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五主日(甲年读经)
读经一:依五十五 10 - 11
答 唱:咏 65
读经二:罗八 18 - 23
福 音:玛十三 1 - 23
“你为什么用比喻对他们说话?”(玛十三10)这是门徒们对主耶稣的提问,因为主耶稣所讲的跟祂过往所说的不一样。主耶稣教导群众时,均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将要义解释给群众(玛五至七章),但祂现在却以另一种方式向群众说话。因此,门徒才感到如此的惊讶!
为犹太人,比喻是一种隐秘的说话或故事,为能刺激思想。它亦会用来表达天主对腐败以色列人所犯罪恶的判断(撒下十二1—10;依五1—7)。但是,按玛窦记载主耶稣所讲的比喻是为那些对祂的宣讲漠不关心的人(玛十一)、及那些相反祂,并计划杀害祂的法利塞人(玛十二)。但主耶稣讲比喻的目的是将天国奥秘的知识,揭示给那些对基督教导持开放态度的人。由于门徒就是这些接受主耶稣教导的人,因而他们的恩宠便会更加丰富:“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玛十三12)。因为主耶稣说:“但你们的眼睛有福,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有福,因为听得到”(玛十三16)。这便是整个比喻的核心:看得见、听得到。
但是,“看得见、听得到”并不只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也就是要求“身体力行”。试想想:我们如何处理一些经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以为理智可以面对一切问题,但现实并非如此。你或许会以“我喜欢”来评估或衡量事情,但感觉亦未能完整地掌握情况!或许,我们没有恒心,因而未能专注而看不见、也听不到!因此,为能达到“看得见、听得到”,便要全心的投入,不单用理智去了解、以情感去体会、还要以意志去坚持。若我们能“以心体心”,必能进入这恩宠的境况而获得身、心、灵的进步:“有结一百倍的,有结六十倍的,有结三十倍的”(玛十三23)。
主耶稣以“撒种的比喻”及其他七个比喻与法利塞人对质(玛十二22—50),撒种者为犹太人并不陌生,因为有不少的犹太人都是务农的。此外,在旧约中,天主亦被描绘为一位撒种者:“我要为我把她种在这地上,我要爱怜罗鲁阿玛(不蒙爱怜者),我要对罗阿米(非我人民)说:‘你是我的人民。’而她要说:‘你是我的天主’。”(欧二25),而种子代表祂的圣言,并完成祂的使命,结出丰硕的果实:“从我口中发出的言语,不能空空地回到我这里来:反之,它必实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依五五11)
在“撒种的比喻”中,撒种者就是主耶稣,种子就是祂的圣言,是祂所宣讲天国的福音。不同的土壤代表不同人对圣言接受的程度。事实上,今日在教会内,我们也积极地鼓励教友们阅读、默想、默观天主圣言,并透过生活实践福音。但由于我们不同的成长背景、文化、性格喜好,我们对圣言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若我们不从一个整合的角度进入圣言的领域,我们也可能因为某些偏颇,而不能完全领悟圣言的真意。
好的种子需要好的土壤,才能使它们成长而结果实。因此,在人的成长上亦因应每个人的需要,而给予所需的照顾。但今日在人的培育上,却忘记了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在生活的不同范畴上,均有某种规定的程式,使人的潜质得不到适当的发挥。在生活上,很多人亦未有能力有效地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对错谬的价值观、及扭曲的意识形态感到无可奈何而随波逐流!这些经验便好像种子落在路旁、石头地、荆棘中。但天主对人的召叫却是独特的:“因为我救赎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依四三1)。天主在爱内创造,并愿意我们以爱回应祂的爱。正如那些撒在好地里的种子,能在生活中发挥天主所赐与的恩宠、让仁爱与美善作为生活的价值及意识形态、并以勇毅的精神迈步向前,活出生命的真、善、美。如此,我们必须以行动为信仰作证:让我们走入人群中,为有需要的兄弟姊妹服务,重拾人性的尊严,在彼此的互爱中共建天国于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