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随着礼仪年走到尾声,教会为我们安排的读经也逐渐把焦点放在省思末世的生活上。换言之,随着世界徐徐迈向终结,而没有耶稣可见临在以日夕教导,基督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希望,并规避生活上的种种陷井。恰好的是,各部福音的最后部分,正好也都在处理这问题。
在今天的福音选读中,耶稣绘形绘声的痛斥法利塞人的『假』。他们不单「只说不做」,还要「堆起不胜负荷的重担,压在别人肩上」,也就是要人们做一些根本不必要,增加人们无谓负担的事。不过,他们「自己却连用一个指头去动一下也不甘情愿」。相信大家会记得,《玛》中的耶稣,却是要让那些「劳苦和负重担」的人得到歇息(11:28)。
此外,耶稣又批评法利塞人的贪慕虚荣。他们将祈祷时的穿戴—经匣和衣繸—弄得更显眼,为了使人觉得他们更虔诚;他们爱坐首席上座,以显得自己的社交地位要重,受社会精英和权贵所尊重;他们喜欢被人冠以「辣彼」头衔,突显自己的学识渊博。耶稣一针见血地形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引人注目」。然而,《玛》中耶稣却并不介意人们称人子为:「贪吃嗜酒的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11:19)。
不过,耶稣同时提醒他的门徒们,无必要因为法利塞人的行径而全盘否定他们的说教。只要他们讲的,是来自梅瑟的教导,他们便应听从遵行。对耶稣来说,无论法利塞人的德行如何,他们教导梅瑟律法之所以值得听从,是因为梅瑟,以及向梅瑟启示的天主,而不是因为法利塞人。
事实上,对宗教领袖阶层的批评,在犹太传统中是早有『前科』的。今天的读经一就是个好例子。然而,这些批评并非无的放矢,为批评而批评,或是出于私怨而批评。上主借先知玛拉基亚批评司祭们,准则就在于以色列民与上主所立的盟约。
但另一方面,今天的读经也有给出宗教领袖—牧者的榜样。在读经二中,保禄把自己比喻为得撒洛尼教会(内弟兄姊妹)的母亲。在礼仪跳过的部分,他又比喻自己为教会的父亲。当然,世上有好的父母,也有不负责任的父母。然而,在《得前》中,他清楚指出了他把自己比喻为得城教会母亲和父亲的特质,分别是:慈爱、眷顾、疼爱,以及:劝勉、鼓励、忠告。保禄在书信较前的部分,也提到,「我们宣讲,并不是为取悦于人,……也没有托故贪婪,……也没有向任何人寻求过光荣」。保禄的榜样,在目的上,当然是法利塞人的相反。但除此之外,他对得城教会的父母之情,也展示出引领团体的理想心肠以及方法。
的确,耶稣并没有要求他的听众(甚至《玛》也没有要求他的读者)去拒绝法利塞人的教导。事实上,当信仰同一个天主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宗教—一个由人所组成的团体时,(权威、权力)构架的存在是无可避免,问题在于,人总有人性,当一个人拥有权力(权威)时,尽管是在一个宗教体制内,有可能会有意无意的自视为与别不同,甚至高高在上。
《玛》的上文下理也许更有助我们明白耶稣的意思。诚如上周所读到,耶稣认为,爱慕上主以及关爱近人,乃至关重要的律法。仔细想一下,不难发现,这两点虽然要求要有外在的行为,但更基本的是,要把上主和近人放在自己心上,位置至少要与自己同等。然而,研习多年并教授律法的法利塞人,做的一切竟然只为「引人注目」,甚至把难以承受的重担压在别人身上。这些法利塞人,他们炫耀自己的虔诚,无必要地夸大律法的要求,固然可恶;但更重要的是,身为天主子民的领袖阶层,他们心中既没有天主,也没有近人,或至少,在他们心中,上主和近人的位置,远不及自己重要。
我想,这样方能避免误解耶稣结束时的谚语:「自高者必被贬抑,而自谦者必受抬举」。这当然是个待人处世很有智慧的话。但是,为己谋算之徒,又确实可滥用个中智慧:为求被人抬举而刻意自谦。我猜测,这可能是有用的厚黑学,但绝对不是耶稣的教导。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耶稣的「我们都『只有一个』父、『只有一个』师傅、『只有一个』领袖」,抑或是先知玛拉基亚的「我们不是共有一个父亲吗?不是同一的天主所创造的吗?」,都只是在传递一个信息:『本是同根生,高低何所分?』。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先知的「我们为甚么还彼此欺哄?」,以及耶稣对法利塞人的指摘,不过「爱人如己」的另一面。我想,也是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圣咏作者才会如此祈祷:「上主,我不心高气傲,我也不敢自视过高;我决不好大喜功,也不妄想成大业」;「上主,请赐我得享你的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