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投稿 | RSS
  训导文集 圣教法典 信理神学 多语圣经 释经原则 圣经发凡 教义函授 慕道指南 弥撒总论 再 慕 道 同 根 生 剖析闪电
  天主教理 教理纲要 神学辞典 思高圣经 圣经注释 圣经十讲 神学词典 天主教史 礼仪问答 告解指南 辩护真理 圣月汇集
  梵二文献 神学论集 神学导论 牧灵圣经 圣经辞典 认识圣经 要理问答 祈祷手册 弥撒礼仪 大赦汇集 新答客问 宗教方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 > 神学哲学 > 本位

墨子教育思想之探究

时间:2008-01-04  来源:神学论集  作者:罗秀彪 点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事迹
  第二节 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第二章 墨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
  第一节 有道者劝以教人
  第二节 谈辩、说书与从事
第三章 墨子教育的类别
  第一节 社会教育
  第二节 学校教育
  第三节 终身教育
第四章 墨子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强学强教
  第二节 因材施教
  第三节 学思并重,提倡实践力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书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思想具有极重要的时代价值。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 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转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国家越强盛物力越丰富,其专制力也越强,道德越低下,奢侈的程度也越严重。衣食丧葬,饮酒作乐,都漫无节制。而这种的无谓大量消耗浪费,却都是从平民身上剥削来的,战国时代的儒家,有不少的腐儒出现,丧失了孔子的真精神,专讲外在的形式礼仪,不注重内在道德修养,也不诚心地敬天事鬼,只知道厚葬久丧,强调这种丧失初义的表面举动。同时,在这战国混乱时期中,产生了老子“无为”和杨朱“享乐”等消极主义,并且在当时的人心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还有另一些人看不过这种社会情形,因此独善其身,退出政治,听让政权操在小人手中。那时的社会,不论在政治、经济、宗教意识、人生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基本变化。墨子处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下,一方面见到人民跟随时代潮流,每况愈下,认为不能袖手旁观地不起来挽救,另一方面,目睹邪说谬论横行,要挽救众人,也就不能不先运用坚强的论证,去驳倒他们。因此,才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体发展和倡导 。

第二章 墨子教育的内容与目的
 第一节 有道者劝以教人
  因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乱不安,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墨子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爱中》),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同上),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着了重大的使命。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尚贤下》篇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然而,相比之下,“有道者劝以教人”比其它两种显得更重要。这是因为,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当人们意识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墨子举例说:
  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栗。籍而以为得一升栗,其不能饱天下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翟虑被坚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一夫之战,其不御三军,既可睹矣。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故翟以为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故翟以为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鲁问》)
  墨子的意思是说,若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耕种田地,最多只能相当于 一个农夫的作用。即使幸而有所收获,把它全部拿来分给天下的人,天下人也不能人均一升粮食,因此并不能使天下的饥饿者温饱。同样的道理,仅靠一人之力去织布,并不能使天下的寒者都有衣穿,仅靠一个人去打仗,并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墨子通过耕织与教育的比较,推论个人力量极为有限,教育之功远胜于个人的自耕自织。但是,用先王之道、圣人之言进行上说下教就不同了。王公大人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那国家必治;普通老百姓听从了自己的教导,那么举止就会变得有修养。这里,墨子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上说下教的教学活动为例子,说明教育虽然不属于物质生产活动,但是,它经由培养和造就的人才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统治、个人的人格修养等方面,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从实际效果来说,“有道教人”比“有力助人”、“有财分人”的作用大得多 。
