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如果大家以为当我们进入到常年期,礼仪让我们反思的也不过是「好平常」的主题,那么,我们便太看轻了安排礼仪读经的前辈了。约略速读彼此呼应的读经一和福音选读,我们已明白今天礼仪的主题,是异常沉重的,也是我们许多时候刻意避而不谈的课题:死亡。
当然,「死亡」并不是圣经独有的议题。古今中外有多少先贤哲者,有多少诗词歌赋书画,都对死亡作出过发人深醒的反思。以「七步成诗」留名后世的曹植为例,他在因董卓之乱而化为頹垣的洛阳城中,因要随父西征而与挚友应氏兄弟道别时就写下了:「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这种心境似乎在这类反思中甚为常见。经历生离死别之时,人的生命有如烟霞,稍纵即逝;相反,世界却无视人生无常,继续其日复一日的运作循环,仿佛离开了的生命从没出现过一样。然而,今天礼仪从圣经中截取的选读,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礼仪所选读的这段《谷》有其写作特色,套用学界术语,是「三文治」;即:A)先写雅依洛因女儿濒死求见耶稣;B)再写血漏病妇人借信得治;A)回写耶稣出手救治雅依洛女儿使她起死回生。学界认为,《谷》这写作手法,是要突显「三文治馅料」(B)的思想为整个三文治的诠释关键,甚至是整部福音的神学主题。
这位血漏病妇女有何特别呢?起死回生,不是较停止血漏更瞩目、更奇特、更伟大吗?为甚么《谷》要把她的段落放在中心?让我们把她与雅依洛作个对比。首先,雅依洛是个男性,在古时父权绝对的社会中,是一家之主。其次,他是犹太会堂的首长,也就是一个地区的犹太人的领袖,有社会、宗教地位。最后,他在历史,是个有名有姓的人:雅依洛。相反,这位患血漏病的,是位妇女。未知她有没有丈夫。而从她一直血漏【注:学界推断是经血过多(属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一种)】十二年不止的情况看来,多数未有儿女。此外,她为医病,已散尽家财,身无长物。尤有甚者,由于按犹太律法,月经出血使人不洁,因此,她十二年来都被视为不洁,不得参与敬拜上主的祭祀,不能与同胞有任何接触。换言之,她不单失去健康,而且无法(按犹太传统习俗)接近上主,更被完全剥夺所有社交生活。
这位妇女与雅依洛的女儿也有可堪比拟之处。女孩快要断气,生命快将离她而去。妇女血漏多年,而在犹太传统思想中,血也是生命气息之所在。换言之,生命也一直渐渐的从她身上流逝。耶稣让小女孩起死回生,固然恢复了她的生命;妇女的血漏得以停止,不也是保住了她本将逝去的生命么?
不过,这妇女还有一个特点。她的信德十分强大,到近乎『执迷』的程度。她相信耶稣治好她,恢复她生命(包括健康的生命、宗教的生命,以及社交的生命)的能力。就算耶稣看不到她,不察觉到她,而只要她触摸一下他,就可以了。结果?当然如她所愿,只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妇女获治愈的瞬间,「耶稣立即感觉到有一股神力从自己身上出去了」,他誓要找到那「摸过他长衣」的人。乍看之下,耶稣似要追究那不请自来、不求自救的人。然而,想深一层,耶稣用意也许更深。
现在,她的身体治好了,她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她的宗教生命和社交生命呢?她的不洁身份一直是她的死症。透过让这位妇女表明身份,她终于能够摆脱不洁的身份,重获她的宗教和社交生命。可以说,耶稣的誓要查找也是医治的一部分。这位妇女终于能够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得到重生。
既然耶稣能够全面地恢复这位他根本没有见过、身无分文、无名无姓、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的生命,那么,眼前这位犹太宗教领袖雅依洛就应该更有信心。毕竟,在耶稣听毕他讲述自己女身的病况后,「耶稣就同他前去」。很明显,耶稣愿意治好这女孩。
今天的福音选读说明了几点。首先,耶稣是生命之源。即使那些自认为不堪当面见耶稣的人,他们躲在人群中,但只要他们愿意耶稣的拯救,只要他们愿意伸手触摸一下耶稣的外衣,他们就能得救。不过,耶稣愿意与他们见面。他想当面鼓励他们,并称赞他们的信德。更重要的是,耶稣不愿意看见人失去生命,甚至失去生命力。
为甚么呢?读经一为我们解答了:因为「天主并没有创造死亡,也不会因生灵泯灭而高兴」。天主希望他的创造是充满生命力的。因此,每当我们在人生路上跌倒时,受伤时,生命力流失的时候,我们只需投向耶稣。他定会拉着我们的手,对我们说:「我命你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