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廿五主日
本主日的福音主题是直接延续上主日的。上周我们听到,在《谷》中,伯多禄虽然口中说出「祢是默西亚」,但他显然只从犹太人的军事(推翻罗马帝国外族统治)以及政治(复兴犹大民族的达味王朝)意义来理解「默西亚」名衔(当然古时并无政教分离的概念,因此上述元素自然也包含其宗教信仰维度)。在耶稣首次预言真正的「默西亚」要面对的苦难后,伯多禄『警告』耶稣。他这份只要默西亚光荣而拒绝接受受苦的心态,当然被耶稣斥为「撒殚」。本周,耶稣再度向门徒们预言:「人子将被交付于别人手中,被人杀害,但在死后第三天将要复活」。门徒们又是如何反应?
《谷》借旁述之口总结了他们的反应:「对于这番话,众门徒并不明白,又不敢询问」。在耶稣上一次预言默西亚受苦之后,他们其实已先后经历了〈耶稣显圣容〉(9:2-13)和〈耶稣治好附魔儿童〉(9:14-29)。但很明显,门徒们对耶稣身份的理解并无寸进。更严重的是,他们「不敢询问」。这并不叫人意外。毕竟,不久之前,伯多禄便因为不能接受耶稣的教导而警告他后,被他当众骂作「撒殚」。
不过,他们的禁声,只限于在耶稣面前。按《谷》旁述,在耶稣回到葛法翁后,便问门徒们说:「你们在路上争论着甚么?」。他们却默不作声。幸好,我们作为读者,可听到旁述替他们代答:「他们在路上争论的,是他们当中谁最大」。
如上所述,在门徒们本身对「默西亚」的理解中,军事以及政治的成功占相当比重。在这理解中,名誉、地位、财富、权力等等是理解所当然;相反,牺牲、卑微、羞辱、死亡是全不合理的。由此看来,他们争论权位的排位,是自然不过的。问题是,假若他们觉得自己如此理直气壮,何不直接回答耶稣的问题呢?我猜测,他们其实已经知道这一切并不合乎耶稣的教导,只是他们尚未能够接受,他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很艰难的试炼。
回到《谷》的叙述。旁述说,门徒们在听到耶稣的问题后,「都默默无言」,没有回答。然而,从耶稣接着所说的话来看,他根本早就知道他们一路上的争论所为何事。此等争论与他的教导当然有天渊之别,但耶稣并没有批评指责他们。他接受眼前的他们,目前只能走到这一步。他反而顺着他们的思路,来突破他们思路本身的局限。他教导他们说:「谁想居首位,须先自居末位,并为众人之仆」。
我们定必要从这脉络来理解耶稣接下来的说话,才明白当中的挑战性:「谁因我的名,收容一个这样的小孩,就是收容我」。先搞清楚字义。这里的「小孩」(希腊:paidion),指的是青春期前的小孩(约10岁以下)。「收容」(希腊:dechomai),其实有「欢迎、款待」的意思(参拉:recipere/suscipere;葡:receber;英:to welcome)。
在现代社会,一般来说,小孩万千宠爱在一身。要爱护和照顾小孩(甚至青少年),已成常识。有人善待一个小朋友,家长大都感铭,轻则一句多谢,重则回礼以奉。然而,在古时,物质匮乏、经济未曾发展、极度封建的时代,孩童不一定是家中的宝贝。在不少情况下,子女最终被家长视为自己的财产,轻则任意主宰他们的未来,重则为了抵债甚或利益而把自己的子女卖掉也屡见不鲜。尤其在二千年前古近东的小乡镇中,小孩不单在法律上没有地位,即使在社会中,也是最被看轻,最不受重视的一群。他们得到了善待,既无财力也无权势报答。
这才是耶稣教导要款待、要服待最小的人的意义。耶稣说,欲居首位,先当众之仆。然而,基督徒之中(无论平信徒与否)有多少『仆人』在挑选服务对象。人人都愿意服侍和款待当权者、富有者、在上者,因为他们期望有所报酬。这样做的人,在耶稣眼中,并不是「众人之仆」,因为他们不是真心在服侍。更好说,他们是在投资。可是,弱势的、边缘的、被排挤的、被轻视的人,他们得到帮助,也无力报恩。但在耶稣眼中,欢迎款待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服侍。也正因为他们无法报恩,耶稣,以及派遣他来的那位,会主动替他们把赏报留在天上。
的确,凡事只为自己的利益计算,某程度上可说是人性一种本有的罪性。世俗的『智慧』也许会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耶稣的教导却是:要不求回报的去关爱所有的人,去爱护整个世界,尤其是最有需要的人、最得不到爱的人。诚如今天的集祷经所言,天主使整个神圣之律由对他以及对近人的爱所构成(参:qui [i.e. Deus] sacrælegisómnia constitúta in tua et próximi dilectióne posuísti)。当我们服侍,爱护这些最小的弟兄姊妹时,我们就是在服侍、爱护天主。因为,最小的,在世间最得不到爱的,最为上主所锺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