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本位

初期道教的现世性与基督教的超越性

时间:2009-01-18  来源:  作者:查常平 点击:
初期道教的现世性与基督教的超越性
——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方面审视
 
 
 
 
 
The Worldliness of Daoism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Christianity, in Their Primitive Development
---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Way of Believing and Its Contents.       Dr. Zha Changping



    初期道教,在时间上指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道教。其核心教义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或“肉体成仙” 。信徒的个人人生理想是“精、气、神三者混一而成仙”;其宗教共同体的目标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即实现肉体生命的共在。道教的初期,相当于基督教的逼迫时期(100-313)和国教时期(313-590)。初期的基督教,应当指主后30-100年期间,其标志为耶稣复活升天事件与使徒约翰完成启示录(约95)。本文将从初期道教与基督教的信仰方式及其内容着手,审视它们所表现出的现世性与超越性的差异 。
道教产生的时代,正逢广义玄学兴起的时候。广义玄学出现在东汉末年以发扬儒家为传统的经学走向衰亡的时代,渗透在魏晋的种种文化思潮中,正始十年为其昌盛时期。广义玄学是魏晋人日常生活的哲学化形式,道教是其日常生活的准宗教化形式。在人们不再信仰儒术后,他们只有寻找新的信仰在观念上在终极的意义上解释自己的生活。两汉官方的经学转化为魏晋的广义玄学,民间的种种信仰转化为以现世性为内在特性的道教。初期道教源于巫术、神仙术、五德终始说、谶纬及道家学说。这便是道教诞生时的时代精神特质。
所谓现世性,就是指道教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旨规。对于后者,初期道教的创立者们往往采取了同现世皇权对抗或合作的形式,因为太平世界必须在信仰者的今生得到实现;所谓超越性,就是指基督教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对于后者,不仅耶稣而且他的门徒们都采取了顺服上帝旨意、忍耐现实逼迫的形式,因为上帝之国客观上不取决于人为的努力。
道教在起源上承袭了巫术、神仙术、五德终始说、谶纬的现世性,这和基督教诞生时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所体现出来的超越性形成对照。耶稣时代,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以及邻近的外邦人,都充满对弥赛亚的盼望;彼得代表其他门徒宣告耶稣为弥赛亚(马可福音8:2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初期基督教为什么具有超越性与末世论倾向的一个原因。正是耶稣作为被盼望的弥赛亚的到来以及他升天应许基督徒他必再来,产生出初期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末世论教义。
道教的信仰方式源于巫术与神仙术,其信仰的范围由五德终始说所设定。谶纬把道教纳入日常生活宗教化的文化传统。墨子学派涉及天、鬼、幻术,构成道教思想的渊源之一。道教这种现世的宗教,事实世界是它的彼岸世界,过去先秦的典籍是它的经典的思想发源地。道家在本质上最接近于道教。道家以天地阴阳气这些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存在,以人的长生为学术使命。这离道教的肉体成仙学说只隔一步之差。从历史演进看,巫术是原始人的宗教,神仙术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宗教,谶纬是东汉后期的宗教,五德终始说是关于它们的思维方式的宗教,道教是这些宗教的总纲。
