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显圣容(甲年读经)
读经一:达七9﹣10,13﹣14
答唱:咏97
读经二:伯后一16﹣19
福音:玛十七1﹣9
当伯多禄开口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玛十七4)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位宗徒正处于名副其实的高峰经验之中。
雅各伯、若望与伯多禄三位门徒,确实被耶稣选中,带领上一座高山。就在那山岭上,他们得见此奇特的景象:师傅在他们面前变了容貌,发光有如太阳,连衣服都变得洁白如光。(玛十七2)伯多禄完全被这突如其来之神光吸引,灵魂有如进入永恒的空间及至美的境界。在浑然忘我之间,不禁发出赞叹之声,流露着超性的满足。
耶稣显圣容 先拿手机拍?
如果显圣容的神迹发生在今天的我们身上,未知道会有多少人首先拿出手机来,把实况摄录一番?相信两种经验的差别,不难理解。前者(伯多禄)乃第一手经验;天主圣子与二位古代圣贤活现于眼前,当下清楚地意识到彼此的临在,专心参与成为一部份,因此印象深深地刻在心底里,不需重看都能历久常新。由此可知,能够目睹耶稣显圣容对伯多禄宗徒何其重要,影响有多深远。后者却是透过镜头收集下来的档案数据。身处现场的时候,注意力需放在捕捉图像时机器的角度,因此不免出现抽离感,成为了旁观者。翻看已经是二手经验了,图像可能很清晰,感受层次却较为薄弱,深刻体会更不容易。
每当默想耶稣显圣容这项奥迹,都一再记起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于一九九六年所颁布之《献身生活》劝谕,因为教宗在该劝谕的第一章,尤其引用了此段福音,来形容修道人「得召叫、受培育、被派遣」的切身经历,这好比「上山、高峰、下山」三个相连的阶段。其实为所有认真的教友,如果想作灵修的操练,这比喻也同样值得参考,因为信仰培育也需要这种第一手经验,才得以成效。
天主圣三一直活跃于生活中,与所有门徒同在。我们听到天父主动的邀请,并指示我们跟着基督攀上圣山,暂且远离烦嚣,让他的爱子送给我们一个既是亲密、兼具启示性的经验,就是看见耶稣真实的容貌。在他充满光华、神人合一之面容上,除了彰显著包括贞洁、贫穷与服从的特征,并照射出道成肉身、十架苦难和光荣复活的浩瀚救恩,这张谦和的脸散发着之圣善仁爱,更使人驻足凝视欣赏,能溶化铁石心肠,与增强追随他的信心及志气。
上山、高峰、下山
本来这个「上山、高峰、下山」的模型任何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只是演绎截然不同而已。为俗世而言,往上爬是理所当然的积极态度。人生的高峰即事业成功之时,或许同时身家丰厚,又赢取名誉地位,得到世界的认识、羡慕及肯定。攀登高峰是奋斗目标,可是自觉高处仍未算高,欲再屡创巅峰,或许会不慎错过享受目下的壮丽风景。
把生命交托给耶稣,跟随他「上山」,却是另一回事。当一个人愿意呼应天主的召唤,他不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已。他没有为自己要求什么,不想要得到什么。步武基督的芳踪,须把自己的想法抛开,专心一意盯紧他的脚步,追随其后。能够与耶稣亲近,跟他学习,效法他、肖似他,已经满足;因为信任基督乃真理与生命的道路,而他又很懂得适时给我们惊喜与鼓舞。
相信经历过修道培育的人,必定认同教宗圣若望保禄的比喻。那段献身生活的蜜月期,就像给基督引领到大博尔山上,如同三位宗徒般的待遇,特意提供一个享受与他朝夕相对的时光,有足够的空间默观耶稣的面容。因为只有这样才使圣召种子健康地发芽生根,才能净化圣召动机里的杂质。修道不是一份为谋生的职业,在一切其他训练和进修之先,应该打好信仰灵修的基础,特别在稳固与基督之亲密关系方面。初学期便是安心留在山上,专一地认识基督,观察基督,让基督真正进入生命里,使自己也能融入他的奥体中。急着安排投身服务,只会错过善度宝贵的培育期。如果连早期的热忱都缺乏,没有被基督的面容所吸引,时常分心想着从前,惦念着他人,牵挂着俗务,而提不起精神潜修,按他的容貌接受改造,又何来委身奉献之真心?故此培育期可说同样是考验期和辨别期。
身负重任迎向世界下山分享天主救恩
心理学家形容,高峰经验乃导向「自我实现」(self-actualisation)的方式之一。自我实现当然不能误解作「满足私心」,而是在生命中实现人之为人,属于真善美的内在潜质。这观念完全切合我们信仰和圣召之培育过程。天主本是按照自己的肖像(image)创造我们。现在我们借灵修生活中的高峰经验,修复经由原罪损破了的肖像,使我们愈趋肖似基督,回归相似天主的模样(likeness)。这就是圣伯纳德所指的毕生走向实现与成全之旅。
我们不是要追求戏剧性的场面,与及引致情绪激昂的事情。詹姆士·白夫妇在《万千心影》书中提到,当木匠、陶工将心神融入作品里,当棒球手击球一刹,都属于高峰经验。它的出现「使人全神贯注,在心无杂念的一刻时间静止了,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这样说来,一个基督徒在独处中进行灵阅、默祷、反省,不也可成为日常的高峰经验吗?研究显示高峰经验的影响,包括使人焕然一新,充满生命力,增强投入感及参与感,甚至有纾压和从负面经验中得以释放的作用。经验亦同样告诉我们,与天主谈心,侧耳倾听他,在圣神内憩息,照样带来去执与释怀的平安和喜乐。
关于「下山」,世人没有甚么兴趣,或感迫不得已;凡听见「走下坡」便抗拒。作为基督的门徒,下山却是光荣,是振奋;是高峰经验以后,受基督委托及派遣,身负重任,迎向世界,以更新的心神面貌,乐于分享救恩于人间。
•李达修神父为香港大屿山圣母神乐院隐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