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复活期第二主日
今天是复活节八日庆期的最后一日。尽管基督的死而复活空前绝后,但既然人间历史尚未走到尽头,那么仍活在此世的基督徒,就要学习继续生活在这时间长度无人知晓的夹缝中。这夹缝来自一个矛盾(tension):一方面,基督国度已开始在人世间临现;但另一方面,只有在人世终束之时,基督国度才会圆满临现。究竟基督徒该如何在这样的处境下生活?今天的读经应当有些启迪。
读经一让我们听到,初期基督徒团体的生活模式,乍看之下,彷似共产社会:「没有一个人把自己的财物视作私产」,而且田地房产变卖之所得,是「按照每人的需要而分施」。不过,初期基督徒团体与共产社会之间,有一个完全相反之处。富足的人会献出多少来填补生活不足的人的需要,是完全出于自愿的。换言之,初期基督徒团体的生活,并不是一分一毫都要交公,然后不论之前穷富,后来人人都只有家徒四壁,连牙刷都要配给的苦行生活。这一点,可见于《宗》下一章记述的一件事。
话说阿纳尼雅夫妇把他们的一块田地变卖,声称把所得全数交给宗徒。不过,原来他们私下扣留了所得一部分,只是假装把全数奉献予团体中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伯多禄得知后,对夫妇二人说:「田地留下不卖,不是还是你的吗?既卖了,价钱不是还属于你权下吗?为什么你心中打算了这事?你不是欺骗人,而是欺骗天主!」(5:4)。由此可见,初期基督徒,无论在(1)是否奉献以及(2)奉献多少这两个层次上,是完全自主的。的确,基督信仰对社会的愿景,从来不是极端地追求要把所有人所拥有的一切平均瓜分。基督信仰对人的呼吁不过是,只要大部分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愿意慷慨解囊,把用不到的多出来的财富分施予有需要的人,那么,社会上有需要的人的不幸就可以大幅降低了。
的确,基督徒不应,甚至不能斤斤计较,用回报来计算付出。因为,我们承受了那完全慷慨,毫无计较的爱。在今天所选读的段落之前,《若一》就提醒其团体,天主对世人的爱,早已彰显于他打发自己儿子到世上成为赎罪祭,并两次提到,是天主先爱了我们。因此,「那爱天主的,也该爱自己的弟兄姊妹」(4:21)。因此,只有「相信耶稣是默西亚」的,即相信基督为赎世罪而死在十架上,并蒙天主悦纳而复活的基督徒,就必须「遵行他的诫命」。这诫命,就是耶稣在被交付的前一晚,在为自己的弟子、门徒(包括要负卖他的犹达斯)洗脚之后所嘱咐的:「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你们也该照样彼此相爱。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4-35)。
一个充满爱的人,充满爱的团体,以及在一段充满爱的关系里,有平安(peace)。耶稣在复活后首次与宗徒们再见面时的第一句话是:「祝你们平安!」(直译:平安给你们!)。未知这有否激起大家的记忆?耶稣在为门徒们洗脚之后,对他们说过:「我把平安留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你心里不要烦乱,也不要胆怯」(若14:27)。可是,《若》旁述告诉我们:「在那一周的第一天傍晚」——即耶稣复活的当天——「众门徒因为怕犹太人,他们所聚集之地,门窗紧闭」。很明显,即使在亲眼看见过空坟后【见上主日福音】,宗徒们不见得充满信德。相反,他们被胆怯所充满。
然而,基督并无介意。按《若》所述,在耶稣首次出现,门徒们都未有任何反应之前,他率先「对他们说:『祝你们平安!』说完这话,就把手和肋旁给他们看」。耶稣首先而主动地,不单只以说话,也以行动,来让这群曾经舍弃自己的门徒们得到内心的平安。
不幸的是,耶稣首次显现时,多默并不在场。因此,当他听到其他门徒的转述后就这样回答:「除非我亲眼看见他手上的钉孔,并亲手探入及伸进他的肋旁,我决不会相信」。事实上,多默的这个要求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其他门徒也是在亲眼见过耶稣的手和肋旁后,才意识到自己「见了主」,才「都很高兴」。
但更重要的是,耶稣也无介意。一周之后,他再度出现在他们中间,也再度祝他们平安。耶稣甚至让多默看他的手以及伸手进他肋旁。耶稣希望他的追随者内心有平安。这平安并非来自生意风生水起,或能够趋吉避凶,而是建基于对他的信心。
的确,世间许多人与事,要亲眼见过才可信纳。但我们对基督的信仰,要越脱此世的局限。因此,耶稣才会为世代的基督徒留下这句话:「那些并未看见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
对基督的信德,带给我们内心的平安。我们因着这份信德而向身边的人彰显爱德,使他人也得享基督的平安。让我们把这份经过水和血而来的平安,充满世间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