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修和圣事中,教友这样说:「我曾经与朋友们讲别人闲话。没办法!因为这就是他们见面时都做的事。」她知道这样不好,但又觉得不可能告诉朋友们不要那样做,兼且害怕如果不参与其中,他们就会将她拒诸他们的圈子以外。教友一再问神父:「这是犯罪吗?这是犯罪吗?」但是当神父尝试回答她时,却不断为自己辩解,认为很难照神父的指示去做,因为那样会使她很不受欢迎。她认为那是社交生存之道,自己没有选择。「这样好像不太好相处了吧!」她说:「如果我不参与他们的八卦是非,他们定会不再约我出来了。」在家庭朋友的圈子里,在社会公义的层面上,为了保持表面上的和谐共处,有时可以变成同流合污。
这就是若翰洗者在将临期第二主日登场的原因。做基督徒,不只是做个好相处的人而已。何况「好相处」又是什么意思呢?倘若没有与真理接轨,处处迎合别人,可能是出于渴望被接纳的个人心理需要;事事敢怒不敢言,又或来自一种焦虑,害怕如果自己不够讨好而被拒绝。基督徒要有爱德,不过真正的爱德有时会需要作出野性的表现,不能永远那么顺服,随波逐流。新约的先知若翰洗者是将临期的象征性人物,正因他代表了为着那位将要来临的默西亚作证,而愿意生活「在野」。在李察罗尔(Richard Rohr) 及约瑟马图斯(Joseph Martos)所着的《野人之旅》(The Wild Man's Journey)这书中,对今天福音里有关若翰洗者的「在野」作风有以下的描绘:「若翰洗者是一位野人。他独处于旷野的边缘,身穿粗糙衣物, 进食荒漠东西。有关众人满满的罪性(sinfulness),他都清楚了解。因而对于那些愿意面对自己罪性的人,他呼唤他们皈依悔改。而对于那些不愿面对自己罪性的人,他称他们为伪君子及说谎者,甚至是一堆蛇。若翰洗者从不包装自己的言辞。他并非跑到旷野去站出来,只是为要做一位『好好先生』。」
若翰洗者是一位成熟和正直的人,他受天主所召唤,怀着使命感去说出赤裸的真理,同时亦知道他自己并不是那位默西亚救世者。他选择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从那个角落直率地道出真相。他所作的先知性行动那么全面,涵盖他整个生活方式,以致他没符合一般人的标准,好好地穿,正经地吃。天主也是如此与俗人想法不同,祂并不太介意殿宇的堂皇或执着祭典的形式,祂却绝对关心祂的子民,从他们如何度善生到他们得进永恒福乐,都万分着紧。作为天主的代言人,若翰洗者带出一项强力且激烈的信息: 我们的天主是并不受到局限和驯服的,我们的信仰生活也不要被世俗同化和收服。
稳立在这基础之上, 若翰洗者呼喊说:「悔改吧!因为天国已临近了。」(玛三2)悔改就是由「自我中心」转而倾向「天主中心」。以天主为中心,那就是天国之所在。若翰洗者的话里玄机,在于藉着圣子降生之奥迹,天国神妙地亲自移近,方便我们走往它。 试问哪有「移动的天国」更上算的事?天主把天国这大目标移动,主动迁就我们,比我们发力奔向它更积极。甚至几乎可以说,我们用尽心力所做的一个灵魂的动作,就是回头转身,然后却发现天国已近在眼前,而非远在天边。这对我们悔改无疑是最大的鼓励。
悔改是灵魂的动态,除了转向迎面而来的天国,也会因此更新生活态度,驱使行为的改变;比如能更乐意寻求真理,听从真理,并把真理道出及实践。的确,在现今信仰与真理受到相对化甚至敌对化之洪流中,同样需要若翰洗者这样的先知。若翰洗者的精神使一些以他为主保的人取名为「野声」。其实我们人人皆可以作「野声」。我们至少也可在生活圈子里,发挥旷野呼声之作用,宣佈天国的移近,呼吁众人归向天主。也许有人会把我们看作野人一般,不懂文明和世故。可是如此绝非为与世界作对, 而是预备道路,修直路径,让基督的降临, 带领普世进入真理、正义和仁爱中,和平共处。
• 作者李达修神父为严规熙笃会香港 大屿山圣母神乐院隐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