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廿六主日(甲年读经)
读经一:则十八25﹣28
答唱:咏25
读经二:斐二1﹣11
福音:玛廿一28﹣32
世界上有四种人。第一种乃「口是心非」的人。在社交场合上,时常会出现以下的对白:「改天约出来吃饭!」「好呀!一定!找天吧!」很多人认为对于这般谈话内容,不用太认真。它只属于交际应酬式的打招呼而已,是礼貌上表示友善,并非想作出任何约会的承诺。的确,这本是无伤大雅,说成口是心非,是否言重了?见仁见智吧。
不过另有一种很世故的回答方式,在应对别人的要求时,为了不想直接说「不」,想化解会引起之尴尬,又或是基于不好意思当面推辞,为了避免得罪人,于是先说「好」算了。此外,有些人亦会以模棱两可的回复,在似是而非中敷衍对方,实质上却打算不了了之。从前不懂事的我,会一直等候对方行动,但始终没有了下文,便引起内心怨愤,认为对方不守信用。后来终于明白是什么一回事了,却始终不甚认同这种做法。难道不能坦诚一点吗?总得要猜别人的意思?别人也在猜我的意思呢!但我本来就没有别的意思。猜来猜去,那才真是没有意思。倘若事情较轻,还就算了。事情愈严重,影响必会更大;同时会伤害到别人的心,损害其往后信任的能力。
自我太强有碍开放
第二种人基于自我(e g o)太强,不自觉地把「不是」当作了口头禅。不管对方说甚么,每句回答必先以「不是」来作开场白。甚么都听不入耳,都抗拒、反驳和否定;只有自己的观点、想法和判断才真才对。「口非心非」的人,我行我素,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难叫他开放接受意见,很难响应客观的要求,很难忍受多元合一的空间。自以为是,成为这类人可怕的陷井,在自负自傲中错过生命提供之美好。以上两种人,无论说是或说不,心中皆为「非」。耶稣欣赏和肯定的人,却是第三跟第四那两种。
转眼之间,我们按着玛窦福音所记载,已经跟随着耶稣步入救赎工程的高峰阶段。他已经抵达耶路撒冷,将会与视他为恶敌的那些犹太人正面交锋。常年期余下的九个主日,福音片段都取自主耶稣经历苦难前的短短日子里,他在圣城内的举动和充满末世论(eschatology)之言谈。末世论的重点不是预测世界末日何时及怎样发生,而是启发我们如果过好现世的生活,准备好迎接那随时随地来临,进入永恒的一刻,不致因错过一直提供在眼前之得救良机,而后悔莫及。
耶稣刚进圣城时,引起哄动,人气旺盛;如此更剌激司祭长、经师及长老。他们连环对付他,猛烈攻击他。耶稣也就不客气,在真理正义旗帜下,直接抨击他们的虚张和伪善。他们所接受的是宗教(religion)与及仪式,但是在获享既得利益、特殊身份与高尚地位之余,他们没有真正的信仰(faith)。在这样的领导下,庸俗的风气得以助长,演变出复杂繁琐的献祭形式,发展成过度物质化、量化和商业化的礼节。故此圣殿内外塞满了商人、钱庄、叫卖摊位。耶稣扫荡这等亵渎上主的勾当行为,清洗「祈祷之所」,又治好了殿内的瞎子和瘸子。(玛廿一12|14)对于那班有势力人士而言,这不就是捣乱吗?于是愤而前来质问耶稣。
耶稣没有正面回答他们有关权柄何来之质询,却反问他们对洗者若翰的观感,把他们弄得哑口无言。(玛廿一24︱27)接着他讲出葡萄园主人两名儿子,对父亲的召唤作出不同反应的故事,直指他们的不是。明显地,第一个儿子对父亲表面顺从的表现,等同那些向上主委身服役时,口是心非之士。他们既已获得社会上的菁英地位及优势,却没有信守替主服务之承诺。他们诵经只是念口簧,不是真正祈祷。他们的衣着和架势没有使人更钦崇天主,只会误导人以为不够尊贵便不配亲近他,更因为不必要的羞惭而却步。我们都应该一起反省,在信仰、召叫和福传上,有否同样作出这些反见证,因为实在会拖累天国子民在世之繁衍。
葡萄园主人另一个儿子,是典型的第三种人。「口非心是」的人,由于反叛性强,可能也习惯粗鲁地先说「不」。但是他与第二种人之差别,在于他不失仍有自省能力,这是他可贵之处,保存着生命重要的资产。任性与自私曾使他向真理至善说不,并且误入歧途,但终究仍记得运用没有被埋没的正确良心。耶稣举税吏和娼妓为例,他们不计较面子,一旦听到若翰洗者正义的呼声,便勇于改过迁善,向生命的主宰作出真诚的决心和回应,以比起声音更为响亮清晰的行动说「是」。(玛廿一32)
聆听、辨别并回应主旨
至于第四种人,他们能够持续稳定地「口是心是」,实属难能可贵。玛利亚和她的净配若瑟,乃罕有的例子。他们习惯聆听、辨别和回应,什么是天主的旨意,怎样是切实的爱德。自己内里的反应和动态,都特别留意和处理,以免扰乱整个人(person)的平衡和一致。他们的答复「我愿意」,从口头上到心神里,贯通肉身与灵魂,完全地投入,并且毕生实践。
以上四种人均代表着我们每一个人,面临作出承诺的抉择时不同的倾向。所以这个分类不是用来判断或影射他人,反而是为作个人反省,帮助了解自己在对主对人的惯性倾向,与及重新抉择与主与人建立怎样的关系。当耶稣说出那两个儿子的故事时,他不是光为骂人一顿,而是警惕每一个信徒,尤其在信仰的宣认和实践上,慎防表里不一。同时,他也借着这段圣言点燃希望之火光,只要心诚则灵明,我们都可以逐渐心、口、手如一,向天主说「是」。
•李达修神父为香港大屿山圣母神乐院隐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