  墨子相信,人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造的。根据《所染》篇记载,墨子曾见染丝者而叹息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这似乎暗示说,人的品性可以受到后天的习染而改变。《所染》的下文接着说: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传说之徒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也就是说,人会受到周围环境很大的影响,从一个人的交友就可以大致看出他这个人的品行。从墨子反复强调“有道者劝以教人”是仁者之事、“隐匿良道而不以相教”(《尚同上》)是不仁不义之事来看,他显然相信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品德与知识。这也是他反复劝说别人去学习的原因所在 。
  在墨子看来,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兼士。”墨子希望培养众多的兼士,以利于国家的统治与稳定。《尚贤上》篇记载: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士,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国家的执权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的人增多。如何使“贤良之士”亦即“兼士”增多呢?那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培养了 。
第二节 谈辩、说书与从事
  按照墨子的意见,一个良好的国家必须由“贤良之士”来管理或统治。这样人民才能享有安居乐业的生活。“贤良之士”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说个人的品德要好;“辩乎言谈”是说必须对修辞或论辩的艺术有良好的素养;“博乎道术”是说要具备或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三者基本上包括了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墨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这些标准来制订的。《耕柱》篇说: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治徒娱、县子硕是墨子的弟子。他们有一次问墨子道,什么是行义的当务之急?墨子回答说,这就好象筑墙。能够修筑的修筑,能够填土的填土,能够测量的测量,然后墙可以筑成。做义事也一样,能够谈辩的谈辩,能够说书的说书,能够从事的从事,然后义事就可以实现了。这里,墨子区分了三种活动,即谈辩、说书和从事,这三者大概也是墨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了 。
  关于“谈辩”,《墨子》书有“墨辩”六篇专门研究辩论的技巧。墨子对辩论的方法相当的重视,他所提出的察类明故原则以及三表法,都为后期墨家进一步研究逻辑和辩论的规律准备了基础。此外,墨子有意要培养一大批社会宣讲的专门人才到各诸侯国宣讲墨学,并于当时的儒家及其它学派进行辩论。非常有可能的是,墨子曾专门设立了谈辩一科来教育弟子 。
  至于“说书”的含意,墨子本人并未给于解释。其大概的意思是指对古代留传下来的文化典籍进行研究。墨子重视《诗》、《书》,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他经常引用古代的文化典籍来替自己辩护,三表法中有一表说“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而“古者圣王之事”主要就是通过书籍留传给我们的。因此,“说书”对于墨子的教学来说自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有学者认为“说书”指的是“陈述墨学。”“论说书指的是什么?……辞书上解释‘说’为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说、劝说、说服;‘书’为写、文字、书信、文书、书籍。据此,较为确切的解释应为‘陈述墨学。’墨子要造就一批墨学教育工作者,使他们到各地办学传道,阐述墨学 。”
  “从事”是指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以参与实际的工作或事务。墨子除了培养宣传、教育两方面人才之外,就是培养实干能战的劳动、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墨家经常会面临制械、守城等任务,所以需要具备相当的专门技术和知识。《墨子》书中《备城门》以下各篇讲的就是一些防守的技巧。墨子是重视实际教学的,因此,“从事”当然也就成为他教学中的一科了 。
  谈辩、说书和从事三者合起来,涉及到语言、知识、技术及人文传统等许多方面,说明墨子的教学内容相当广泛。这十分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有了这三面的人才,才使墨学成为“显学”,才使墨家成为一支维护和平、实行兼爱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 墨子教育的类别
 第一节 社会教育
  墨子从社会政治方面着眼,认识到社会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因为“王公大人”掌握着统治大权,他们的领导作风和个人的好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上说”说服教育他们“尊天、事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其次是“农与工肆之人”,这部份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占人类的绝大多数,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唤醒他们共同创造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墨子要唤起广大人民的觉悟,提高全社会人的素质,如此才能实现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
  墨子对社会教育的进行有三条宝贵经验:
(1) 上说下教,全面教育
  墨子在鲁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除组织弟子帮助宋国防御,还亲自步行十天十夜,赶到楚国,“上说”楚王,说服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再如墨子教育鲁阳文君,不要攻打郑国,鲁阳文君听从墨子的劝告终止了攻宋的计划。对于平民百姓,墨子进行“下教。”如《公孟》篇记载,有一个身体健壮、思路敏捷的人来到墨子门下,墨子劝他跟自己学习,学成之后告诉他:我教你学是行义,你学习也是行义,你不学习,人家就会笑话你,所以我才劝你学习。
(2) 强聒而不舍,遍从人而说之的“扣则鸣、不扣必鸣”