由于信仰方式与信仰目的的不同,人类创造了不同的宗教。道教以现世人生的不朽为信仰目的(“致太平”,不过是这种目的附带产生的现世结果),以信仰事实性的力量为信仰手段。这种现世的宗教,相信肉体生命生存的不朽和肉体生命共在的不朽,相信日常生活的永恒性。现世是人生在精神上的终极寄托,事实世界为其最后的依恋对象。道教的时间观念为:当下的现世由于过去的现世而永恒,未来的现世由于当下的现世的过去而永恒。中国古代文化在宗教上的幼体持续形式还没有发展为本真宗教的时候,道教就宣告了自己的自足性。正是不完全的现世而不是彼岸的世界,成为道教的天堂。它的神仙体系、宗教教义、组织形式,无不带有现世性的品质。从道教的创立者的意志看,圣人以神道设教,最初不是为了把个人的内心信仰冲动召唤出来,而是由天地、四时、鬼神、圣人构成的现象世界给出神秘的宗教意义。如果用准宗教的内容审视道教,道教的宗教性即非宗教性的现世性。它以宗教的态度对待非宗教性的对象,以宗教的方式阐释非宗教性的事实世界。道教给与事实性在者以神性,使其所信仰的神是多元的神。原始道教,信仰天神地祇这些自然性的在者及人鬼仙真这些人物性的在者,还有同事实相关联的土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灶神、门神、山神。信仰对象的事实性引出信仰的多神性。不管元始天尊还是老子,道教的神仅仅为仙化的人而不是神化的神,是一种理想化的现世人生形象。没有对神的先验预设,就得以历史上的人为自己的神。初期道徒违背教义,无需向神作出永生的忏悔只要接受教主制定的刑律的惩罚。一旦交出自己的财产,人就可以入教。人向神献上的,不是自己的精神生命,从神仙那里获取的也只是肉体生命的拯救。这和初期基督教耶稣所传讲的要用心灵(亦可译作“精神” )与诚实敬拜上帝截然不同。
为什么道教没有进化为一种准宗教的文化形态而沦为现世的原始宗教?这是因为它在内容上的非宗教性的信仰对象、在手段上的非信仰性的信仰方式。太上老君相当于道教徒的皇帝,《老子五千文》是其《论语》,鬼卒、祭酒是教主的臣民。传道的单位“治”,只是道教所向往的现世国家的基层单位。另一方面,宗教的终极性要求道教向绝对化的水平升华,世俗皇权的最高性又禁止道教的准宗教化。道教要生存,只好放弃自己的宗教性本质屈从于世俗的皇权专制,借助于皇权的力量建立道馆、道场、道坛、道观。
现世宗教,以世俗生活及其背靠的事实世界的宗教化为使命。《周易参同契》以肉体生命的不朽为信仰,主要指出了通向这种信仰的方式;《太平经》以肉体生命共在的不朽、事实世界的永恒化为信仰,其次再论信仰的方式。
人的现世,由他的肉体生命的生存与肉体生命的延续构成。没有肉体生命,人的现世生活就没有主体;没有肉体生命的延续,人的现世生活就不再是永恒的生活。东汉的魏伯阳相信这个自明的原则。在写作《参同契》的时候,他继承《京氏易》、《易纬》、黄老自然之道,从《易》的现世性中给出自己的本文的现世性。《周易参同契》的题解,一是同诸丹经理相通,一是与《周易》义理相合,一是水土金三物契通一体,一是大易、黄老、炉火(炼丹)相融。丹经述内容,义理言学渊,水、土、金指明言说对象,大易、黄老、炉火规定它的本性。《参同契》参杂现世的经典探索现世人生的不朽方式,借助《京氏易》中的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虚说、卦气说论证炼取金丹的可能性。
魏伯阳前,有阴长生关于神丹让人不朽延年的传说。服食金丹,人能够成仙。根据天地阴阳寒暑的运行控制火候炼取金丹,以自然的法则内修金丹,这是魏氏为人指出的通向不朽的道路。《参同契》的大部分内容,讲炼丹服丹这种完成肉体生命不朽的现世的信仰方式。金丹这种事实性的在者,只能导出人的肉体生命的生存。人服用金丹后,肉体的生存状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他箸骨坚硬,颜色美好,白发转黑,落齿复上,老后还童 。
仅仅有现世的信仰方式还不够,人必须有关于现世的信仰目的。《太平经》把人间世界的太平、人的肉体生命的共在当作终极的人类图景来信仰。致太平既是信仰的目的,又是完成目的的方式。
道教在人类现象中把世俗生活宗教化,在自然现象中把事实性在者宗教化。在《太平经》中,气是世界的基本因素,它创造万物,构成万物的守护者。世界最初是混沌为一的元气,元气分化为阴、阳,太阳的天气构成天,太阴的地气构成地,人气是阴阳二气的中和。阴阳这些事实性在者在现象内的循环,使现象世界永远保持着它的现象性。天气下生万物,地气上养万物,人气中和万物,由此出现了太平气。元气与太和之气相通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气相通共生万物,万物与三光气相通,天地开朗。男女阴阳二气相交而生子,父母子共治一家,君臣民共成一国。元气包裹天地八方,万物莫不受气而生。事实世界和肉体生命,是气的不同形式,本身就有价值。世界和人不存在差别。
