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曼(John H. Newman) 1801年2月21日生于伦敦,十五岁皈主,十九岁毕业于牛津大学,二十四岁成为牛津圣阿尔班.贺学院副校长,三年后担任圣玛利亚教堂助理。他早期强烈反罗马公教,甚至称教宗为“反基督”,后来因渐渐认同圣公会之高派教会(High Church)的理念,最后转向天主教。
纽曼口才出众,加上不可挡的魅力,每次布道,都能吸引大批群众。三十二岁那年,他因工作繁忙及精神上的挣扎而感到心力交瘁,不得不休息,便安排了义大利之旅。在罗马与天主教首长诉说自己内心的交战,以及如何渴望看到圣公会能够复兴,接下来的旅程却是他生命中最痛苦难熬的时刻。他因气候炎热,染上了西西里热症,急欲返回英国,却苦无交通工具。后来终于登上一艘满载橘子的船,在船上觉得度日如年,偏逢海上大雾,被迫停在撒丁岛与科西嘉岛间。身心煎熬的纽曼几乎绝望,而在1833年6月16日写下了这篇祷词,祈求上主指引。这首名为“云柱”的诗,是比拟天主引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在旷野中前行的情形(出13:21-22)。
第一段歌词无疑在描述他精神情绪上的冲击,飘泊在茫茫大海中,不知方向和目的。第二段是自讼自承的告白,大概是指自己早年的骄纵不羁。第三段最后两句话则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我心所爱笑容”(angel faces)是指过世的亲人,因此这首歌后来常被用于丧礼中;有人则认为是指天使显现的异像,纽曼年轻时曾有过,但后来不复得,而一直引以为憾;也有人说这只不过是指他在返回英国时,期待见到亲友的熟脸孔。
纽曼回国后,积极推动“牛津运动”。他与不少有识之士一样,忧心教会僵化,却又不认同自由派改革的作风,转而研究教会的神圣性、宗徒传承性、礼仪及圣事的重要性等。这种对教会的热爱及对传统的执着,使这批学者和教士越来越接近天主教。这首诗歌事件十二年后,纽曼终于完全脱离圣公会,皈依天主教。
往后的日子纽曼继续写作,主持祈祷中心、大学等。由于他对信仰的心理洞悉、教义的发展,及对宗教教育方面的深刻见解,被公认为当代一流的思想家;再加上他特殊的行政能力,在1879年由教宗良十三世擢升为枢机。纽曼枢机逝于1890年8月11日,被同胞誉为“一代英国人、一代圣者”。但对大多数基督徒来说,这首慈光歌所呈现的纽曼,是一位在困难疑虑中懂得承认自己的有限和缺失,并全心依靠上主的“信者”。
“慈光歌”作曲者约翰.戴可仕(John B. Dykes) 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有名的教会作曲家,所写的歌曲不下三百多首,其中多首歌至今仍流传。本曲是他专为纽曼的祷词所写,作于1865年。调名就是拉丁文的歌名Lux Benigna - 柔和的光。
在《名曲动人的故事》一书里,描写纽曼搭乘那艘载满橘子的船,在邦尼法晓海峡等候海风,准备扬帆起锚的情况,颇有助于对本诗的了解:
船长指挥船员们搬动一箱箱的橘子,以免在炎日之下腐烂。纽曼不耐烦的喊说:“船长,何时才能开船?”船长回答:“我们比你还急。以这种太阳,再过几天,我们的橘子都烂光了。”“你毫无办法吗?”纽曼在甲板上踱来踱去。船长一面工作一面说:“一步一步来。青年人,一步一步来。我们航海的晓得等风。”纽曼觉得这话有些微责备之意,自言自语道:“一步一步……我要用跳的,才不是一步一步来!”他向船长喊:“船长,把风唤下来!”船长没理会他,照旧不慌不忙的说:“我能妄自尊大的蔑视上主,只为个人利益而求祂把风放出来吗?先生,我不能让骄傲冲昏了头,只选择自己的道路。那位掌管风的天主会在祂认为恰当的时间,按照所指定的方向,叫风吹在众水之上,使它们再度活跃起来─我们要等到那个时候才开船。”
白天很快就变成又湿又热的晚上。船长来到甲板上,看见纽曼和朋友在散步,便指着天空说:“那颗星亮了。假如今晚起风,帆便可用微风行驶,平安到达要去的港口了。”纽曼问: “就借看那颗小星星吗?”船长回答:“白天需要太阳,晚上一颗小星星就够了。”
纽曼说:“一颗小星星?我期望太阳作我的引导,上天却差遣一颗星;我期望在中天光辉夺目的太阳下,发现上主对我一生所定的计划,祂却差遣那柔弱的星光来指示我道路……一步一步的来。”他的态度突然改变:“现在我知道上主叫我流落在这里,为教导我学习。我从前是瞎子,现在清楚看见了。”
就因那瞬间的感动,因所感受到的亮光,纽曼作了这三段诗,描述他从疑惑到坚信,从紊乱到肯定的灵性旅程。
恳求慈光导引脱离黑荫,导我前行!黑夜漫漫,我又远离家庭,导我前行!
我不求主指引遥远路程,我只恳求,一步一步导引。
向来未曾如此虚心求主,导我前行;我好自专,随意自定程途,直到如今!
从前我爱沉迷繁华梦里,骄痴无忌,旧事乞莫重提!
久蒙引导如今定能继续,导我前行,经过洪涛,经过荒山空谷,夜尽天明,
夜尽天明晨曦光里重逢,多年契阔,我心所爱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