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上主日的读经,尤其福音选读,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修和之道。虽说伤害过后,施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修和讲求爱,但修和毕竟也要诉诸行动,因此某程度上耶稣的提议有其形式性。简言之,就是『如何』修和。不过,修和不完全等于宽恕。修和可以流于表面,形式了事;但宽恕,却避不过内心的一关。可以讲,在接续上主日福音选读的今天福音开始时,伯多禄所问的:「主,若我的弟兄开罪我,我应宽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够吗?」,把耶稣的教导带到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为何』宽恕。
然而,从读经一所选的《德训篇》可见,耶稣并非首位提出并回答这问题的人。因此,他的教导并非『从天掉下来』的,而是从更深层地思索他道成肉身所在的犹太传统而来的。我们为甚么要宽恕别人呢?《德》作者认为,人都不过是「血肉」,一生总有过失,也总需要寻求上主赦罪。因此,「你要宽恕别人的过错,这样,当你祈求时,你的罪过也会获得赦免」。这是不是与耶稣传给我们的〈天主经〉中的一句不谋而合呢?
至于耶稣,则以其喜爱的比喻(parable)形式来回答这问题。在第一部分,比喻一开始就把天国与君王与臣仆『算账埋单』比拟,这一听便知不是甚么好事情。诚然,君王发现臣仆甲欠下「一万金币」。按原文,即:一万「塔冷通」。古时,一「塔冷通」大约工人日薪(一「德纳」)的一百倍;则一万「塔冷通」大约是工人二千七百三十九年零八个月的薪水。按澳门2016年第四季非技术工人入息中位数为6300元换算,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澳门币两亿零七百一十一万八千八百圆正。这根本是个无法偿还的巨大数目。由于臣仆甲当下无法偿还,君王决定把他的一切资产,包括他的老婆仔女(无分中外,古时都只被视为一家之主的家产而已),悉数变卖来填数。
走投无路,臣仆甲唯有「跪伏在主人足前哀求说:『请宽限我些时日,我定会全数还给你』(参葡《difusora bíblica capuchinhos》:Concede-me um prazo e tudo te pagarei.)」。换言之,即使面对着那根本无法还清的债务,臣仆甲依然只请求延长还款期,而没有恳求宽免。可以说,他心中所在意的,其实仍是狭义上的公义、是非对错。即所谓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不过,出乎意料,他得到的是仁慈,是怜悯:「主人动了慈心,将他释放,且把他的债务勾销」。假若比喻到此结束的话,那么就会纯粹是个讲述天主无限慈悲宽宥的故事。但是,这只是开始。
场景一转,臣仆甲在放下了心头大石而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欠他「几个金币」(按原文:一百「德纳」)的臣仆乙。甲「捉住他,且扼着他的喉咙说:『快还你的欠债!』」。乙便「伏地哀求说:『请宽限我些时日,我定会还给你』(参葡:Concede-me um prazo que eu te pagarei.)」。没错,乙向甲的回答,与甲向君王的回答,是几乎一样的。不过,甲对乙所做的,却与君王对甲做的完全相反:「把那同事投入狱中,直到他还清债务」。
臣仆甲的结局,大家已经知道,自不待言。甚至大家心里都会认为,他是个吝啬、刻薄的人。这可能没错,不过背后并非无因。他这样做,很可能是因为,尽管他深受了那无可言喻的宽仁,他的思想仍旧只顾着那狭义上的公义:『君王宽恕了我,是他的宽仁;但你欠了我的,我要追讨,天经地义』。
在理,我们未必能够绝对地说甲错了。不过,这并不是天主的国度。正因为人性本来就软弱,本来就无可避免的必会有所错失,但天主一直宽仁,也只有在人对彼此都宽仁,人才能和平共处,才能达致天主心中的国度。所以,耶稣在最后的警告,并不是说天主的仁慈是以我们是否仁慈作为条件。天主本就先于我们而仁慈了。但我们能否真正接受天主的仁慈呢?回看《德》:「一个人怎能记恨别人又去求天主救治呢?」(见《拉丁通行本》:homo homini servat iram et a Deo quaerit medellam;葡:Um homem guarda rancor contra outro homem,e pede a Deus que o cure?)。正因为心中恨意与天主救恩相抵触,耶稣才告诫我们要宽恕别人。宽恕别人时,得救的除了别人,还有自己。
但,这样无限制而又无条件的宽恕,会否成了纵容别人不断行恶呢?如果我们回顾上主日的福音,从整体来读《玛》十八章,就会发现这不是问题。耶稣坚持要求犯错者明白并承认自己的错失。这不是要永远标签犯错的人,而是要确保同样的错失不会再出现。
另一方面,对受过如至亲被杀、身体被侵犯、童年创伤、被亲人挚友出卖等伤害的人来说,宽恕可以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他们(至少暂时)未必能够放开心怀。但我相信,只要他们心底仍对宽恕开放,甚至为能够宽恕祈祷,则天主的仁慈也断不会离他们而去。
耶稣期望我们愿意宽恕别人七十个七次,正因为上主富于仁爱宽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