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二主日(甲年读经)
读经一:创十二 1﹣4
答 唱:咏 33
读经二:弟后一8-10
福 音:玛十七 1﹣9
一直以来, 都很嚮往去看上主指给亚巴郎的地方( 创十二1) , 就是上主召唤、祝福他,并带领他离开家乡, 前往上主替他和他的后裔准备的地方。于是在公元二千年七月,完成学业回港前,我向院长提出了一个心愿,去以色列朝圣。由于是穷学生,没本钱跟团找导游,故此决定落脚于圣城二十余公里外之熙笃会拉道伦(Latrun)修院,再由该团体帮助安排行程。结果差点没进行了一次「快闪式朝圣」。
可能负责开车的修士已经去过太多次,他总给我和与我同行的西班牙院长那感觉, 就是「都没有甚么特别,走马看花绕一圈便可以了」。于是我们就这样一天内,极速驶过耶路撒冷外围的旷野地区。当时感到最可惜的是,明明经过死海,不要说体验一下它的浮力,竟然连沾一下水也不能。如果我没有坚持要求逛一下, 恐怕连下车的机会也没有。
快闪式朝圣 与 自由行
于是翌日我和西班牙院长决定叛变,转作自由行。圣地为我俩可不是家常便饭,不争取自决的话,还未知会否有幸再重游。所以我们自行拣选几条路线,并于两三处住宿,其中包括了大博尔山,因为这是三位宗徒的「遗憾」。他们不能达成的愿望,自己却安排到了!最后留下了甚么印象和回忆呢?大博尔山不算很高,约海拔五百多米,倒是在山顶上看出去那片辽阔的平原,至今仍深刻印在心底。灵性之经验嘛⋯⋯当时是放假的心情,没有太认真。还是淡忘了?我在大博尔山上过夜了,又怎样?
为伯多禄、雅各伯和若望来说,那一次必定是毕生难忘的经验。是师傅耶稣特别的安排及挑选,是暂停竭息的时间。在这简短time out之间,能与耶稣私下相处,让祂带领攀山,到个清静的地方。脚下远处无垠的空间,本来已经在洗涤着心灵。舒畅轻松之余,回头一望,竟看见耶稣的真面容。祂好像站在山岗上时,也更悠然自得,真我流露。这是甚至宗徒们平常少见, 完全容光焕发,神光透现的基督耶稣。
不只如此, 他们一行人彷彿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空间转移,进入了超越时间的世界, 因为连古人也出现在眼前,与耶稣交谈。梅瑟和厄里亚皆为旧约圣贤,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显现,耶稣能与他们并列而站,难道耶稣真是「禾秆盖珍珠」,平实谦和的祂,本是尊贵无比?
「主啊, 我们在这里真好! 」( 玛十七4) 在这份带着兴奋与热情之反应下,难怪伯多禄会禁不住心生渴望, 开口作出搭帐棚之提议;相信另外两位宗徒也必然和应。然而,来自人间的声音始终未及来自天上的声音震憾。天父不但亦发声显现, 并且确认了耶稣之尊威。「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从他!」(玛十七5b )
大博尔山上的经验
三位宗徒在大博尔山上短暂的神圣经验,没有立即果实纍纍,不过后来在基督復活之光照下,他们的信德及忠诚瞬卽茁壮长大,成树成荫。耶稣显圣容这事蹟在三部对观福音皆有记载,可证在初期教会中经常被宗徒们提及。至于对圣若望宗徒之影响,荣和光更成为若望福音的重要主题。「我们见了他的光荣,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满溢恩宠和真理。」(若一14 )
除了在第一章开宗明义地道出耶稣正是圣言,带来世界真光之外,在耶稣受难前夕「临别赠言」的首尾,再三提到光荣。「现在人子受到了光荣,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受到了光荣。天主既然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荣,天主也要在自己内使人子得到光荣,并且立时就要光荣他。」(若十三31 , 32 ) 耶稣结束向门徒之赠言后,接着转而向天父祷告说: 「父啊! 现在, 在你面前光荣我罢!赐给我在世界未有以前, 我在你前所有的光荣罢! 」(若十七5)在这章「光荣」用了共八次。
四旬期中默想耶稣显圣容奥蹟,使我们更成熟地渡过这段准备过復活节的日子,而不停留在愚稚中,为斋而禁, 灰暗阴沉。四旬期是特设的安排,给予时间与基督共处,信任祂,让祂带领登山。那山可以是大博尔山,也可以是加尔瓦略山。我们必须克服抱怨: 爬山很辛苦,还要走多久,还有多么远。一旦脚踏在山岭上,我们会豁然开朗,进入神圣空间,与天主圣三相遇。在那永恆的一剎,目睹充满圣神之基督的真面容,更会听取天父彰显自己,为祂爱子作证的声音。
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反省及悔过时,我们往往感到可惜。可惜的是在当时没有珍惜,滥用自己的自由和天主的仁慈;在受诱惑之际, 浪费了恩宠,背叛了自己。又怪当时太自我、太主观,并迷失在自我的主观之中。可惜不如珍惜。
在连续数个四旬期主日的第二篇读经里,圣保禄宗徒都不断强调恩宠之宝贵。「天主拯救了我们⋯ ⋯ 是按照他的决意和恩宠:这恩宠是万世以前,在基督耶稣内赐予我们的。」(弟后一9)珍惜天父所赐、基督所为、圣神所佑, 这才是悔改归依的核心精神。我们不单珍惜生命中某次与主的高峰经验,在日常生活里, 甚至于低谷时,也要记住上主是靠山。
默观天主的面容,也许真的不用搭棚卧宿,因为心已留在那山上。如果印象深刻,必然铭记。纵使已经下山,仍然受圣容的光辉照耀,为光辉的圣容所吸引。可是,或许有更超越的境界?苏轼︽题西林壁︾有以下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都懂得引用, 又何曾放在生活体验中?我们一生都活在天主慈悲仁爱之中,天地你我皆显示祂的容颜;当然尤其在基督身上,不只在显圣容时,亦在受难至死时。寻求祂, 不须往那山去,盖因身已在此山中。
•作者李达修神父为香港圣母神乐院隐修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