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co from High Decani Monastery, Kosovo, Serbia (14th century)
甲年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甲年只剩下三个主日。各主日的福音都与世末(the end times)相关。选读的内容,都是在门徒们问耶稣:「甚至是时代穷尽的征兆?」(玛24:3)时耶稣的回答。这一大段福音章节内容的主题,都是我们已经见过,而且会在将临期再见到的:要做好准备!
与今天的信徒不同,如读经二所示,初期基督徒,包括保禄,都相信升了天不久的耶稣,将在他们有生之年就再来,并会把他们与他一同带进天主国度。因此,他们中一些人的死亡使他们担忧。这些弟兄姊妹是否因为犯了某些不为人所知的过失,因而招致躯体的死亡呢?还是他们自己误解了这世代的圆满的意思呢?保禄一方面向他们保证,在活着的与已死的之间,并没优胜劣败之分。从《得前》的笔触看来,保禄自己也开始明白,世末并不会如自己一直认为的迅速(尽管似乎他仍然以为会在他有生之年发生)。
他们等待耶稣再来,大概二十年左右(保禄书信大约在第一世纪五十年代成书)。虽然二十年的等待,已经很厉害;但他们在等待期间,心思念虑间,似乎已出现难关。不过,大概因为耶稣也早已知晓,世界结束之期尚远,他门徒要等待的日子,并不短暂,故此,在四部福音中,在他离开自己的门徒之前,多少都要提到在这段他离开与再来之间的日子,门徒们该如何等待。
礼仪拣选了耶稣的一个比喻,来尝试回答这问题。在一个婚宴举行时,十位侍女在门外等候新郎。岂料新郎迟至半夜时份才到,期间十位女子都睡着了。听到人群的呼喊声,她们吓然醒来,并重新点着灯。其中五人,发现自己剩下的油不够,灯快要熄了,便想向另外五位有带额外灯油的姊妹借油。怎知她们断然拒绝,更提议她们去油贩处买。就在她们去买油期间,新郎到了,便与有油的五位侍女进屋享宴。及至其余五人回来时,新郎却拒绝为她们开门,并答道:「老实说,我不认识你们」。最后,耶稣为这个比喻下了一句总结:「所以,你们要警觉,因为何时何日,你们并不知道」。
比喻中的情节,本身是简单的;但含义,至少乍看之下,令人困惑。首先,虽然耶稣在最后的总结,要求他的门徒们警觉。但是,要警觉些甚么呢?至少在这个比喻中,这警觉似乎意不在警『醒』。毕竟,十位侍女中,无论被称为「傻呆的」(参《拉丁通行本》:fatuae;葡《Difusora Bíblica Capuchinhos》:insensatas)还是「精明」(参《拉》及《葡》:prudentes),她们都曾打瞌睡。
其次,令读者心有戚戚焉的,是耶稣希望门徒们学习的五位精明侍女,竟然在傻呆五人组最有需要的时候,断然拒绝出手相助。我认为,其中一个比较合理的解读,是因为这到底是个比喻,而这油所要比拟,其实是一种人无法借予他人的东西。
这是甚么呢?也许回到《玛》的大脉络中,我们就能找到一些端倪。在比喻中,侍女能否进屋参加婚宴,关键在于灯光是否仍然点着。《玛》中耶稣在山中圣训时就已提过:「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耀你们在天之父」(5:16)。的确,这把对上主的爱广施到近人身上的善行,是没法借予他人的。而且,在两个主日后我们会再听到,这份对近人—尤其有需要的近人—的关顾,乃最终之日取决人归何处的不二条件。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傻呆五人组在『食闭门羹』时的求情之言:「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吧!」。她们两次呼喊「主啊!」(如参:思高译本),也会使读者想起耶稣在山中圣训结束时所说的:「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入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7:21)。在人生中,按体现于耶稣言说身教的天主旨意行事,这当然也是借不了的。
然而,人生变幻,世事莫测,如何在此尘世中好好履行上主旨意,并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追求那自创世已与上主同在的智慧。而在犹太思想中,智慧(Khochmah)既指人情练达般的深谙世道,也指『落手落脚』办事的能力(=wisdom+skilfulness)。幸而,读经一向我们保证,这「智慧」,只怕你不求;你一求,你不单会遇见她,甚至她会来寻找你。问题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究竟是上主的智慧,抑或只是世道的『聪明』。
把几篇读经放在一起的话,我估计,礼仪想我们明白,一方面我们的确的徐徐朝着结束走着,无论是我们自己的终末,还是世界的终末。毕竟,甚么时刻要发生甚么事,终归掌握在上主手中。但是,正正因为我们不会知道那时刻何时来到,我们反而无需过份着意,反而在日夕间,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不平凡地时刻尽力活出上主的旨意,为灯天天添油。那么,就不用担心新郎来到时,灯油吓然烧尽。
|