
Come, Arnold B., Kierkegaard as Theologian, McGill-Queens Univ. Press,1997.
Connell,George, To be One Thing--Personal Unity in Kierkegaards Thought, Mercer Univ. Press, 1985.
Connell,George B. and Evans Stephen C.,Foundation of Kierkegaards Vision of Community,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2.
Crites,Stephen, In the Twilight of Christendom--Hegel vs Kierkegaard on Faith and History, Pennsylvania: Chambersburg,1972.
Dupre,Louis, Kierkegaard as Theologian: The Dialectic of Christian Existence,New York: Sheed and Ward,1963.
Eller,Vernard,Kierkegaard and Radical Discipleship: A New Perspective, Princeton Univ. Press, 1968.
Elrod,John W.,Being and Existence in Kierkegaard Pseudonymous Works,Princeton Univ. Press,1975.
Elrod,John W.,Kierkegaard and Christendom, Princeton Univ.Press, 1981.
Evans,C.Stephen, Kierkegaards "fragment" and "Postcript"--The Religious Philosophy of Johannes Climacus, Humanities Press Inc.,1983.
Evans, C. Stephen, Passionate Reason--Making Sense of Kierkeaards Philosophical Fragments, Indiana Univ. Press, 1992.
Evans,C.Stephen, Faith Beyond Reason--A Kierkegaardian Account,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98.
Gouwens,David J.,Kierkegaard as Religious Thinker,Cambridge Univ.Press,1996.
Gracia,Jorge J.E.,Individuality--An Essay on the Foundations of Metaphysics,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1988.
Gracia,Jorge J.E.,ed.,Individuation in Scholasticism--The Later Middle Ages and the Counter-Regormation,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1994.
Hannay,Alastair,Kierkegaard,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1982.
Hannay,Alastair and Marino, Gordon D.,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ierkegaard,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8.
Heidegger,Martin,Being and Time,tr.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62.
Johnson,Howard A. and Thulstrup,Niels,ed. A Kierkegaard Critique,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 1962.
Liehu,Heidi,Kierkegaards Theory of Stage and Its Relation to Hegel, Helsinki, The Philosophical Society of Finland, 1990.
Lowrie,Walter, Kierkegaard,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2 Vol.),1962.
Malantschuk,Gregor,Kierkegaards Thought, ed. and tr. H.V.Hong and E.H.Hong, Princeton Univ. Press, 1971.
Miller,Libuse Lukas, In Search of The Self--The Individual in the Thought of Kierkegaard, Philadelphia, Muhlenberg Press,1962.
Pattison,George,Kierkegaard and The Crisis of Faith, London,SPCK,1997.
Perkins,Robert L.,ed.,International Kierkegaard Commentary: The Sickness unto Death, Georgia: Mercer Univ. Press, 1987.
Pojman,Louis P.,Logic of Subjectivity:Kierkegaards Philosophy of Religion,The Univ.of Alabama Press,1984.
Poole,Roger,Kierkegaard: The Indirect Communication, Univ. Press of Virginia, 1993.
Price,George,The Narrow Pass--A Study of Kierkegaards concept of Man, Hutchinson of London, 1961.
Rae,Murray A.,Kierkegaards Vision of the Incarnation--By Faith Transformed, Oxford Univ. Press Inc.,1997.
Rosas,L.Joseph, cripture in the Thought of Kierkegaard,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s,1994.
Stack,George J.,Kierkegaards Existential Ethics,The Univ.of Alabama Press, 1977.
Swenson,David F.,Something about Kierkegaard,Minneapolis: Augsburg,1941.
Taylor,Charles,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it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Press, 1989.
Taylor,Mark C.,Kierkegaards Pseudonymous Authorship--A Study of Time and the Self, Princeton Univ. Press,1975.
Taylor,Mark C., Journeys to Selfhood: Hegel & Kierkegaard,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Thomte,Reidar,Kierkegaards Philosophy of Religion,Princeton Univ.Press,1949.
Walker,Jeremy, Kierkegaard:The Descent into God, McGill-Queens Univ. Press, 1985.
Westphal,Merold,Becoming a Self,Purdue Univ. Research Foundation, 1996.
Wyschogrod, Kierkegaard and Heidegger: The Ontology of Existence, Humanities Press, 196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马丁.布伯,《人与人》,张健等译,作家出版社,1992年。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杨大春,《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的精神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平,《生的抉择》,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王齐,《走向绝望的深渊-克尔凯郭尔的美学生活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曼弗雷德.弗兰克,《个体的不可消逝性》,先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后 记


对“个体问题”的关切始于数年前读海德格尔的著作。读祁克果的著作使我对这个问题的宗教背景似乎更清楚了一些,尤其是从他那里感到与这个时代人的生存的靠近。然而,读祁克果的作品确实是对精神的一种励炼。在这两年的研读中,一方面常常为他作品中所涌现出来的出人意外的思想睿智所折服,另一方面,由于他作品文体的风格,在力求把握他时所经历到的精神的焦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也是祁克果所预见和期望的,他也许希望他的作品对于学术性的分析能够表现出一种抗拒力。
在这三年的学习中,导师赵敦华老师对于我的研读和论文的写作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不仅在论文的指导上,同时也在为人为学踏实认真的态度上,让我学习到许多终生受益的东西。维真学院的许志伟老师对于论文从开始构思到写作完成,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他帮助我们得到的去维真学院学习的机会,使我们有可能收集到许多宝贵的资料。这里也要特别感谢靳希平老师和张祥龙老师,他们对论文的写作和改进都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建议。这里也借此机会感谢游冠辉和董江阳,以及不能一一提到的同学和朋友,我们在一起居住的时候所常有的讨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了论文的构思与写作。最后,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由于他们的全力支持,使我这三年的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上一篇:高尚与卑鄙下一篇:上帝、时间和永恒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