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在前两个主日的福音选读中,耶稣以与群众对谈的方式,来启示自己是生命之粮。按《若》脉络,先有耶稣亲手把五饼二鱼分派给五千男士(妇孺另计)使之饱饫的事。因为耶稣奇能可使他们无需劳动便有鱼有粮而要立他为王,他却退避去了。群众坚持要找到他,他却直接指出,他们要找他,只是因为「有饱饭食」,而非出于「已看到那『符号、标记』」(sign)。然后,耶稣与群众连番对答,使他们接受了「从天上来的真正的食粮」并非玛纳,更使他们真心说出:「主!你就把这样的食粮常常赐给我们罢!」。群众对耶稣的启示似乎有着正面的响应。那么,事情的发展会否一直如此顺利呢?
一切的转折点,就在耶稣回答群众的这一句:「我就是生命的食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上主日福音选读的结束;注:其实耶稣的话还未完,尚有五节,礼仪从略)。群众仍然困于「符号」之内,未能跳脱。他们吃过了实实在在的饼和鱼,他们与耶稣的对答中回顾了梅瑟时代的天降薄霜(即玛纳),他们以为这就是「从天上来的真正的食粮」。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从天上来的」指的是一个人,而且是个他们熟悉不已,甚至「由细睇到渠大」的耶稣。
群众窃窃私语道:「这位耶稣岂不是若瑟的儿子么?我们难道不认识他的父母么?怎么他会说:『我从天而降』呢?」。有时候,要了解一个人,的确需要了解他的过去。然而,又有时候,对一个人的过去太了如指掌,反而成了对明白现在的他的最大阻碍。《若》的这一幕自然属于后者。他们对可见的耶稣这「符号」太熟悉,反而令他们没看出这「符号」背后的意义:耶稣的真正身份;甚至是这份熟悉所引致的轻忽,使他们拒绝接受这意义,尽管耶稣明明白白地向他们直接陈述这深层的意义。
如我上周所言,耶稣在这次启示中,为了让群众的思路往他所定的目标推进,就先要让群众明白,人除了肉身层面的饥饿外,还有超性层面的饥饿。这一点,也是今天的读经一所埋的伏笔。话说在厄里亚大胜四百五十名巴耳先知并将之悉数杀尽之后,北国以色列那位来自外邦的王后依则贝耳就下了追杀令报复。厄里亚逃亡,躲入旷野,在吃下上主使者两度带来的食物后,「依靠那食物的力量,走了四十昼夜,到达天主的山曷勒布」。阅读这段叙述的时候,焦点常被放在那两顿食粮就给予了先知四十昼夜的神奇力量。然而,我认为,这两顿面包和水的简单食粮的威力尚不在于此。
厄里亚因为被一路追杀,求生意志被逐渐磨灭,一心求死:「上主,我已受够了,就请你收回我的性命吧!」。上主当然不允,反而派使者供食物。一轮歇息再加上两度吃下上主使者带来的食物后,厄里亚再无求死之念,反而用尽上主食粮所提供的力量,「走了四十昼夜,到达天主的山曷勒布」。在曷勒布山上,厄里亚在微风中听到上主的声音,重拾活下去的动力(继续履行上主的使命),继续上路。
当然,要能够在人生之路上走到顺遂,不要虚耗「天上神粮」力量,就要避免自找麻烦,作茧自缚。《致厄弗所人书》告诫我们:「所有毒辣、忿怒、怨恨、争吵、咒骂以及各种邪恶,都应从你们中消除」。此外,我们也应让「天上神粮」的力量发挥出来:「要以友善、仁爱相待,彼此宽恕」。
回到《若》。今天的福音选读,也只是整段叙述的一段截选,主要是耶稣对群众窃窃私语的回答。耶稣希望借言语解释群众在前一天经验到的『神迹』(=符号),并理解背后的意义。只可惜,群众即使曾经被耶稣奇迹地喂饱,也没法跳脱他们对耶稣过去的认识。在上主日的选段中耶稣已指明,与世上会腐坏的食物不同(包括玛纳),这「从天上来的真正的食粮」可「存留到永生」。因此,耶稣在今天的福音选读中说明:「你们的祖先在旷野中吃过『玛纳』,却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粮,谁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
借用上述对读经一的解读,那「从天上来的真正的食粮」带给食用的人两重果效。一方面,这「真正食粮」保存食用的人直到永远;另一方面,给予食用的人生命的动力,生活的意义。毕竟人活着,不单纯只是为了存活下去(to survive),更重要的是要活出存在的意义(to live)。前者相对易懂;后者仍然艰涩,因为涉及意义。礼仪让《若》脉络暂告一段落的安排中耶稣说话的末句,就为后者埋下伏笔:「我要供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身体,是为世界的生命而献出的」。至于群众能否接受当中的意义呢?还要看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