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教人士指出, 都市发展逐步影响宗教清静地,他们强调社会发展应顾及人的心灵需要,宗教信徒亦可从积极回应社会发展。
近年偏远地区的发展开始影响区内的宗教静修场所,例如圣神修院旁兴建港铁港岛南线和地产项目;大屿山佛教禅修地鹿湖范围内,有团体发展骨灰龛。
圣神修院院长林祖明神父说,都市发展既带来影响,亦有机遇,信徒宜正面看待发展趋势。他早前对本报说,现在修院的交通比以往便利。
“昔日舂坎角静修院和修会的隐修院附近没有太多建筑物,现在已筑起住宅。”对于都市化逐渐影响偏远的宗教静修场地,他说:“社会偏重经济,人的精神被视为次要,故此发展有时未考虑到相关问题。”他说心灵健康为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需要静修场所。
“信仰非要边缘化,也可积极面对发展。”林神父认为,宗教场所不一定要逃离发展,反而可作为城市中关顾心灵的标记。
佛教衍空法师说,土地发展未有理解到宗教团体的需要,他期望当局在规划上兼顾到宗教团体。
“宗教静修场所也是神职和各宗教修行者的心灵支柱,发展时不应只讲法律,而忽略这些场所对社会和谐的重要。”衍空对本报说,法治固然要尊重,但当局应体谅宗教团体,勿对静修地施加过多的限制,同时也要明白宗教场所对社区的重要,并减少商业发展和地区开发带来的问题。
文化研究学者马国明称,香港的清静地受发展影响,只是问题“表症”,背后涉及发展主义。他说,发展把空间“压缩”,牺牲了部份地点,兴建高铁便是一例。“惟社会大众未觉察到问题所在。”他说。
马国明亦有到避静所退省,他说,信徒应从整体角度关心发展议题:“与其担心没有地方避静,倒不如关心海下湾、维港(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