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主日(甲年读经)
读经一:依五十六1,6﹣7
答唱:咏67
读经二:罗十一13﹣15,29﹣32
福音:玛十五21﹣28
在我们对耶稣已经产生了仰慕敬爱之情的时候,忽然听到他那句好像充满着歧视和侮辱的说话,是否会顿感尴尬与不安?并且有点冲动想要向耶稣说:「你不要这样吧!会破坏你在人心目中的形象的!」
这种「即时判断他人」的习惯,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些。我们的紧张反应与及直接建议,皆显示我们关心事情。只是我们也值得注意:有否过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再由主观去评价别人的外在行为,甚至断定对方的用意和态度?
的确,客纳罕人曾经是以色列民的久远仇敌。犹太人一旦贵为上主的选民,在兴起以后,便把其他外邦族裔视作低等,甚至当他们为畜牲,贬称他们是狗。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里,那是平常的事。信仰未趋成熟,连自己还抓不住其真谛时,往往便流于外在形式和保护主义。承认自己不堪的同时,却更认为别人不配。谨慎处理每一个细节该如何讨得天主的欢心,却忽略天主宽仁无量及不拘小节的慈悲大爱,一直包容着自己小器的心。自己建立之特权,只留给自己的圈子享用,同时借此增强势力,突显与别人不同;不断排斥异己,践踏他众,以求巩固地位。教会古今内外,仍然存在这等丑陋的现象。我们仍然未从旧约的自困中完全逾越过来。
耶稣的为人 也不是敢爱敢问?
「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玛十五26)福音中记载了耶稣这句说话,当然有其独特含意。它好比向玛窦福音的写作对象犹太人作出讽刺,并暗示他们基督的救恩并不局限于他们之间分施。明显地耶稣是以当时一般对待外邦人的方式开始,以带有歧视的口吻,展开与客纳罕妇人的对话,从而决定进一步之行动。
不过那位妇人完全通过测试,面对着种族歧视和阶级差异这道厚厚的无形壁垒所阻隔,她直接以母爱把它如一张薄纸般冲破。因着对女儿的爱,并愿意女儿得救,妇人更愿意相信这位路过的耶稣,拥有驱魔的力量和怜悯之赤心,能跨越阶级界别之藩篱相救。在请求的过程中,妇人的诚恳和谦逊表露无遗。她不介意给比作狗只,反而顺水推舟向耶稣坦言表白自己对他的信任。为求女儿平安痊愈,妇人置己于羞辱亦不计较。
耶稣当然不是那种有风驶尽的小人。我们相反地听得出他对客纳罕妇人的欣赏和敬佩。为她来说,要使这件不可能的事发生,还需要一份无比的勇气,于耶稣经过时,走出来大声呼喊求助。(玛十五22)可是她没有退缩,亦没有因门徒们对她的态度,和耶稣初步给她的响应,而在失望下退去。正是她敢于坚持向耶稣求问,在对话的内容里,才更证明她这个被视为不洁的外邦人,同样可以怀有巨大的信德,加上一份无分族裔与生俱来的无比母爱,及为了子女永远都保存的半点希望。
其实耶稣的为人,何尝不是敢爱敢问?在此之前,他原本在加里肋亚一带行走。他宣讲时所说的是来自永恒的真理,他所行的奇迹都是出于天主爱人之慈心。可是法利塞人和经师却受不了他,从耶路撒冷来控诉他,却被耶稣反问他们,引经据典把他们质询得瞬间哑口无言。(玛十五1—11)耶稣明白法利塞人和经师因此对他更添反感,于是便暂且离开那里,往西北一带沿岸的提洛和漆冬去。(玛十五21)那里是外邦人的地方,耶稣也成了当地的异乡客。
天国属于万民
不只属于「精英份子」
来到外邦人中间,相信耶稣已有了心理准备。如果他在那边有甚么动静,必会使那些视他为眼中钉之犹太人更激愤,更要对付他;不过那实在只是他们自己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威胁,耶稣又可以怎么办?无论身处什么地方,当事情发生在面前,机会已经来到,条件亦已成熟,纵然预期后果会不利于己,还敢不敢去爱?当挣扎于极度渴望与自惭形秽之间的对方,都胆大敢问的时候,仁爱的化身难道还会鉴于各种利害因素而却步,不敢去爱?人都可能会受感动而伸出援手,何况是天主子?
接着耶稣便不讳闲言蜚语,敢于开口与外邦妇人谈话,敢于在谈话中用平常的口吻,试探妇人的信心与诚意,敢于赞赏她的勇敢及坚持、表扬她的信德,敢于施行奇迹使妇人的女儿痊愈、脱离魔鬼的纠缠。耶稣敢于承担他因仁爱怜悯而作的出规行动,更借此再次勾划天国的疆界,让我们看见。
从缔结新约开始,也就是由耶稣所带来的救恩时期起,天国是属于普世万民的,而非某一撮自以为是的所谓「精英份子」。在天国的观念中,没有外邦人这回事,一切的人只要相信都会成为国民。凡致力排斥别人于外的,结果只会自我放逐到天国之外。上主已经借着依撒意亚先知说过:「我的殿宇,将称为万民的祈祷之所。」(依五十六7)这样我们的教会才是「大公」教会,不去剥削别人信仰天主的权利;不以对方的身份来判别资格,并阻挡他人响应天主召叫走在皈依成圣的道路上;不以自定义的过度苛刻繁杂的规条,来限制信友经验天主恩宠的施放。
我们必须警惕自己,倘若我们在现世这样审断别人,滥用自取的权威,欺凌和摆布别人,我们便与耶稣时代的那些法利塞人和经师没有分别。在进入永恒的那一刻,我们也会受到天主公义的审判。然而诚如圣保禄宗徒所说,天主不仅愿意因选民跌倒不信,导致福音得以外传,让外邦人相信,而使他与世界和好;他更愿意选民回心转意,真正相信基督十架苦难的逾越奥迹,使天下万邦的人民,都能分沾死而复生的救恩。(罗十一15)
李达修神父为香港大屿山圣母神乐院隐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