气以道、自然为法则。道具有无所不化的能力,元气守道运行产生天地万物。道同气关联,在本性上是终极的一,唯一的事实性在者,众命所系,众心所主。《太平经》就这样阐释世界人生的形成与存在,现时的事实性在者为最高的原初存在,现时的自然法则为最高的原初法则。人同自然中的天地及其他万物有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价值原则。人的形、神仅仅是气的不同样式。从《太平经》发展来的原始道教,不可能有灵魂不朽的学说。
为了保证人的肉体生命不朽,《太平经》信仰事实性的天在价值上的最高性。天太地平、天上地下人为中;天清地浊;天一地二人为三,地为天使,人为地使;天君地臣人为民(人的地位);天太阳地太阴人中和;天道地德人以和;天父地母人为子。世界的形体有天、地、人。天有日、月、星,北极居中。地有山、川、平土。人有父、母、子。日象人君,月象大臣,星象百官。天的本质是上而不下绝对统治地和人;地的本质是下而不上绝对顺从天的意志,能养种民的为善地,不能养的为逆地,种民日衰的为消地(土地这种物质性的在者,被赋予了道德上的价值)。人分三等:人君、人臣、民(【人种】人的等差)。人间世界有三种图景:天治、地治、人治。子受命于父,恩养于母,子是父母的工具,民是君臣的奴婢。天这个事实性的在者,是最高的价值性在者,万物的价值取决于与天的关系。皇天对人君发生道德性的评价,人的善恶由天地阴阳注定。无道的人,天不覆盖他,地不运载他,神灵精鬼不保佑他。不合天心地意的人,是不仁不善的人。天地给出人同动物的区别。帝王这个天的贵子,其行动应以天文地理为准则。天为人设定法律,是神的化身。由此可见,人的地位、等差、价值,人间世界的政治秩序、人性的善恶、帝王的政治统治原则,都由天地这两个自然性的在者通过类比思维来确定。
人的日常生活有两方面的内容:以饮食为中心的自我保存与以男女为中心的自我延续。《太平经》把这两项活动称为人类的二大急。阴阳相生,男女相成,世世不绝,代代相传。人类竟天年,传天统,终则复始,无穷无尽。男是天的精神,女是地的精神,男天统,女地统,贼杀女子是在灭绝人类。天地是阴阳的父母,阴阳是男女的根本。阴阳饮食断绝,天下就没有人类,从而不可治。人类不应该杀害女子,他们是人类生活的构成者。人类的使命在于解决这两大事情。肉体生命本能的延续,迫使《太平经》以肉体生命共在的不朽为信仰。所谓的太平,就是万物不伤、自生自灭,人人为肉体生命而生存,共同的价值向度,共同的价值来源。《太平经》中,天地中和创造财产,以便养育人的生存。有财产不救济别人是恶人,有道德不教导他人是罪人 。
《太平经》关于人间太平的信仰,是君主神性所有制作用的结果。皇权统治需要平均化的奴性人格存在。君是人间社会的神,其中的民本思想指向君的存在。没有民,君就没有衣食的来源、没有奴役的对象。
相对于初期道教强调肉体生命的长生,初期基督教更侧重于人的永生。在福音书的作者看来,永生不是指人的肉体生命永远活着,而是指人的全部生命和上帝发生一种崭新的关系,内含通过耶稣基督认识唯一真神的经验。“它是一种和上帝个人的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持续的、动力性的、” 永恒的而非暂时的。耶稣为永生给出的定义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基督徒,乃是那些通过耶稣基督和上帝具有亲密关系的人,是那些以耶稣基督为中保和上帝绝对相关的人。由于和超越性的上帝的关系,初期基督徒的基督信仰,明显承受了这种超越性的规定性;由于是通过耶稣基督和上帝发生的关系,耶稣基督又是上帝之言成为的肉身而不是一个受造的现世的人,所以,对基督的信仰就是对上帝之言的信仰,就是对超越于人又和人密切相关的上帝之子的信仰。这种信仰方式,区别于初期道教致力于探索人生的现世不朽、把事实性的气当作世界的本根的方式。