  墨子一贯坚持积极主动教育,主动去解决问题,永远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公孟》)他从撞钟及至国家的政事为例,说明主动教育的重要道理。坚决反对教师“待问而后对”、“弗问不言”的被动施教。他在《公孟》和《非儒》篇里都驳斥了儒家“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施教原则。墨子还把不积极主动施教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源,所以一再强调要“强说强教”、“扣则鸣、不扣必鸣。”
(3) 择务而从事“因材施教”
  墨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弟子魏越问道,见到各地诸侯,您将说什么呢?墨子说,到了一个国家,要选择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说教,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要节用节葬;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不讲究礼节,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所以说要“择务而从事。”这段话充分表明了墨子“因材施教”,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进行游说的做法。
墨子社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成庞大的教育网络。墨子知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去做,才有希望成功。因此,他除自己到各国游说之外,还派出许多弟子到各地分头讲学,宣传墨家主张,形成遍布社会各地的教育体系。
第二节 学校教育
  墨子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以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墨者,为传播墨学,兴利除害而“摩顶放踵”、“上说下教。”墨子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全面。公共必修课有古代文献,如《诗》、《书》、《春秋》以及墨子所编的讲义《墨经》。获得基础知识后,再分为三科:“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特长编班,或入文科,或入理科,或入军工科。所教学科大体包括哲学、宗教、伦理、教育、天文、数学、物理、应用科学、军工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
  墨子办学宗旨是培养博学多能、文武兼备、能强力办事并富有“有道教人、有财分人、有力助人”精神的“兼士。”墨子对其弟子施以严格的组织纪律教育,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授于各种专门的知识和各种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使他们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各从事其所能,把他们培养成真正履行墨家道义,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目的而行义的“兼士。”
  墨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农与工肆之人”,面向天下,在民间广泛招生。招生办法灵活多样,主要是有人推荐入学,如在《鲁问》篇记载鲁人推荐儿子上学就是一例。再就是上门动员入学,如《公孟》篇里有一个人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理由而不学习,墨子听了力劝他改变错误的想法,要他努力去学习义。这是墨子亲自动员入学行义的事例。
  墨子的教育理想是使广大民众皆知为义,都有奋发向上以身殉义、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为他人利益而奋斗的侠义精神。学校教育力求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言行一致、义利并重、述作并重、损己利人、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兼士,具有赴刃蹈火、死不旋踵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三节 终身教育
  学校教育仅仅是短期教育,墨子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终身,这就是终身教育。《鲁问》篇记载:
  子墨子使胜绰事项子牛。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曰:“我使绰也,将以济骄而正嬖也。今绰也禄厚而谲夫子,夫子三侵鲁,而绰三从,是鼓鞭于马靳也。翟闻之: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绰非弗之知也,禄胜义也。”
  墨子让弟子胜绰去项子牛处做官。项子牛三次侵犯鲁国领土,胜绰三次都跟从了。墨子听说后,派弟子高孙子请求项子牛辞退胜绰,并且说:我让胜绰去,是为了制止骄横、匡正邪僻。现在胜绰俸禄丰厚了,却欺诈你夫子,你三次侵犯鲁国,胜绰三次都跟从了,这就像扬鞭打马车的中马一样。我翟听说过,出语讲仁义却不实行,是违背了明白的道理。胜绰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将俸禄看得比义还重啊!可见,墨子因弟子胜绰助项子牛伐鲁,违背了义,而派弟子高孙子去项子牛处辞退胜绰。胜绰是在墨子处学成后去事项子牛的,但墨子还要关心并继续教育胜绰。这是一种正规教育的延伸,是一种终身教育。这也是墨子的一种为义之举。墨家子弟“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侠义精神实乃墨子教化之所致 。

第四章 墨子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 强学强教
  墨子认为,既然学是为义,教也是为义,那么作学生的就必须强学,作教师的就必须强教。“强学强教”成了墨子对教、学两个方面所提的最基本要求。关于劝人“强学”的例子,《公孟》篇有一段记载: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吾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墨子曾劝他的一位弟子去学习,这位弟子以“吾族人无学者”为由来搪塞。墨子批评道:你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个人爱美,他并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爱美而放弃自己对美的追求。一个人向往富贵,他并不会因自己的族人都不想富贵而放弃自己对富贵的追求。更何况“学”是一种义事,属天下最贵重的东西,因此,你应当努力去学习才对,又何必去管别人怎么做 !
