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家节
读经一:创十五 1-6, 廿一 1-3
答唱:咏105
读经二:希十一 8,11-12,17-19
福音:路二 22-40
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或礼仪,特别在敬天、祭祖、为初生婴孩祈福等。正如中国习俗中的“满月宴”或近日流行的“百日宴”,就是为了祝贺新生婴孩及为父母祈福。按照犹太人的习惯,首生男婴亦应有他所需履行的各种仪式。他们会在第八日为男婴行“割损礼”、并给男婴取名;而在第四十日则会行“奉献礼”。这奉献礼包括:母亲的取洁礼、为初生男婴向上主赎回的奉献。因此,玛利亚和若瑟便按梅瑟法律上了耶路撒冷:“一满了他们取洁的日期,他们便带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献给上主”(路二22)。因为按肋未纪所载:“若一妇人分娩,生一男孩,七天之久,她是不洁的…第八天,应给孩子割损。此外,她还要守度三十三天的洁血期。在未满取洁的日期之前,不可接触任何圣物,不可走进圣所。”(肋十二2—4)到了取洁的日期,“她应在会幕门口交给司祭一只一岁的羔羊,献作全燔祭;一只雏鸽或是一只斑鸠,献作赎罪祭”(肋十二6);但是玛利亚及若瑟献上却是“一对斑鸠或两只鶵鸽”(路二24),因为这是为穷人在法律上所容许的(肋十二8)。如此,圣家所生活的是一众贫苦人家的生活条件。从路加整本福音的记述中,展现了一套“穷人的神学”或“贫穷的神学”,而圣家属于这些贫苦的家庭,正好满全了天主对以色列民族的许诺。这就是默西亚的使命:“祂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19)。
从当时的社会条件上,犹太人在罗马殖民统治之下,并不是过着非常合意的生活。在小部份特权阶级、一些既有利益保护者的妥协下,大部份人民的生活均备受挑战。他们均期望默西亚的来临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但他们有部份人相信用武力、以权威能克服一切,但天主的计划却是相反的,祂愿意降生于贫穷中、生活贫穷,好能成为我们的典范,使我们在生活上,在对天主的全心信靠中,降服于天主。
然而,开胎首生的男婴在第四十日应向上主奉献以将他赎回,而赎回的奉献为五个“协刻耳”;但路加在赎回首生上所指出的,并非赎回婴孩耶稣,而是奉献给天主。他透过西默盎表现了这份精神:“西默盎就双臂接过祂来,赞美天主……”(路二28)。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反省到:并不是从天主那里得到什么,而是可以向天主交付什么!西默盎代表着的是什么?“这人正义虔诚,期待着以色列的安慰”(路二25)。正义:使我们想起若瑟,他们都是按天主的话而生活的人;虔诚:他们的整个生命完全指向天主;以色列的安慰:指出他们的内心与圣殿相当接近,就是渴望与主亲密的结合而得安慰。因此,若我们能如同西默盎一样,我们便能体会到主耶稣的临在:“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祢的救援,即你在万民之前准备好的:为作启示异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荣耀”(路二30—32)。主耶稣基督就是外邦人的光明、以色列民的荣耀!这里,路加取材自依撒意亚先知书受苦仆人的诗歌,主耶稣就是那位“受苦的仆人”:“我,上主、因仁义召叫了你,我必提携你,保护你,立你作人民的盟约,万民的光明”(依四二6)、“你要作我的仆人…我更要使你作万民的光明,使我的救恩达于地极”(依四九6)。因此,以色列民族能透过这位受苦仆人的苦难而得到光明,使他们能获救恩;并不只是以色列民族,这救恩是惠及普世人群,那些愿接受光明的也同样得救。如此,当我们凝视这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祂为爱而倾流的宝血,便能涤除我们的罪过,使我们得到新生。正是这份十字架的苦难,促使西默盎预言了玛利亚的痛苦:“至于你,一把利剑剌透你的心灵”(路二35),她承担了自身在面对主耶稣生命成长中的一切,亦为教会立下了典型,只有透过苦难,我们才能获得新生。玛利亚——痛苦之母,为我们祈祷!特别为所有家庭、夫妇,使他们在困难中仍存有希望,因为在主耶稣的爱内彼此担待,必能获得所需的圣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