在信仰目的上,尽管门徒们以为耶稣是要在地上建立一个政治的国度,但耶稣有意识地避免这种误解的发生。在马可福音中,他总是隐藏他的弥赛亚身份(1:34、44;3:12;4:11;5:43;7:24、36;8:30;9:9),表明他所显明的上帝的隐秘性中的超越性;他总是从喧嚣的人群中隐退(见1:45;2:13;3:7、13;4:1;5:21),这不断使人回想起旷野的主题(1:4、12-13、35、45)以及归回上帝的主题。耶稣来到世界,是为了向人传讲上帝之国吁请人信福音(马太福音4:17,10:7,21:43;路加福音6:20,9:27,11:20;马可福音1:15),为了呼召门徒宣讲真理、关怀那些受疾病折磨的人;他的十字架受难,是为了成就上帝之国的来到(路22:16、18;可13:29,14:25);耶稣甚至说:“人为上帝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路18:29-30);“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14:26)。人对上帝之国的爱和对耶稣基督本身的爱,超越人对自己的肉体生命及以此为中介血缘亲属的爱;使徒在传道中施行医治,更是为了促成上帝之国的临近(路10:9、11)。初期的基督徒接受的信仰,是相信通过耶稣进入上帝之国——它意味着上帝借助耶稣在人心中的统治,从主观上说,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信仰他的人心里(路17:21);从客观上说,上帝之国又不只是在人的心里,而且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之外,是耶稣所来所去的地方。这和《太平经》的作者和道教初期的创立者们始终企图在人间实现太平的渴望完全相反。
讨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言说初期基督教的福音讯息——耶稣基督事件。福音书作者所说的福音,首先是“上帝的福音”,因为它来自于上帝并且把人带到上帝那里。福音本身在起源上具有超越性;其次意味着“上帝之国的福音”,因为只有借着上帝的灵重生人才能回到他的国度。福音在空间上超越了现世的世界所表达的范围;再次是“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为耶稣基督就是福音的核心,没有他受圣灵感孕而生、复活,就没有好消息。而耶稣的灵生、复活,都是作为超越性的上帝的大能在他身上的作为,虽然其中也有人的主观意志的介入。这里,由耶稣基督的灵生、爱道、受死、复活、升天、再来、审判所表达的讯息,既有上帝向人的内在性介入又有人对上帝的超越性存在的渴望。换言之,在耶稣基督事件里,已经内含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双重规定性。
福音的焦点,在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人所做的一切 。保罗“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哥林多前书1:23),或“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拉太书6:14)。这概括起来就是耶稣基督事件。四部福音书,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耶稣基督事件的内涵——即耶稣以他的受圣灵感孕而生(灵生)、他关于爱上帝与爱邻人的宣告(爱道)、他为着上帝的救赎计划和人的得救而死(受死)、他因上帝的大能和为赐予人以盼望而复活、他为了显明自己来自于上帝并为人带来上升的希望而升天、他应许基督徒在末世的终点他必再来、最终代表上帝审判所有的人,简言之,耶稣基督的灵生、爱道、受死、复活、升天、再来、审判,就是耶稣基督事件的内在规定性。这种理解,扩大了一般仅仅把耶稣基督事件限定于耶稣的十字架上的受难与十字架下的复活的意义域。既从过去的角度(过去发生在耶稣身上的灵生、爱道、受死、复活、升天事件)又从未来的角度(未来将要发生的再来、审判事件),即从基督教的末世论视角对耶稣基督事件做出规定。诚然,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与十字架下的复活,在整个该事件中处于轴心的位置。但是,如果没有关于爱上帝与爱邻人的宣告,耶稣的十字架受难就等同于一个盗贼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不是受死;如果耶稣的出生不是马利亚受圣灵感孕而生的历史性事件,那么,耶稣也不可能同上帝与人产生内在的关联,因为只有来自于上帝的才说上帝的话(约3:34),因为只有在同人的生死相关的地方基督才能实践对人的爱;如果耶稣从十字架下复活而不升天回到上帝那里,他关于上帝所说的一切话都丧失了一半的证据(另一半的证据由耶稣受圣灵感孕而生提供),他只可能成为一个游荡出没于山林的神仙;如果耶稣升天而不应许再来,他在十字架下的复活就无从得到最终的证实,基督徒便丧失盼望的根据;如果耶稣再来而不审判所有的世人,他所传讲的上帝的公义从何处得到彰显呢?