  关于“强教”,在《墨子》中记载有许多墨子主动施教的例子。如墨子听说鲁国南部有一位名叫吴虑的隐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就马上前去见他,与之辩论;当墨子发现自己的弟子有材质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对象时,就主动地劝他去学习;当墨子听说禽滑厘这个人喜欢勇时,就亲自找上门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勇。最令人回肠荡气的是,当墨子一听说楚国即将攻打宋国时,就马上从千里之外动身,去公输般和楚王面前演说其兼爱非攻的大道理 。
  “对于强学强教的意义,墨子在《贵义》篇曾说过一段比较概括的话:‘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嘿则思’属学,‘言则诲’属教。整句话的意思是,沉默的时候就自己思考,讲话的时候就教诲别人,行动的时候一定符合义。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成为圣人了。这是墨子强学强教的心得,也是他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
 第二节 因材施教
  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施于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办、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据此可知,墨子根据教育对象素质的不同,挖掘弟子潜力,发挥弟子特长,分别给于教育。墨子不固守培育全才、通才的教育目的,而是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墨子反对弟子不考虑自身的条件,随心所欲,盲目学习。有弟子欲学射击,墨子断然拒绝。
  二三子有复于子墨子学射者,子墨子曰:“不可,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也。今子非国士也,岂能成学又成射焉?”(《公孟》)
  从墨子的回答看,他显然不主张贪多鹜广。他希望弟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而“量力从事”,而专精一科,而专精一科与因材施教,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体的两面而已。墨子也曾指导弟子说: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贪,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鲁问》)
  墨子要弟子选择紧迫的事先讲,这是很生动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因国因事因人而异的社会教育。总之,墨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表现在根据教育对象的特长、爱好、性格的差异,施于不同的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对象的天赋资质或才能高低,予于不同的要求标准。墨子能够认识到弟子们的材资有不同并实施相应之教,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的结果。
第三节 学思并重,提倡实践力行
  墨子在教学中很注重学思的结合,他认为在学习时,不但要知其然,更要认真地思考其所以然。在《墨子》书中,有许多“是故何也”、“何以为”、“何以知之”、“何自”等关于究其所以然的记载。就是要求弟子们开动脑筋,多加思考,注意学思并重。墨家是一个力行的学派,墨子论学更是着重实践力行,提出“以行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修身》)等实践性的原则 。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兼爱下》)
  多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修身》)
  墨子认为出言必定守信用,行为必定要果断,使言行一致就像与符节相合一样,没有出言而不实行的。他坚决反对仅停留于言谈而不务实际。一个人说话,要是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妨常说,如果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就不必说,因为徒托空言,白费口舌,是无用的 。《公孟》篇记载: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无,子之身乱之矣!”
  告子告诉墨子说,我能治理国政,墨子回答说,政治的事,应该是能说能行,即说即行,现在你只是光说不做,这就是你自己本身乱了,你不能治你之身,又怎能治理国政,你应该提防你本身的错乱就好了。可见,墨子特别重视实际教育,重视力行教育,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墨子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了实际性原则,在教育中提倡了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章 结论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爱利万民”的“兼士”;教育内容除诗、书外,还有科学知识、逻辑知识和军事技术等;教育原则和方法注重言行一致、意志锻炼、行为动机、因材施教;还肯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墨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教育主张坚持以“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的精神,躬身实践,以身作则,收到宏大的社会和教育效果,培养的弟子能为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艰苦奋斗。
  墨子是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义,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说明墨子善于独立思考,长于发现问题,敢于革弊立新,创立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墨家学派。并在教育目的与方针、教学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在这些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墨子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教育加实践锻炼。墨子的综合教育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两个方面。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实践,他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成以后直接从事拯救社会和普济民生的大业,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才。
  总的来说,墨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教育使上有独特的价值,今天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借鉴,有的甚至还有直接针砭时弊的意义。无论是对人人享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道德风范、高尚道德情操,要求磨练学生意志的思想,广泛的学习与实践的做法,还是师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精神的提倡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等,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启示。

参考书目
(1) 杨家骆编,《定本墨子闲诂》,世界书局,台北,1986。
(2) 陈维德,《墨子教育思想研究》,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81。
(3) 冯成荣,《墨子思想体系研究》,冯同亮书坊,台北,1997。
(4) 李绍昆,《墨子研究》,现代学苑月刊社,台北,1968。
(5) 李广星,《墨学与当代教育》,中国书店,北京,1997。
(6) 周长耀,《孔墨思想之比较》,艺昌彩色印刷公司,台北,1980。
(7) 陈朝晖,〈孔墨教育思想之比较〉《墨子研究论丛》,山东大学出版社,山东,1991。
(8) 徐希燕,《墨学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
(9) 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2001。
(10) 史墨卿,《墨子散论》,复文图书出版社,高雄,2002。
(11) 秦彦士,《墨学的当代价值》,中国书店,北京,1997。
(12) 史向前,陆建华着,《墨子外传、墨子百问》,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2001。

上一篇:孔子对死亡的看法下一篇:浅谈庄子的逍遥游对基督徒福传的启发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发布人身攻击、辱骂性评论者,将被褫夺评论的权利!
评论(共有 0 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资讯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父回忆录:一生的追随
百岁圣言会士郭福德神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则》,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圣座颁布《弥撒讲道规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联合声明
有关成义/称义教义的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蒂玛圣母第三个秘密!
请不要以讹传讹,澄清法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记者向教宗做的访谈纪录“世上的光,教宗,教会,时代的征兆”
圣座新闻室向各界介绍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新途径
天津西开总堂开拓福传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据报道:前苏联总统戈尔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可贤主教
忆我可敬的老师——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