可以说:没有审判,就没有上帝的公义与慈爱。作为耶稣基督事件的内涵,耶稣的灵生、爱道、受死、复活、升天、再来、审判七个方面,彼此关联又互相证实。其中的每一个方面,既同上帝相关又同人相关。这表明耶稣的确是上帝之子又是人子,他既有神性又有人性,构成人与上帝之间唯一的中保。他的神性即他的超越性,他的人性即他的内在性。这样,上帝的人性与神性、神子的耶稣与人子的基督,围绕十字架上的受难事件和十字架下的复活事件被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也是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的合一,是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在耶稣基督事件里的合一。“基督徒的基督是一个十分具体的、人性的、历史的人:基督徒的基督只能是拿撤勒的耶稣。从这一意义看,基督教在本质上是以历史为依据的,基督信仰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信仰。” “耶稣的历史性,体现在他的灵生、他的爱道以及他的受死的行动中,贯穿于他的复活、升天、再来、审判的实践中。因此,基督信仰,即是信仰基督,信仰上帝之言成为了肉身的耶稣和耶稣的肉身成为了被传言的基督,” 信仰作为把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统一起来的耶稣基督。
从这里,我们看到初期基督徒的共同体,不是像道教那样的肉体生命共在的共同体,而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事件为生命团契核心的共同体。耶稣基督事件,纯粹是超越性的上帝的作为,初期基督教由此获得了超越性的规定性。因着历史上的耶稣来自于超越性的上帝之言,也因着信仰的基督返回到超越性的上帝那里,初期基督徒在这种信仰中,培养出区别于初期道教徒的品质,即不以这个世界为自己的家园。这是为什么早期基督徒在罗马帝国逼迫时期能够坚守信仰的原因,更是为什么基督教在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未被同化的原因。相反,初期道教的现世性,带给其信徒的内在生存目的乃是现世性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与共在。难怪初期道教的创立者们,纷纷走上了反抗现世皇权的道路;难怪从葛洪开始,道教徒要么致力于现世肉体生命的长生修炼,要么屈从于现世政治的势力,要么以“救世真君”李弘的名义组织民间道团反抗现世皇权 。一句话,初期道教信仰对象的现世性,决定着其信仰方式的现世性。无论在肯定的意义上还是否定的意义上,初期道教徒都和自己作为个人的肉体生命生存与集体的现世皇权难解难分;相反,初期基督教信仰对象的超越性,决定着基督徒只需要信心对其所信仰的对象做出回应。实质上,按照保罗的说法,基督徒的这种信心,是由超越性的上帝作为恩赐给予他所拣选的信徒。因为,“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马书10:17)。基督所说的话,即是关于上帝之言与上帝关于人之言。因其言说者的超越性之在,它始终是一种异质的声音,一种和人想倾听到的格格不入的声音。但是,这种异质的声音,又同人的生命处境绝对内在地相关联,同人从肉体生命升华为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历程相关联。如果没有来自于超越者的提升,如果没有人对超越者的绝对差别的规定性的承受,这个过程是不可能被完成的。否则,人最多会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圣人、真人、仙人,而不可能成就为追求完全的基督徒。

附记:本文关于道教部分的初稿,原是为迄今未能付梓的《中国文化的走向》一书而作,写于1991年左右。友人蒋荣昌先生作为该书主编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一些观点是在与他讨论中形成的,特此致谢;2006年2月28日第一稿、3月27日第二稿于成都。
上一篇:争论的意义:从“礼仪之争”看基督教学术争论下一篇:儒家思想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之比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